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留霞 邵青 徐瑩銀 劉建璟(通訊作者)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江蘇 南京 210000)
腎性貧血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是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的獨立危險因素,影響透析患者的預后及生存質量[1]。據統計國內MHD 患者的Hb 達標率僅35.2%[2],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我們積極尋求方法改善患者貧血狀況,在合理醫療的基礎上,針對患者的疾病特點進行個性化宣教及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選取2019 年7 月—2020 年1 月在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血透室規律透析3 個月以上的患者,共77 例,男性48 例,女性29 例,年齡31 ~88 歲,平均年齡(59.99±15.19)歲,透析齡10 ~251 個月,平均透析齡(76.95±53.51)個月,原發病主要為慢性腎炎和糖尿病腎病。將患者按首次就診順序進行1-N 編號,單數為觀察組,雙數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9 例,平均年齡(60.77±14.41)歲,平均透析齡(79.00±58.37)個月,平均血紅蛋白水平(104.97±15.19)g/L,平均鐵蛋白水平(236.13±240.58)ng/mL,平均TS 水平(25.93±12.05)%;對照組38 例,平均年齡(59.18±16.10)歲,平均透析齡(74.84±48.72)個月,平均血紅蛋白水平(111.24±17.32)g/L,平均鐵蛋白水平(229.61±175.72)ng/mL,平均TS 水平(26.31±12.04)%。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可以進行實驗研究。
納入標準:①透析時間≥3 個月;②能夠正常溝通交流。排除標準:①透析時間<3 個月;②智力低下不能進行有效溝通;③惡性腫瘤或心腦血管嚴重病變。
參照《腎性貧血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8修訂版)》[2],①實驗室指標的目標值:Hb110-130g/L,200μg/L<SF<500μg/L,20%<TS <50%。
(1)兩組患者均常規藥物治療:促紅細胞生成素按100 ~150U/kg/周進行治療,琥珀酸亞鐵每日0.2 ~0.6g。(2)常規護理:①飲食指導:進食優質蛋白質及新鮮蔬菜,蛋白質攝入量達到1.0 ~1.2g/kg/d,慎服高磷、高鉀食物,如動物內臟、肉湯、口蘑、堅果、柑橘、香蕉等,禁飲茶和咖啡,易影響鐵的吸收。②健康宣教:使用電視循環播放關于腎性貧血的原理、治療、飲食等方面的小視頻。(3)針對性護理:①分管護士對患者的病情逐個進行講解、釋疑。②每周致電患者或家屬進行電話隨訪,詢問進食和藥品服用情況,告知藥物服用注意事項。③每月組織腎性貧血相關講座,邀請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
(1)實驗室指標:血Hb、SF、TS、肝功能、血鉀等;(2)問卷調查表:包括飲食和服藥依從性,問卷調查的形式采用護士提問患者回答;周期均為半年。
使用SPSS2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數值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對比:服從正態分布和方差齊性者采用成組t 檢驗;不滿足正態性者選擇非參數檢驗。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患者血紅蛋白(120.82±11.90)g/L 顯著高于對照組(106.76±18.76)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鐵蛋白(觀察組211.24±196.07、對照組237.22±175.45)ng/mL 和轉鐵蛋白飽和度(觀察組25.37±9.39、對照組26.63±9.2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貧血指標比較
2.2 觀察組護理前、后三項指標達標率
護 理 前Hb、SF、TS 達 標 率 分 別 為35.90%、25.64%、61.54%,護理后Hb、SF、TS 達標率分別為56.41%、28.21%、71.79%,護理前后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護理前、后貧血達標率比較[n(%)]
2.3 對照組護理前、后三項指標達標率
護理前Hb 達標率為39.47%,試驗后Hb 達標率為13.1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9);護理前SF、TS 達標率分別為36.84%、68.42%,護理后SF、TS 達標率分別為42.11%、78.95%,護理前后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對照組護理前、后貧血達標率比較[n(%)]
2.4 經護理管理后,觀察組患者Hb 達標率56.41%顯著高于對照組13.1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SF 和TS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后貧血達標率比較[n(%)]
2.5 觀察組患者自我飲食管理率82.05%、服藥依從性率89.74%方面顯著好于對照組(P=0.011,P=0.000),見表5。

表5 護理后兩組患者飲食管理和服藥依從性比較[n(%)]
MHD 患者受尿毒癥毒素的影響,以及促紅素生成不足和鐵利用減少而導致貧血發生率較高且貧血難以糾正[3],臨床表現為持續的頭暈乏力、困倦、心慌、食欲不振、活動耐力下降等,使患者對疾病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同時,因患者對自身疾病缺乏了解,不能堅持長期服藥,出現漏服或不服的現象,部分病例治療效果欠佳。在血液透析患者的質量控制方面,最新的《血液凈化標準操作規程》始終把對透析患者貧血的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醫護例員通過各種方式去提高患者對貧血的知曉率和達標率。一項通過健康教育的方式對200 例透析患者進行貧血的管理,發現經過透析護理后患者的血紅蛋白達標率顯著提高[4]。而采用綜合護理聯合EPO 治療腎性貧血,在改善貧血的同時降低了發熱、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5]。本研究中,對觀察組透析患者采取了針對貧血的飲食宣教、服藥指導等措施,經過護理管理的觀察組患者血紅蛋白水平及達標率均顯著高于未經護理管理的對照組患者,甚至對照組患者的血紅蛋白達標率較護理前顯著降低,可見加強護理管理對于改善透析患者貧血具有確切的療效,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服藥依從性以及對護理例員的信任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有利于臨床工作的開展。
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本次研究后續仍需制定相應的護理策略,調動護理例員積極性,以保證本項護理措施的長期可持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