李聰
(惠州市惠陽區(qū)婦幼保健院檢驗科 廣東 惠州 516001)
血常規(guī)檢驗是臨床基礎的血液生化檢驗手段,在臨床上應用頗為廣泛,在大部分疾病的診斷、治療方案的制定和預后的評估中都具較高的參考價值。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血常規(guī)檢驗的結果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出現(xiàn)偏差,無法為臨床的診斷、治療提供準確的實驗室檢驗結果,嚴重時甚至會造成誤導,對患者的治療、預后有較大的影響,甚至危及生命[1]。因此,掌握對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有影響的因素,在臨床中做到規(guī)避,能保證其結果的準確性,對提高診斷正確率、治愈率有積極的作用。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2],影響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的因素中,以血樣的采集部位和采血后的檢測時間最為常見。本文針對血樣的采集部位及采血后的檢測時間對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的影響進行分析,現(xiàn)將結果敘述如下。
選擇2018 年2 月—2019 年10 月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100 例健康志愿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2 例,女性48 例;年齡19 ~52 歲,平均年齡(43.5±2.9)歲。本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和家屬了解本次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納入標準 ①沒有各種急慢性或感染型疾病;②臟器功能正常。
1.2.2 排除標準 ①研究前1 個月服用過影響血液成分、性狀的藥物;②各器官功能不全;③精神、心理疾病,無法配合研究;④妊娠期、哺乳期婦女。
所有研究對象常規(guī)消毒后,于清晨、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肘正中部位的靜脈血(靜脈血)和右手無名指指尖血(末梢血)[3],將每人、每個部位采集的血樣分為4 份,放置于常規(guī)室溫環(huán)境下,分別于30min、2h、6h 內進行血常規(guī)檢驗,檢驗儀器為德國貝克曼庫爾特DxH 600 血細胞分析儀。
觀察、記錄不同血樣的采集部位(靜脈血、末梢血)及不同檢測時間(30min、2h、6h)的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分別按照部位、時間對結果進行對比、分析。血常規(guī)檢驗主要觀察指標為紅細胞計數(shù)(RBC)、血紅蛋白(Hb)、白細胞計數(shù)(WBC)、血小板計數(shù)(PLT)。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靜脈血RBC、Hb、WBC檢驗結果低于末梢血(t=9.347、6.033、8.392,P=0.000、0.000、0.000),靜脈血PLT 檢驗結果高于末梢血(t=14.873,P=0.000)。見表1。
表1 對比不同血樣采集部位的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s)
表1 對比不同血樣采集部位的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s)
采集部位 n RBC(×109/L) Hb(g/L) WBC(×109/L)PLT(×109/L)靜脈血 100 3.74±0.36 114.52±10.86 5.65±0.54 137.68±12.91末梢血 100 4.25±0.41 123.91±11.15 6.34±0.62 112.75±10.69 χ2 9.347 6.033 8.392 14.873 P 0.000 0.000 0.000 0.000
靜脈血30min 與2h 的RBC、Hb、WBC、PLT 檢驗結果無顯著差異(P >0.05);4h 的RBC、Hb 檢驗結果低于30min、2h(P<0.05),4h 的WBC、PLT 檢驗結果高于30min、2h(P <0.05)。見表2。
表2 對比靜脈血不同檢測時間的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s)
表2 對比靜脈血不同檢測時間的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s)
檢測時間 n RBC(×109/L) Hb(g/L) WBC(×109/L) PLT(×109/L)30min 100 3.74±0.36* 114.52±10.86* 5.65±0.54* 137.68±12.91*2h 100 3.69±0.34& 112.17±10.51& 5.72±0.56& 138.33±12.94&4h 100 3.34±0.29# 100.46±9.88# 6.83±0.67# 196.59±18.32#t*與& 1.010 1.555 0.900 0.356 P*與& 0.314 0.122 0.369 0.723 t*與# 8.653 9.577 13.713 26.285 P*與# 0.000 0.000 0.000 0.000 t&與# 7.832 8.118 12.712 25.975 P&與# 0.000 0.000 0.000 0.000
末梢血30min 與2h 的RBC、Hb、WBC、PLT 檢驗結果無顯著差異(P >0.05)。4h的RBC、Hb檢驗結果低于30min、2h(P <0.05),4h 的WBC、PLT 檢驗結果高于30min、2h(P <0.05)。見表3。
表3 對比末梢血不同檢測時間的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s)
表3 對比末梢血不同檢測時間的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s)
檢測時間 n RBC(×109/L) Hb(g/L) WBC(×109/L) PLT(×109/L)30min 100 4.25±0.41* 123.91±11.15* 6.34±0.62* 112.75±10.69*2h 100 4.18±0.40& 122.64±11.07& 6.41±0.63& 113.68±10.75&4h 100 3.62±0.34# 113.85±10.92# 7.38±0.70# 153.94±13.81#t*與& 1.222 0.808 0.792 0.613 P*與& 0.223 0.420 0.429 0.540 t*與# 11.828 6.446 11.122 23.586 P*與# 0.000 0.000 0.000 0.000 t&與# 10.667 5.653 10.300 23.005 P&與# 0.000 0.000 0.000 0.000
血常規(guī)檢驗是臨床基本的血液生化檢驗方式,主要通過對血液各細胞成分的數(shù)量、形態(tài)等指標的檢測診斷疾病,能對大部分疾病的診斷、治療方案的制定和預后的評估提供可靠的實驗室檢驗依據(jù)[4]。因此,臨床需保證其結果的準確性,盡量避免誤診、漏診的發(fā)生。很多研究指出,血樣的采集部位和采血后的檢測時間是影響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的主要因素。
本次研究顯示,靜脈血RBC、Hb、WBC 檢驗結果低于末梢血,PLT 結果高于末梢血,提示不同的血樣采集部位能對血常規(guī)檢驗的結果造成影響。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雖然指尖采血的操作比較簡單、易行,而且對皮膚、血管的要求比較低,但指尖部位的血管是毛細血管,管徑比較細、采樣時出血量比較少,如果被檢查者的末梢循環(huán)比較差則需反復穿剌、揉捏,增加被檢查者的痛苦和感染的風險。同時在反復操作的過程中,血樣中可能混入較多的異物,血樣性狀的穩(wěn)定性比較差。靜脈采血的血樣來自于靜脈血管,血量豐富,可以1 次性采集到足夠的樣本,血樣中雜質、異物比較少,性狀更加穩(wěn)定[5]。本次研究還顯示,將靜脈血、末梢血都放置于室溫環(huán)境下,4h 的檢測結果比30min、2h 的檢測結果都具有顯著的差異,而30min、2h 的檢測結果則無顯著差異。究其原因,可能認為隨著血液樣本放置時間的延長,血細胞發(fā)生聚集、黏附,引起了結構的變化,導致不同檢測時間的檢驗結果出現(xiàn)了差異[6]。根據(jù)此研究結果,建議盡量于血樣采集2h 內完成檢測,可以避免檢驗結果的差錯,增加誤診風險。
綜上所述,血樣的采集部位和采血后的檢測時間都會對血常規(guī)檢驗的結果產(chǎn)生影響,其中靜脈血和末梢血的檢查結果具有比較明顯的差異;而在采血2h 內進行檢測,可以避免檢測時間對結果造成的影響,提高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