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 要:周越是宋代初期聞名的書法家,擔任國子監書學一職,教授國子書法,是“宋四家”初學的老師。黃庭堅在題跋中曾評說“子發下筆沉著,是古人法”,但隨著政治和審美不斷發展,其名長期隱沒在書史中不被發現。本文研究的是周越書法風格以及對宋四家的影響,同時對周越具體表現的書法意義也進行重點研究。
關鍵詞:周越;宋初;影響
一、周越時代背景簡述
從古至今,書法永遠是人們熱議的一個話題,每一個時代都有鮮明的特征,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這是清代書法家梁巘在《評書帖》中的論述,他高度總結了幾個朝代的書法特征。唐人尚“法”到宋人尚“意”,周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作為宋初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承接著唐人的書法特點,同時也對后世書法風貌產生一定的影響。唐人以法度著稱,自佛教進入中國后,它就在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與道教相互斗爭融合。例如,《靈飛經》是唐開元年間所寫,道教經書,其筆畫遒勁,結體嚴謹。到晚唐時期,由于社會形勢的變化,文人們樂于接受禪宗的清修體悟,常以禪宗的方式來感悟藝術,因此出現了僧侶書法家,他們悟禪似的書論也閃爍著書法審美思想的光芒。
貫休(昭宗時期)說“逸跡兩相應”;亞棲(昭宗時期)提出“凡書通即變”“若執法不變,縱能入石三分,亦被號為書奴”;釋辯光講“書法猶釋氏心印,發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傳”;吳融(昭宗時期)認為“性是天,習是人”。
除了這些書論,我們還可以看到唐末五代書法家楊凝式的《韭花帖》。第一眼看到《韭花帖》,給人的感受就是空間布白明顯,行間距加大,黑少白多。這與《靈飛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每一個字的欹側感加強但又不失平衡,追求一種自我放縱的氣質。晚唐至五代,這一時期的書法家對于法度的認識已經開始覺醒,一些書家開始尋求法度之外的趣味,雖然這只是萌芽,但是這已經是從森嚴的“法”走向“意”最為重要的一步。但是法度的追求思想,早已經刻在了人們的心中,晚唐五代甚至到宋初,這種思想還是在一些書法家身上有所體現,對書法而言,這一時期是審美提升的時期。周越是宋初的主要代表人物,字子發,一字清臣,北宋山東鄒平人。在宋前期享有書名,學書者以周越書為模范。這時期的周越不僅受到唐代書法審美的思想,同時也受到了晚唐五代追求放縱的審美。這為宋中后期的尚“意”奠定了基礎。
二、周越書法風格特點
作為宋初最有代表性書的書家之一,周越傳世的書法作品少之又少,唯一能確認為真跡的是跋王著草書《千字文》。此作品原在清朝內宮中,后遺留在民間。周越的這個題跋,經過一千多年的沉淀,早已經脫離世俗,成為絕品。此作品書寫在黃絹藍格里,縱138厘米、橫51厘米,全卷共102字,遼寧省博物館藏。
釋文:“王著初為隆平主簿,太宗皇帝時著因進書召轉光祿寺丞侍書,錫以章綬,仍供職館殿。太宗工書草行飛白神蹤冠世,天格自高,非臣下所可倫擬,而著書雖豐妍熟,終慙踈慢,及是御前,莫遑下筆,著本臨學右軍,行法尓后浸成院體,今之書詔蓋著之源流。臣越題。”
跋王著《草書千字文》楷書墨跡,是奉仁宗皇帝之命所作的題跋,所以書寫規矩嚴謹,正是這份嚴謹,我們才看到了周越確切的書法水平。在整幅作品中,字形偏長,結體自然,筆畫粗細對比較大,用筆清爽瘦勁,每一個字結體中宮收緊,四周舒展,收筆有張有弛節奏變化明顯而和諧。可以看出,周越受到了五代書法追求變化的影響,對于書法審美已有很大提升,但是還保留了唐人用筆的特點,行與行空間緊密,缺少了書法中的連貫之氣,一些筆畫過于俗氣,尤其是一些偏旁的寫法,如“亻”“辶”,便明顯有抖擻之弊。但是并未對周越有何影響,作為國子監教授國子生書法一職,其影響力不可質疑。同時,周越作為宋初書壇承先啟后的書法家,這唯一的墨跡更顯得尤為珍重。
周越遺留下來的除了墨跡還有拓本:楷書跋王獻之《洛神賦》。
釋文:“獻之《洛神賦》跡遺頭尾外得一十三行,都二百五十字,重加整背,祥符八年八月十日,周越記。”
《洛神賦十三行》是東晉時期王獻之所寫的小楷作品,內容是三國時期曹植的《洛神賦》,相傳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玉版十三行,是刻在玉石上,在用墨拓出來的叫“碧玉本”;另一個是《宣和書譜》記錄,叫“越州石本”后有柳公權和周越題跋。此題跋寫于宋真宗時期,其風格特點與唐人結體相似,中宮收緊,筆畫內斂,轉折切筆明顯,用筆遒勁瘦硬。周越留下來的拓本還有草書跋懷素《藏真律公帖》;草書跋種放《會真宮詩》;楷書跋歐陽詢《草書千字文》;草書《賀秘監賦》等。
周越的書法作品大多以刻帖的形式遺留下來,書體以楷、行、草為主,草書的尤為,楷、行次之。在《宣和書譜》中宋徽宗把周越編輯到草書七卷,書中提到“落筆剛勁足發度,字字不妄作,然真行尤入妙,草字入能也”,也可見周越書法在當時的影響力極大。尤其是跋王著《草書千字文》楷書墨跡,內容是宋真宗的父親宋太宗和書法名家王著的事情,更是用心之作。此書比之《跋王獻之洛神賦》和《跋歐陽詢草書千字文》楷書,更能夠反映并代表周越楷書成熟后的風格特征。
三、周越對北宋書家的影響
史書上關于周越的資料少之又少,黃、米、蔡三人對于周越有直接的學習,還有一些宋代初期的書法家以及后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周越的影響。蔡襄書法先受之于周越。
“君謨少年時,乃師周越,中始至其非而變之”。“本朝書米、蔡為冠余子莫及,君謨始學周越書,其變體出于顏平原。”由此可以看出,蔡襄在年少時,曾學習過周越的書法,并且以他為師。
黃庭堅謂:“學草書三十余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黃庭堅行草書有一明顯特征,即筆畫戰掣,長線條多“一波三折”,這都是早年從周越書中所得。清代的馮班評:“黃山谷純學《瘞鶴銘》,其用筆得于周子發,故遒健。”
米芾的書法成就與他轉益多師密切相關,他近學周越、蘇舜欽等當朝名家。米芾自述:“余年十歲寫碑刻,學周越、蘇子美札,自作一家,人謂有李邕筆法。”米芾在早年集古字階段學過唐人段季展,他贊段書“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但段季展書法到宋代已經失傳,周越將其書《禹王廟碑》挖掘出來,世人模刻廣傳。周越的書風到了南宋猶被人追頌如“宗室仲忽,字周臣,《書史》云,能草書,紹興府刻《蘭亭》后有仲忽一帖草法圓美,周膳部之倫也”。
周越作為國子監監學一職,教授國子書法,后人肯定會以周越書跡作為范本進行學習,根據跋王著草書《千字文》內容我們知道,周越是奉宋真宗之命在其后面題跋,宋真宗在位25年,宋仁宗在位41年,宋四家中蔡襄輩分最大,在宋真宗即位后的14年后才出生,蘇軾、黃庭堅、米芾三人在宋仁宗駕崩時才27歲、18歲、12歲。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上,必定要以前人書法作為范本來學習。所以宋四家深受周越影響。
四、周越隱沒之因
黃庭堅曾說:“周子發下筆沉著,是古人法。若使筆意姿媚似蘇子瞻,便覺行間茂密,去古人不遠矣!何止獨步于今代耶?”這段話指出了周越在書法用筆上的不足之處,但也說明了周越書法“獨步于今代”這一重要信息。曾經眾所周知的書法家不但沒有繼續被后世推崇敬仰,反而湮沒在中國這長長的書法長河中。
周越生活在北宋時期,其書受尚法影響,并且在蘇軾眼里周越的學書只是積學而成,并未跳出前人的影響,顯然周越不符合他們的品評,因此周越的書名也隨之淡化。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周越這個書法家為后代奠定了基礎,是一個承先啟后的書法家。從歷史的維度來看,周越書史的價值大大超過作為書法家的價值。因此,周越也成為宋代書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一位書家。
參考文獻:
[1]梁巘編著《評書論》[M].
[2][宋]黃庭堅.山谷論書[A].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續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3][宋]黃庭堅.山谷論書[M].津逮秘書本.
[4]潘運告.宣和書譜[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
[5]李敖.中國藝術史一個斷層的重建——周越墨跡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1995(3).
[6]李慧斌,于寧.周越書法考評[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7]張典友.周越著作及其書法在宋代的接受[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12(1).
[8]王軍校.芻議唐末至宋初書法理論與書法風格的嬗變線索[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S4).
[9]張怡.重拾周越在宋代書史的意義[J].商丘師院學報,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