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甜甜 蘇寶勝 王石磊



摘? 要:隨著BIM技術在工程造價領域的深度應用,建筑行業發展新趨勢推動下,對高校的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BIM能力方面的迫切要求。文章通過BIM能力分解與《高等學校工程造價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融合,在工程造價實踐教學模式方面提出了新的教學目標方案、課程內容構建與重組,以及創新的實踐教學組織形式,為高校工程造價人才的BIM能力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BIM;工程造價;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01-0113-03
Abstract: With the deep application of BIM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engineering cost and driven by the new trend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urgent requirement of BIM ability is put forward for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cost professionals in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BIM capability decomposition and "Guiding Specialty Specification for UndergraduateEngineering Cost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new teaching objective scheme, curriculum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reorganization, as well as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organizational forms in engineeringcost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BIM capability training of engineeringcost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BIM; engineering cost; practical teaching
一、概述
BIM技術發展至今,已成為當今建筑工程領域最為關注的基于可視化和量化分析的新型技術[1]。它的實踐應用涉及工程項目全壽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各項目參與方可在同一多維建筑信息模型基礎上進行數據共享,高效合作。而基于BIM的工程造價管理研究則是BIM技術實踐應用的重要領域,其可提高工程項目全過程、全壽命周期精細化管理水平,從而進一步提升項目經濟效益[2]。
工程造價行業內,對兼具工程造價專業知識、BIM操作技能的工程造價人才需求巨大。但與之相悖的是,當今高校工程造價專業的人才培養卻對BIM技術涉及甚少。究其原因,是目前高等院校內工程造價專業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無法為人才的BIM能力培養提供完整的知識體系,阻礙了人才的規?;敵觥=ㄖI域內的BIM理念尚未完全貫徹到工程造價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工程造價專業內BIM教育研究,特別是實踐教學類研究相對較少,亟需大范圍開展并完善其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培養工程造價人才的BIM能力,以支持BIM技術在工程造價行業的持續發展。
本文通過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對工程造價專業學生進行BIM能力的針對性培養, 探索并建立創新型的基于BIM能力培養的工程造價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期望實現規模化培養具有扎實工程造價專業知識且具備BIM技能知識的工程造價專業人才的教學改革目標。
二、實踐教學模式設計思路
在借鑒整合現有國內外建筑類專業BIM能力培養模式特征要素的基礎上,基于培養工程造價專業BIM人才的總需求,本次實踐教學模式創新,打破傳統的圖表教學、單純的軟件技能教育,向以建筑信息系統或者建設工程大行業大數據大平臺為核心的工程管理技術和管理教育模式轉變[3]。積極將BIM能力培養融入課程及實踐教學環節,探索并形成面向BIM能力培養的工程造價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并從教學目標、課程設置、課程組織形式等多方面提出BIM能力培養在工程造價專業實踐教學模式中的創新設計思路。
(一)基于BIM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方案確立
從BIM技術全壽命周期角度,結合項目各參建方需求的工程造價類人才BIM能力要求進行構建,建立符合工程造價專業特點的BIM能力培養層次。包括BIM建模及識圖能力、BIM建筑施工技術能力、BIM計量計價能力、BIM施工組織設計能力、BIM招投標能力、BIM施工階段項目管理綜合應用能力等。
立足BIM基本原理與技術應用基礎,突出BIM作為數據集成平臺的核心地位,進行課程體系的構建、相關知識單元和知識點的融合,形成BIM能力要求與《高等學校工程造價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以下簡稱《規范》)互相對應的融合框架。
(二)基于BIM能力培養的課程內容構建與重組
按照實習、實驗、設計、社會實踐及科研訓練等方面進行分類,精選一個工程實際項目,以其為平臺,將工程造價四年本科教育中涉及到的實踐教學環節進行關聯,實現基于同一施工項目的實踐教學一體化設計。
結合提出的BIM能力培養教學目標,合理選擇BIM3D、4D、5D、6D技術,并按照教與學基本規律,對現有的實踐教學內容進行針對不同BIM技術模塊的重組和構建,詳見表1。
(三)面向BIM能力培養的課程設置方法比選方案
通過文獻查找與整理,對國內外高校目前的課程設置方法進行歸類和對比,分析其優缺點。目前在國內外將BIM技術融入教學,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將BIM技術作為提供三維模型、虛擬VR仿真的一種教輔工具,幫助學生理解專業知識;二是將某專業方向的BIM技術作為一門新建課程,主要向學生介紹跟本專業方向相關的BIM軟件基本操作;三是利用BIM技術重組課程內容,構建新技術發展態勢下的課程體系,進行BIM全壽命周期管理理念和集成系統理念的教學。
而本文通過剖析工程造價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對照整理過的課程設置方法進行比選,將不同課程設置方法進行小范圍學生群的區別實驗,針對教學效果的反饋進行方法調整。遵循面向行業需求的工程造價BIM工具和技術從基礎向高級逐步推進的原則,確定改革后的課程性質,并針對學生的具體學情分析,確定開課時間。
將(一)、(二)、(三)項工作成果進行整理,建立新的課程設置體系。
(四)面向BIM能力培養的課程組織形式創新
1. 實現BIM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革新
涉及到BIM純理論課程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專家講座為輔,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BIM行業專家,能夠為BIM教學提供新的視角、補充新的知識[4]。并嘗試將專家請進學校,把BIM專家講座與大一新生專業介紹和職業發展、工程造價概論課程相結合。同時,在四年本科教學中,長期開設BIM前沿認知教學,關注近5-10年建筑領域熱點問題,培養學生行業領先意識。
2. 推行網絡慕課
為緩解壓縮現有課程課時來為BIM課程提供課時的改革壓力,故在課堂教學為主體的基礎上,擬推廣基于在線學習的慕課學習方式作為課程教學的輔助組織模式,以期通過網絡慕課實現BIM相關課程內容、師生互動過程等教學效果的完整、系統、高效地提升。
3. 設置以賽代考的開放性實驗
開放性實驗作為一種新興教學組織形式,具有課堂組織機動靈活、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特點,不失為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有力補充。而將行業、協會、企業等組織的多類型BIM競賽與之相結合,以比賽成績代替實驗考核,可以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BIM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且可以借助大賽舉辦方發布的賽前培訓學習資料,來彌補傳統教學知識點的陳舊和落后的現狀,更好更快的接觸到BIM領域的先進知識。
4. 成立BIM工作室
基于Studio的專業學習模式,以BIM核心軟件的學習和實操為基本愿景,通過教師橫向課題平臺,可吸引學生參與實際項目,進行BIM能力的實踐鍛煉,實現BIM團隊協同作戰的基本格局,及“老師帶學生、老生帶新生”的傳承式教育模式[5]。同時,在工作室中堅持知識共享的團隊教學法,建立工程造價BIM學習共享空間。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結合當下流行的互聯網+思維,建立學生與老師之間長期的合作式學習伙伴關系,實現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并為今后教師與學生的創新創業奠定基礎。
三、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索
本文在實踐教學模式的選擇上,尋求合理恰當的切入點,將BIM技術應用于工程造價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并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創新探索。
(一)進行教學目標設置的創新,使BIM知識體系與《規范》要求相融合
首先,在規劃BIM課程體系時,同時兼顧學生專業知識、BIM知識和軟件知識的學習情況,確立恰當的BIM能力實踐教學目標。將該目標用于統領課程體系的設置與課程內容的選擇,把龐大的BIM知識體系進行分解和選擇,將其與《規范》要求的人才培養標準相融合;其次應重視BIM課程的切入必須保證專業知識的原有連續性,科學設置大學四年整個教學過程中BIM課程的內容、開設時間、實現課程與課程之間的合理銜接。與此同時,BIM類實踐教學課程的門類和課時數量沒有絕對的標準,應密切關注學生對課程內容設置的適應情況的反饋,適時調整內容的選擇,力爭做到最具有本校、本區域特色的BIM能力培養。
(二)進行課程組織形式的創新,使新型組織形式產生切實的人才能力提升效果
有效的課程組織形式被稱為一種教學藝術的創新,更是提高人才培養效果的重要環節。但是已有的成熟教學體系一般很難壓縮現有課程的課時,或另行增加新課時給BIM實踐教學,故進行不局限于傳統課程組織形式的創新,勢在必行。首先要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提高自學的意識和能力,以此為基礎推行MOCO的組織形式;其次及時進行創新型組織形式的學習效果反饋,重視反饋的針對性、時效性;并充分發揮工作室與共享空間的優勢,以師生共享的工作室空間,進行有關BIM實踐教學活動,包括:基于BIM技術的工程量計算、工程造價計算、施工進度計劃編制及優化調整、3D可視化的施工總平面布置、VR技術支持的施工方案虛擬仿真等。同時,與企業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將高校教學與社會需求充分對接,在實現高校為企業、社會服務的同時,進而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真正滿足學生畢業即適應企業崗位需求,實現BIM人才能力與工作崗位需求的統一。
四、結束語
隨著行業內工程造價信息化進程推進的加快,BIM技術在建筑行業不斷得到認可和推廣。為了及時應對BIM技術推廣中對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的沖擊,培養建筑行業所需要的BIM技術專業人才,高等院校有必要對工程造價專業本科生的培養方案進行改革。高校應結合自身的特色,合理進行課程設置,選擇合適的BIM軟件進行教學。工程造價專業培養必須與建筑行業新技術發展緊密聯系,才能培養出滿足行業需求的新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Wawan Solihin,Charles Eastman,Yong Cheol Lee. A Framework for Fully Integrated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s in a Federated Environment[J].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2016,02:168-189.
[2]王二濤,高惠瑛,賈婧.基于BIM的工程造價管理應用研究[J].管理科學與工程,2016,05:25-28.
[3]張靜曉,李慧,翟穎,等.工程管理BIM教育課程建設與融合分析[J].工程管理學報,2016,30(6):153-158.
[4]張尚,任宏,AlbertP.C.Chan.BIM的工程管理教學改革問題研究(二)——BIM教學改革的作用、規劃與建議[J].建筑經濟,2015,36(2):92-96.
[5]鄭小俠,徐志超,尹貽林.BIM對高等院校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的沖擊及對策研究[J].建筑經濟,2016,37(5):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