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 劉如秀 汪艷麗 李潔
【摘 要】? 導師劉如秀教授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在繼承父輩國醫大師劉志明中醫經驗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在抑郁癥的中醫治療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和治療方法。吾師認為,抑郁癥屬中醫“郁證”“百合病”等范疇,雖表現多樣,但病位在心、肝、脾三臟。且抑郁癥的發病發展有一定規律可循,只要抓住規律,辨清臟腑,分清階段,均能取得滿意療效。
【關鍵詞】? 抑郁癥;中醫辯治;名醫經驗;劉如秀
【中圖分類號】 ?R36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5-237-01
抑郁癥(depressin)是一種常見的情緒障礙綜合征,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多伴有焦慮、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常導致患者活動效能降低,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甚至自殺傾向。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工作壓力不斷增大,抑郁癥的發病率持續上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約3.5億抑郁癥患者,預計到2030年抑郁癥將成為全球首位高負擔疾病。 [1-2]
抑郁癥與中醫的“郁病”、“百合病”、“臟躁”、“癲狂”、“不寐”等病有密切聯系。中醫藥在對抑郁癥的防治,特別是對抑郁癥的癥狀改善方面具有療效穩定、作用持久、不良反應小等優勢。導師劉如秀教授系國醫大師劉志明學術繼承人,博士生導師,第四批北京市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北京市中醫藥傳承“雙百工程”專家指導老師。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學驗具豐,尤擅長內科身心疾病及疑難病的診治;特別是對抑郁癥的治療有其獨特的見解。現將劉師相關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1 劉如秀教授對于抑郁癥病因病機,認識觀點
抑郁癥經過祖國醫學整體觀以及辨證論治加以分析,具體的病變位置包含了腎臟、脾臟、心臟、肝臟、膽囊以及腦部。該疾病具體病基因為受試者自身體質、年齡、性別以及生活環境的不同。進而體現出些許差異,所以說不可一概而論。
劉如秀教授認為該疾病的發生多因情志過極、引起氣機郁滯、氣血陰陽失衡、臟腑功能異常、精神異常改變等有關,特此本文將疾病的病理病機,總結分析如下:
1.1 肝失疏泄,氣機郁滯 肝主疏泄,調節氣機以及情志,倘若人體肝臟功能可以正常維持疏泄功能時,除卻氣血調和氣機調暢之外,也能夠有效控制七情六欲的變化。倘若氣機變化過急,超出肝臟調節范圍,則會引起氣機逆亂、肝失疏泄等等不良現象。進而令肝失條達,引發諸多身心反應性疾病。比如說《素問.舉痛論》中有云:怒則氣逆,甚則嘔血
及飧泄。
1.2 肝郁氣滯,痰濁內蘊
肝主疏泄,則氣機調帳,津液運行無異常。倘若情志內傷,肝氣郁結,氣郁化火,則會煉津為痰。痰濁屬于粘稠滑膩之品善于流動,能夠隨氣機升降。其能達四肢百骸,內停五臟六腑,繼而引發百病倘若痰濁,上擾清竅,則會引起精神抑郁,精神活動異常,記憶力下降等等不良現象,而如果痰火擾心則會引發入睡困難,心煩心悸情況。倘若痰火擾心,患者會體現出動作遲緩,精神運動性遲滯,判決能力下降等情況。
1.3 腎陰虧損,心腎不交
腎陰屬于一身陰氣之源。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其有著涼潤、寧靜以及意志等等功效。倘若人類進入老年階段,腎陰不足,肝腎漸衰,元神失養,進而會體現出猜忌、緊張、憂郁、焦慮等等神經性癥狀。陰不制陽,肝腎、虛虧、陽偏亢。則生內熱即心神,在這種情況下患者會出現盜汗潮熱、心煩失眠、舌質紅脈細數等不良表現,倘若陰虧氣耗,則會引發疲乏以及精力不足等現象出現。
1.4 腎精不足,元神失養
大腦是元神之府。腎主骨生髓,腦為髓之海。滋充腦髓以養元神,可養元神,腦主神明。這里所說的神明,主要包含了精神、活動、思維以及意識。其中也涵蓋了情志活動。倘若人體老人生理功能無異常,其思維敏捷,反應迅速,精神振奮;而倘若年老體衰,則肝腎虧虛、精髓化生不夠,元神就此失去濡養,神機轉運不利,患者會體現出思維異常,反應遲鈍,意志力下降。精神不振等等病理性表現。
1.5 脾失健運,氣血不旺
眾所周知,脾主運化,脾氣健旺。則氣血化生有緣,形體精神能夠濡養。倘若脾氣虧虛,人體運化功能隨之異常。氣血化生無源,使得精神失去濡養。最終體現出精神萎靡不振現象。對于平日,相關活動失去興趣,缺少愉悅感等等。倘若脾失健運,則氣血生成不旺,無法充養臟腑和腦髓。在這種情況下,患者會表現出精力下降,無原因持續化疲勞,而憂思則傷脾,脾傷會引起食少納呆,生化之源不足。氣血虧虛,無法滋養心神,繼而引致心神不安,引發失眠癥出現,脾不運化,水濕會引起水濕內停,造成睡眠過多,脾藏意,其和現代意義上的注意力、記憶力、分析思考等認識活動有一定關聯性。如果失衡,會引發記憶力、注意力、思維能力降低。脾在志為思,思慮過憂,氣得會氣結,細節會引起氣機運行不暢,引發郁悶現象出現。遇事很容易自卑自責,內生愧疚。此類情緒,倘若沒有在第一時間得到改善,任由其惡化,則會引起患者出現輕生念頭。
2 從臟腑辯治抑郁癥
2.1 從心辨治 《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靈樞·邪客》云:“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精神之舍也” 。心是人體情志所發之處和主宰,同時心為五臟六腑之主。心藏神,主神明,統帥全身的生理活動和主宰精神活動及思想意識,而正常的情志表達也有賴于心之氣血陰陽的充沛。抑郁癥屬于神志病變,常伴有精神思維方面的紊亂,與心的功能直接相關。《景岳全書·郁證》說:“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若心氣充沛,心陽以明,機體能夠應對各種外界刺激,而不至于產生病態表現;若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會導致各種病癥。特別是心陽與心神密切相關,如若心陽郁滯,不能布達全身,心神失養,神機不振,則可能出現一些如少動懶言,倦怠乏力,缺乏興趣、絕望甚至自殺傾向等抑郁癥表現。劉師在治療抑郁癥時,若出現心陽被遏,心失所養,心神不安,癥見對事缺乏興趣,悲觀厭世,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等,治療給予補心氣,溫心陽,養心血之法。常以天王補心丹、人參歸脾丸等為基礎方加減治之。常用藥物有人參、鹿角膠、酸棗仁、丹參、遠志、夜交藤等。但人參、鹿角膠等滋補心陽之品用量不宜過大,一般6-10克,以防燥熱擾心。
2.2 從脾辯治 《類證治裁·不寐論治》云:“思慮傷脾,脾血虧損,經年不寐”,不寐也是抑郁癥的一個重要癥狀。脾主運化,升清降濁而統血,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志在思,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密切相關。《推求師意·郁病》中記載:“郁病多在中焦。”脾病致郁,可由肝失疏泄,肝木克脾土,致脾之升降失常,氣化失司,則郁內生;或可由思慮太過,憂思傷脾,脾失升清,腦髓失養而出現神志的異常;或可由脾虛運化失司,氣血生化不足,精神失養所致;或可因脾不健運,水濕內停,蘊而成痰,痰蒙清竅,致腦神被遏,或痰郁而化火,上擾腦神。劉師在治療脾虛化源不足,精神失養,患者以乏力、失眠、頭暈、納差、面少華、脈沉細為癥的抑郁癥時,常選方歸脾湯、四物湯、參苓白術湯等健脾補氣養血治之。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精神得養。當脾失健運痰濁內生,甚至郁而化火致郁時,患者多表現出心煩不寐,頭重胸悶、嘔惡噯氣,舌苔厚膩,脈滑或弦滑。劉師常用黃連溫膽湯加減治之,并常加用瓜蔞、黃芩、砂仁、檳榔、焦三仙等,取清熱滌痰,理氣化痰之功。
2.3 從肝論治 《醫碥》云:“郁則不舒,皆肝木之病矣。”肝為將軍之官,主條達、疏泄、調暢氣機。肝氣舒則通而不滯,肝氣泄則散而不郁。情志的變化也是肝的疏泄功能之一:肝失疏泄,肝氣郁結,則精神抑郁出現胸悶不舒,喜嘆息;而肝陽過亢,則會導致心煩易怒,躁動不安,甚至癲狂。同時肝氣又能直接影響到脾氣的運化,肝失疏泄,郁而克土,則脾氣虧虛,出現肝郁脾虛之郁證。肝主疏泄還可調節氣血津液的流通,氣機郁滯,日久可變生痰、濕、瘀、火等。在治療上劉師善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肝郁之郁證。劉師喜用柴胡配白芍以疏肝柔肝,肝亢者加龍、牡以平肝潛陽,肝血虛者加當歸生地赤芍以養血柔肝。肝火旺者加黃芩梔子以清瀉肝火。
3 劉如秀教授對于中醫治療抗抑郁癥單味中藥看法與理解
3.1 柴胡 柴胡在治療抑郁癥方面,能夠取得一定效果。其也為當前廣泛且療效較好的中草藥之一。此類藥物的主要化學成分為柴胡皂苷。
3.2 白芍 芍藥苷為白芍的主要化學成分。由于抑郁癥病患血漿皮質酮水平上升,而持續化高水平皮質酮會引起皮質以及海馬神經細胞受損。這種癥狀和預癥的發生和發展有著極大關聯性。芍藥苷針對皮質酮受損所引致的大鼠皮層神經元受損,具有著預防保護效果。另外值得說明的是,芍藥苷抗抑郁效應的發揮很可能和加大腦內單胺但遞質含量水平有關。
3.3 石菖蒲 石菖蒲類的主要化學成分為糖類、有機酸、氨基酸、揮發油等等。上述成分具有益智、醒神、祛痰開竅等等成效。石菖蒲內的α-細辛醚可以有效提升人體全腦單胺類物質5-HT含量水平,其很可能和石菖蒲抗抑郁作用機制存在關聯性。
3.4 合歡花 合歡花有著安神解郁的效果。臨床中,一般將其應用于治療憂郁失眠等等癥狀。該藥物的水提取物能夠全面減少皮質5-ht、多巴胺以及海馬代謝。相對上升的海馬5ht,皮質5ht以及多巴胺水平要體現出抗抑郁的效用。
3.5 刺五加 刺五加能夠起到益氣健胃、補腎安神的效果,其在治療失眠癥、體虛乏力以及腰膝酸痛等癥狀中能夠取得滿意成效。刺五加能夠發揮出一定抗抑郁效應。
4 小結
在抑郁癥的中醫辯治上,雖有五臟六腑皆可致郁之說,但吾師在繼承國醫大師劉志明的學術經驗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總結出抑郁癥病位主要在心、脾、肝。心藏神,主神明,精神之舍。心氣虧虛,心血不足,心陽被遏,則精神失守。脾主運化,其志在思,脾虛,氣血生化乏源,則精神失養。肝主調暢氣機。肝失疏泄,肝氣郁結,則精神抑郁。肝失條達,肝陽上亢,則精神亢奮甚而癲狂。只有調節好心、脾、肝三臟的氣血陰陽,才是治療抑郁癥的關鍵。同時劉師提出,抑郁癥是種慢性病,病程長,其發病、發展有一定規律可循,初期多以實證為主,多屬肝膽氣郁,痰濕中阻,或痰火擾心等;病久則心脾氣血兩虛或陰血虧損,虛火上炎。治療時辨病位、辨病證、辯階段,常可取得顯著療效。在用藥方面,應以調理為主,用藥不宜峻猛,使理氣而不耗氣、活血而不破血、特別要顧護脾胃之氣。抑郁癥病程長,影響因素多,易反復,治療上要有耐心,見效后要堅持用藥,鞏固療效。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04 update[eb/o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8.http://www.who.int/heal thinfo/global_burdendisease_/2004_report.update/en/.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mental disorders [EB /OL]. World Health Orgganization, 2017 http://www.whoint/mental_health/management/depression/prevalence global health estimates/en/
[3] 劉如秀.劉志明醫案精解. [M]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25
[4] 陳潮光,佟海英,趙慧輝,張少乾,包伍葉,呼日樂巴根,烏蘭其其格.從中蒙醫藥理論對比分析檳榔十三味丸(高尤-13)的功效及治療抑郁癥機制[J].世界中醫藥,2019,14(06):1615-1619.
[5] 談榮珍,章新友,張玉嬌,牛曉錄,劉莉萍,郭永坤.抑郁癥的證型與體質及其關系的文獻研究[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1(04):32-36.
[6] 張德龍,饒燕,廖院平.寧心安神法聯合鹽酸舍曲林分散片對抑郁癥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1(04):53-54+68.
[7] 王愛華,王娟,甘博文.抑郁癥的中醫藥治療研究進展[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9,31(06):112-116.
[8] 邊小平,魏清琳,孫雪妹,羅彩鳳,王正婷,銀東山,王淼.中國男性抑郁癥中醫診治研究進展[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9(06):1183-1187.
[9] 王乾,黃娟.中醫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50):132+134.
[10]? 王軍元,李剛.中醫療法預防腦卒中后抑郁有效性的系統評價[J].中國農村衛生,2019,11(11):66-67.
[11] 趙劍華,張靜霞,彭曉明,王晉陽,黃生輝,張潔.改良中醫情緒療法聯合帕羅西汀在抑郁癥患者中的療效觀察及對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研究[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9,35(11):1314-1319.
[12] 楊玉興,權元文,郭建魁,楊艷斐,張蕊.中醫五行音樂對老年抑郁癥患者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9,34(06):2787-2790.
[13] 王江紅.中醫情志護理在腦梗死后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J].光明中醫,2019,34(10):1594-1596.
[14] 梁英香.腦卒中后抑郁癥的中醫情志干預效果分析[J/OL].中國民間療法,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