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被重視和保護,對于即將消失的技藝和傳承手法,如何保護記錄使其傳承下去成為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好的影像記錄手法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尤其重要,如何真實、清晰、流暢地記錄“非遺”制作過程也值得深思。本文對影像記錄在搶救保護“非遺蘇州制扇”過程中的重要性做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0-0221-02
因為年代久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很多技藝已經很難傳承下去。大多數傳承人年事已高,愿意傳承和學習這些技藝的人卻少之又少。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文化與精神財富的象征,同時也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高科技產業化蓬勃發展的今天,影像的發展已經趨于完善,科技與非遺保護項目相結合,利用數字化高科技來保存非遺影像資料,體積小、傳輸快、易保存的優勢讓非遺的搶救保護工作越來越完善。
一、蘇州制扇的保護現狀
蘇扇是蘇州特產,是蘇州折扇、檀香扇、絹宮扇和紙團扇的總稱,明清以來,蘇扇主要在蘇州及其周邊地區廣泛流傳。蘇扇制作至少有30多道工序,工藝精美,經濟價值高。在選材上,扇子所用的竹材要六年以上才可以做扇子枝干,竹子不能有傷痕,經過煮、曬、拉料,再造型、打磨,打磨完后還要修頭、燙釘,經過多道工序后才能制成一把扇子。文革以后,從80年代至90年代蘇扇進入了繁榮期,從實用品逐漸變成純藝術觀賞品。正是因為精細的制作手法和超高的審美價值,讓蘇扇的檔次一步步提高,眾多蘇扇作品在省、市甚至全國獲獎,產品遠銷海外。但從21世紀開始,由于國營集體企業體制的眾多缺陷及民間個體經濟的沖擊,蘇州制扇廠走向衰弱,大量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流失,行業情況令人擔憂。
(一)技術人員大量流失,產業消沉
由于蘇扇制作工廠的衰落,許多從小接觸制扇工藝且專業性強的技術工人失去了制扇的銷路,紛紛轉到別的產業發展,只有極少數技術工人依舊堅持制扇工藝,經營著自己的小作坊。由于對蘇扇有需求的客戶對品質要求極高,小作坊很難達到大工廠的生產品質,精益求精的匠人又少之又少,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蘇扇的持續傳承發展。
(二)過于看重傳統技術,創新力不足
早期蘇扇一直都是用精細的工藝和細節來完成制作,從祖上傳承下來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也在訓導著每一代匠人,但隨著社會的日益更新,只滿足于傳統手工業的繼承而缺少創新力讓制扇工藝出現了守舊和無新意的問題。傳統手工業的確需要繼承傳統工藝,但也要符合大眾審美,大眾的眼光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隨之改變,如果一直保持傳統而不添加創新色彩,傳統手工業很難在市場上一直受歡迎,隨之關注度也會降低。
(三)搶救保護工作不完善,很難保存
蘇扇在古代是夏天乘涼之物,隨著電風扇、空調的普及,人們對扇子的需求大幅度降低。不少制扇名家年事已高,有的相繼辭世,蘇州折扇扇骨技藝等一些制扇工藝正瀕臨失傳,相關的搶救保護工作已迫在眉睫。許多年事已高的技藝匠人口述或制作扇子過程艱難,繁重的工作量也會影響記錄質量。許多縣市雖拍攝了非遺紀錄片,但大多夸大了其真實性,增加了宣傳和介紹的內容,讓“非遺”保存的完整性出現了偏差。蘇扇行業鼎盛時期所出售的扇子很多也已遺失,大量零件不全較難修復,這讓搶救保護工作更難繼續下去。
二、影像記錄對“非遺”搶救保護工作的重要性
(一)保存珍貴影像資源,還原真實歷史狀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世界的文化精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影像記錄能真實準確地還原歷史,讓后人們能用最便利快捷的影像資料來考察研究學習這些技藝。大量的影像資料數據能為了解歷史起源、風俗特性、思維方式等提供數據支持,從而保證了研究和傳承的完整性。
(二)便利受眾傳播,影響價值提升
影像記錄在數字化時代便利快捷的傳播特性深受受眾喜愛,人們普遍都是利用手機、平板電腦、投影、大屏幕等來接受訊息,文字、圖片、視頻最能直觀傳達。影像記錄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制作成紀錄片、宣傳片、短視頻來向大眾傳播,更直觀地讓受眾認識了解非遺項目,傳播面廣,有助于發掘出更多真正喜歡和愿意學習“非遺”的傳承人。
(三)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影像記錄不僅僅是要真實完整地記錄“非遺”的制作工藝,更要在記錄的同時注入創新元素,比如在博物院、“非遺”基地等推出線上線下宣傳活動,利用新媒體技術(如3D、VR)讓受眾能體驗到“非遺”文化,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吸引其注意力,從而擴大非遺文化的影響力。多樣化的影像傳播有利于“非遺”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進步,“非遺”的衍生品也會被更多人關注,關注度越高,搶救保護“非遺”的難度也會逐漸降低,非遺的傳承和發展才會更好,非物質文化的民族性意義和作用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
三、影像記錄對蘇扇傳承保護的策略
(一)利用攝像設備和技術,保護蘇扇拍攝的完整性
蘇扇最值得保留和繼承的,當屬匠人們所繼承下的制作工藝技術。以往蘇扇的傳承大多是“口傳心授”的一對一模式,速度過慢、時間過長,不符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利用攝影機拍攝整個蘇扇的選材、制作過程,可以反復觀看研究。現在攝影機的高清畫面放大多少倍,基本不會出現模糊失真的情況,并且放慢或放快節奏也可以人為選擇。拍攝時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資和多角度多景別,爭取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前期越細致的采訪拍攝,越有利于后期的制作保存。在制作過程中要盡可能保持原有時間線,不要過于夸大情感輸出。真實性紀錄片和后期宣傳片用途不一樣,前者需要盡可能地真實記錄。
(二)利用新媒體傳播蘇扇文化
互聯網的發展帶動了一大批新產業的發展,微博、微信、淘寶、抖音、快手短視頻等應用大量涌現,尤其微信用戶量高達10億。微信公眾號平臺更是傳播蘇扇文化的新平臺,建設蘇扇文化運營平臺,通過文章加短視頻介紹蘇扇工藝,同時可加入淘寶鏈接讓客戶直接下單購買。淘寶的直播功能可隨時直播蘇扇工廠技術工人制作蘇扇的過程,通過直播揭開蘇扇的神秘面紗,讓更多人了解非遺的魅力。還可以定制自己專屬的扇子,繡上logo。新媒體技術的推動,不僅可以讓蘇扇文化發揚光大,也可增加其推廣和銷售量,讓蘇扇行業更穩定地運行。
(三)影像宣傳進校園、社區
政府和文化部門應大力配合和支持宣傳“非遺”蘇扇,多舉辦公共文化活動,各地也可以建立蘇扇研究基地等讓大眾參與其中,體驗技藝。文化部門可到校園給學生播放蘇扇宣傳片,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蘇扇的魅力所在,并可動手制作簡單的扇子,培養興趣愛好;還可以組織學生去蘇扇研究基地進行實地考察,發表考察報告向家長和身邊朋友宣傳“非遺”,并評選出優秀宣傳手。進社區活動可張貼宣傳海報、舉辦蘇扇教學,讓待業、退休人員等學習蘇扇制作技藝,掌握一門技術,有興趣并且能力強的可繼續深入培養。
四、結束語
影像記錄對非遺的記錄傳承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僅僅只靠記錄是不行的。非遺文化要發展,必須要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追隨大眾審美和時代潮流。保護非遺文化也是在保護中國傳統文化,保護非遺文化就是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一種認同,對于傳承文明、建設先進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讓更多人參與到非遺文化的保護中去,理解認同非遺文化并向世界各國宣傳推廣,讓全世界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肖忙.論影像記錄在“非遺”搶救中的優勢和價值[J].齊魯學刊,2010.
[2]胡旋.媒體碎片化時代非遺文化的傳播路徑研究[J].南方農機,2019.(09下).
[3]周敏,葛曉明.非物質物化遺產蘇州“制扇技藝”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蘇州工藝研究,2015.(01).
基金項目:2019年江蘇省研究生實踐創新計劃省助項目,項目編號:XJCX19_0316。
作者簡介:陳文靜(1993-),女,陜西寶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藝術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