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宏程
【摘 要】??目的: 探討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16 例慢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8例。對照組給予替普瑞酮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雷貝拉唑治療,比較兩組療效。 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EGFR水平等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替普瑞酮聯合雷貝拉唑治療慢性胃炎效果顯著,有利于提高胃黏膜修復能力,快速緩解療程癥狀,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雷貝拉唑;替普瑞酮;慢性胃炎;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821.4+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5-058-01
慢性胃炎是臨床較常見消化系統疾病,其病理學診斷以慢性胃黏膜炎癥為主,且發病期長,遷延難愈。慢性胃炎主要癥狀表現為腹痛、腹脹、噯氣、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反酸和早飽,部分可出現上腹灼痛、鈍痛或腹瀉,影響正常飲食。臨床中常規應用胃質子泵抑制劑等藥物進行治療,然而單一藥物的療效不甚理想,所以其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1] 。本研究選擇116 例慢性胃炎患者,觀察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16 例慢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8例。其中觀察組男30例,女28例;年齡:22~61歲,平均年齡:40.59±3.21歲;病程:7個月~3年,平均病程:1.47±0.35年。對照組男31例,女27例;年齡:23~62歲,平均年齡:40.64±3.25歲;病程:8個月~3年,平均病程:1.49±0.37年。入選標準:①治療兩周前未服用抗生素、鉍劑等影響研究結果的相關藥物者;②妊娠、哺乳期婦女;③同意本次研究者。排除標準:①伴有心肝腎等主要臟器病變者;②伴有凝血障礙者;③伴有其它消化系統疾病者。兩組資料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1.2 方法 入院后,兩組患者均給予幽門螺旋桿菌(Hp)三聯治療方案,藥物用法用量:①奧硝唑:500mg/次,2次/d;②阿莫西林:1.0 g/次,2次/d;③左氧氟沙星:200 mg/次,2次/d;④呋喃唑酮100 mg/次,2次/d。對照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替普瑞酮(生產單位:衛材(中國)藥業;批準文號:H20093656),50mg/次,3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雷貝拉唑(生產單位:海南中化聯合制藥;批準文號:H20110160)進行治療,20 mg/次,2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兩周。治療過程中,囑咐患者注意飲食,避免食用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3 評判標準 療效判定標準 [2] :顯效:反酸、腹痛等癥狀消失,胃鏡檢查發現胃黏膜無異常;有效:反酸、腹痛等癥狀、胃黏膜及其炎性反應明顯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及胃黏膜等無顯著改變甚至惡化。胃黏膜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 ±s)表示,并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 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總有效率分析 治療后,觀察組34例顯效,20例有效,總有效率為93.10%;對照組28例顯效,16例有效,總有效率為75.86%;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EGFR水平分析 觀察組EGFR水平為(13.86±1.95)%;對照組分別為(21.04±2.29)%;兩組EGFR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分析 觀察組出現1 例腹脹;對照組出現1例便秘。上述癥狀停藥后可自行改善。
3 討論
現代醫學尚未完全闡明慢性胃炎發生機制,多認為關聯于十二指腸反流、HP 感染、全身感染、自身免疫、飲食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慢性胃炎患者中約 80%~90%合并 HP 感染 [3] ,因此治療慢性胃炎的關鍵在于根除 HP 感染。但部分患者接受三聯或四聯抗 HP 治療后仍長期表現出消化道癥狀如胃部不適等,且伴隨全身不適感,表現出抑郁、焦慮等,降低患者幸福感及生活質量,需長期接受治療,導致醫療資源被浪費。現代醫學提出慢性胃炎發生發展密切關聯于患者生活方式及精神壓力等,相當部分患者表現出軀體障礙及消化道癥狀。內分泌及植物神經系統調節直接影響內分泌及消化系統功能,情緒因素、內外環境均會對其產生影響,因此除使用抗酸藥物、抗感染藥物外還需與改善精神狀態及調節神經功能藥物聯用,確保效果最優。
目前,臨床中治療慢性胃炎的基本原則為:根除Hp,促進胃黏膜的重生修復以及緩解炎癥反應。近年來,雷貝拉唑、替普瑞酮被越來越多地用于治療慢性胃炎。雷貝拉唑屬于質子泵抑制劑,能夠顯著抑制H+-K+-ATP 酶活性,且可降低胃酸的形成,提高胃酸PH水平,進而避免了胃黏膜進一步受損,改善了胃黏膜的保護能力,最終達到治療該類疾病的目的。替普瑞酮屬于萜類化合物,有利于胃黏膜上皮的快速形成,并可加快重碳酸鹽等物質的產生,進而有效改善了胃黏膜防御能力,促進胃黏膜的快速修復。另外替普瑞酮還可以增強胃黏膜增生區域細胞的分裂增殖,有利于增強局部血液循環,所以具有一定的抗潰瘍功效。有關研究資料發現,替普瑞酮組總有效率明顯低于藥物聯合組,提示聯合療效優于單用效果。筆者認為原因如下:替普瑞酮不僅能夠修復胃黏膜,增強其黏膜防御能力,同時還可控制炎癥侵潤,與雷貝拉唑聯合具有良好的協同效果。胃黏膜EGFR水平與潰瘍愈合質量呈正相關性,即EGFR水平越高,提示胃黏膜組織重建、修復作用越好。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總有效率、EGFR水平等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種藥物不僅聯合應用效果良好,同時可降低炎癥介質的產生,有力地保護了胃黏膜。綜上所述,替普瑞酮聯合雷貝拉唑治療慢性胃炎效果顯著,有利于提高胃黏膜修復能力,快速緩解療程癥狀,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彭理平. 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J]. 中國處方藥,2017,15(8):79-80.
[2] 張洪川. 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慢性胃炎的療效觀察[J]. 臨床研究,2018,26(3):73-75.
[3] 劉楓. 雷貝拉唑結合替普瑞酮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患者的療效探討[J]. 黑龍江醫藥,2018,31(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