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鵬軍
摘 要:作為一部精彩絕倫的小說,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面紗》討論了愛情、生活和精神救贖。小說深刻刻畫了主人公凱蒂的覺醒和成熟。因經濟上不能自立,她嫁給了一個她并不愛的人。婚后不久,她就和另一位男性發生了婚外戀。在她丈夫發現真相后,凱蒂被她的情人拋棄,并被丈夫帶到瘟疫流行的小城湄潭府。凱蒂親眼目睹了無數的生死。他的丈夫也因感染瘟疫去世。之后凱迪終于慢慢開始覺醒。本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解讀了凱蒂如何一步步的走向了精神覺醒。
關鍵詞:威廉·薩默塞特·毛姆;面紗;凱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覺醒
一、引言
《面紗》是毛姆根據自己游歷中國的親身經歷創作而成的。小說講述了生活在倫敦的富家小姐凱蒂,迫于父母逼婚的壓力,閃婚嫁給了瓦爾特,婚后她隨丈夫去了遙遠的香港。凱蒂并不愛自己的丈夫,并很快與殖民地官員查理·唐森發生了婚外情。被丈夫發現后,唐森毅然決然的拋棄了凱蒂,而凱蒂的丈夫瓦爾特出于怨恨把凱蒂來到瘟疫流行的小城湄潭府。不幸的是,瓦爾特因感染瘟疫去世。凱蒂在目睹了無數的死亡后,回到了英國。
在小說的前言中,毛姆提到他為準備創作此小說準備了很多年。起初,他設計了一個不包含任何角色的情節,而他在中國的游歷經歷為此小說賦予了血與肉。小說標題的靈感來源于雪萊的詩句“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這也預示著小說女主人工凱蒂復雜的內心掙扎。凱蒂用一層面紗覆蓋著自己的內心。由于她的虛榮,她無法掙脫這層面紗。然而悲劇的是當你試著去掩蓋自己的內心時,你無法去觸摸世界的真實和真相,同時也意味著你無法真正的了解自己與他人。本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分析了凱蒂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并討論了其內心的掙扎以及在經歷了一切之后她是如何達到了心理的平靜。
二、本我、自我與超我
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本我與自我》一書中,弗洛伊德詳細說明了心靈的三重模型。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位于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強的原始沖動力量,弗洛伊德稱其為力比多。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意為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認為,享樂原則的影響最大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現最突出的時候。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于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這里,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本我的對立面是超我,也就是人類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我們為之努力的那些觀念,以及在我們違背了自己的道德準則時所預期的懲罰。弗洛伊德認為只有當本我、自我、超我三者處于平衡狀態時人格才能健康發展。如果其中之一發展太過或過分被壓抑,就會導致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
三、《面紗》中凱蒂的本我與自我
凱蒂的本我追求虛榮和賦予激情的愛。在凱蒂和瓦爾特結婚前,凱蒂的生活完全由其家庭支撐。即使凱蒂有很多追求者,她并不急于和任何一位結婚。無可置疑,凱蒂有著急切的結婚需求,但卻是一個高傲和自視甚高的人。起初,她對于選擇婚姻伴侶表現的非常慎重。但當其相貌平平的妹妹與一位出色的年輕人結婚后,一切都變了。她的母親對于凱蒂的婚姻也開始表現出冷漠的態度,凱蒂也因此非常焦慮。她急切與尋找一位紳士結婚。當時在中國工作的細菌學家瓦爾特看似一個不錯的選擇,即便她并不愛他。凱蒂與瓦爾特的結婚充分展現了她的虛榮與自負。因為不想成為別人討論的話柄和被別人嘲笑,她改變了自己尋求伴侶的標準,選擇了一位她并不了解也不愛的人。瓦爾特沉默寡言、無趣、外表冷漠。與瓦爾特結婚后,凱蒂對于激情的愛的尋求徹底擱淺。但當其后來遇到充滿魅力的唐森后,她的本我得到了徹底的釋放。即使她要求唐森離婚并與她結婚的訴求被拒絕,當她被丈夫帶到邊遠的瘟疫盛行的村莊時,她仍無法控制自己對于唐森的愛與思念。當凱蒂的丈夫因感染瘟疫去世后,她回到了香港。面對唐森妻子的盛情邀請,她還是住到了唐森的家,再次被唐森誘惑。這充分展現了凱蒂本我對于欲望的渴望。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我是無意識的,由各種最原始的欲望和本能構成。即使在當時的社會道德標準下凱蒂與唐森的婚外情是不可接受的,凱蒂無意識的本我仍然遵循著享樂原則,并推動著其本我去滿足這種欲望。畢竟,凱蒂只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個普通人。她很情緒化。在結婚前,她一直處于母親的壓制下。與瓦爾特結婚后,她的欲望仍然得不到滿足。瓦爾特深深著愛著她,并與她相敬如賓。但這恰恰不是凱蒂所尋求的。凱蒂追求的是激情的感官享受。因此,瓦爾特對凱蒂的尊重和日常生活的相敬如賓讓凱蒂感覺很乏味,導致她為了追求純粹的感官享受而背叛了自己的丈夫。
由此可知,凱蒂的本我渴望激情、浪漫的愛情。然而,傳統的觀念和道德標準壓抑了凱蒂對于本我的追求。在小說的開始部分,正當凱蒂和唐森偷偷的在她家里約會,他們突然聽到了門把手轉動的聲音。她變的非常緊張,擔心丈夫發現她的不忠。此外,在瓦爾特與她坦白之前,凱蒂的內心也經歷了數次的掙扎。生活在一個父權社會,凱蒂只不過是其家庭和婚姻的附屬物。一方面,凱蒂不斷被其本我推動著去滿足其對于性與浪漫的愛的追求;而另一方面,超我卻不斷的壓抑和抑制著這些原始的欲望。雖然并不愛自己的丈夫,但她仍然對于自己的不忠感到愧疚。以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人的自我在面臨外部壓力時擁有作出妥協以保護自我的機制。當凱蒂的自我在面臨壓力時,她感到非常緊張,其自我自然遵循了“現實原則”。當唐森拋棄了她以使她別無選擇時,她決定面對現實,和瓦爾特一起去了瘟疫盛行的小城湄潭府。
四、超我—凱蒂的自我覺醒
超我,也就是人類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我們為之努力的那些觀念,以及在我們違背了自己的道德準則時所預期的懲罰。很長一段時間,瓦爾特無法原諒凱蒂,對于凱蒂的安危也完全的漠視。凱蒂內心對瓦爾特充滿了恨意、恐懼。剛到湄潭府的那段日子里,凱蒂感覺整天生活在地獄里。
然而,凱蒂在湄潭府的經歷逐漸使她走向了自我精神的凈化。看到如此多的人處于生死邊緣,凱蒂達到了精神的覺醒。當她參觀了村莊里的寺院,她突然感到了在茫茫宇宙中自己的渺小。她感到身處另一個世界,并忍不住哭泣。寺院里的尼姑告訴她瓦爾特為了拯救村民的性命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她逐漸開始理解了瓦爾特并重新審視了自己不忠的行為。她消除了自己對瓦爾特的狠,并嘗試著與其溝通。她甚至加入了寺廟,為村莊所受的災難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凱蒂不斷與人的交往中,她不斷接觸到各種新的想法和思維方式。她意識到了自己之前的狹隘和愚蠢,而如今,她終于能夠看到整片的大海并自由的呼吸。
在故事的結尾,凱蒂回到了父親身邊,并準備好了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她承認自己之前犯過的錯,并認為自己已經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最終,凱蒂的超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使其成為一個完全精神和物質獨立的女性。
參考文獻:
[1]景莉莉.毛姆《面紗》的存在主義女性主義解讀[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7(9).
[2]劉小勤.關于《面紗》的意蘊解讀[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3]孫月香.論《面紗》中女主人公凱蒂的覺醒[J].電影文學,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