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內部控制作為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工具,對于企業的經營發展發揮著深遠的影響作用。內部控制失效可能會造成企業內部會計信息失真、資金收支不嚴、貪污徇私等問題,不利于企業實現戰略目標。因而,加強內部控制管理成效,對內部控制體系進行評價和改進,形成完善的內部控制閉環管理,是企業開展一切內部治理活動的必要手段。本文以制造企業為例,搭建內部控制評價指標,為優化內部控制管理水平提出有效性策略。
關鍵詞:企業? 內部控制評價? 有效性
一、企業開展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相關概述
企業開展內部控制評價活動,主要是針對企業當前的內部控制體系設計以及內部控制執行的有效性,基于一定的衡量指標來評估內部控制流程設置是否合理、內部控制目標是否實現、內部控制執行是否有效等內容。通過評價工作能夠發現企業內部控制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突出調整和改進的具體方案,以幫助企業更好地實現內部控制目標。從宏觀角度來說,內部控制評價主要為了滿足審計、管理以及法律法規這三方面的需求;從微觀角度來說,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建構的目標具體表現在:確保企業合法運營、提升內部風險防范意識、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優化業務流程、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等。
二、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構建的具體策略
(一)內部控制關鍵控制活動的評價指標設計
1、業務環節
基于制造業企業的基本業務流程,可以明確制造業企業的關鍵業務和主要控制活動包括采購與付款、生產加工、銷售與回款、資產管理、成本控制這五個方面。以采購與付款業務作為二級指標,其關鍵控制點指標可以細化為:采購計劃與申請流程是否合規;供應商管理系統是否有效;采購價格評估、確定、調整的科學性;招標管理流程是否合法合規;采購合同擬定、審核、簽署、跟蹤管理等流程的規范性;采購驗收執行的有效性;采購付款審核的可控性;采購后評估分析的準確性。以加工生產業務作為二級指標,其關鍵控制點指標可以細化為:生產計劃設計是否合理;生產考核流程是否有效;生產資料核算的準確性;生產質量問題投訴率。以銷售與回款業務作為二級指標,其關鍵控制點指標可以細化為:銷售價格確定、調整的合理性;客戶資信檔案管理的及時性;銷售合同審核、簽訂流程是否合規;發貨憑證記錄的完整性;售后服務流程的規范性;銷售收入核算的準確性;應收賬款處理的及時性。以資產管理業務為二級指標,其關鍵控制點指標可以細化為:資產管理責任部門及崗位職能界定是否明確;存貨驗收、出入庫、管理等流轉程序的規范性;固定資產建卡建賬、維修處理流程的規范性;無形資產獲得、使用、核算管理的合法性;固定資產盤點清查的及時性。
2、管理流程
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基于內部控制管理體系構建管理評價指標,應當從內部控制環節、內部風險控制、內部信息溝通以及內部監督控制這四個方面來設置。以內部控制環境作為一級指標,組織架構(董事會責任履行的有效性、監事會責任履行的有效性、“三重一大”決策實施的有效性)、發展戰略(戰略規劃擬定、審批、實施、調整的規范性)、人力資源(培訓機制建立成效、員工績效考核的效益型、薪酬福利管理的公平性)、社會責任(安全生產、環境保護)、企業文化等作為二級考核指標。以風險評估作為一級指標,其關鍵控制點指標包括:風險評估機制是否健全、風險識別體系是否全面、風險分析系統是否準確、風險應對措施是否有效、重大風險與突發事件應對防范是否及時。以內部信息溝通評價作為一級指標,在下屬科目中分別設置內部信息傳遞(內控報告體系設計與戰略目標的一致性、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內部信息反饋的有效性)和信息系統(信息系統開發管理的全面性、信息系統運行與維護的有效性)為二級指標。以內部監督作為一級指標,其關鍵控制點指標包括:內部控制監督機制和制度設置是否健全;日常控制和專項監督執行的有效性;內部控制測試與評價工作的合規性。
(二)內部控制評價指標賦值
在內部控制指標體系構建完成以后,制造業企業還要對相應的指標進行權重賦值,通常來說,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指標進行權重賦值,再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定性指標進行估值,最后以業績評價標準細化定量指標賦值。在這一基本流程下,由于制造業企業內部評價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企業經濟價值的提升,因此,以企業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作為主要評價因素,有效開展內部控制系統的評價分析工作。
三、制造業企業提升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應對措施
(一)發揮內部組織架構的管理和執行作用
內部控制管理體系的構建與運行需要企業事前做好管理流程設計以及業務流程梳理等工作,這必定會涉及到企業內部權利和責任的界定與細化工作。可以說,內部控制工作的開展需要管理層人員的全力支持,也需要基層部門的貫徹執行。在內部控制組織架構設置方面,以獨立的內部控制管理部門作為牽頭主導部門,樹立內部控制的權威性,并要求財務部門、審計部門、加工部門、信息部門、采購部門、銷售部門、人事部門等都要積極配合,加強對企業采購管理、資產管理以及財務管理等多方面的監督控制。在這一過程中,管理層在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中發揮著強制和激勵作用,一方面,通過管理層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執行規章制度,規范各下屬機構和人員的任務執行及工作行為,發揮內部控制的剛性作用;另一方面,管理層采用利益分配、物質獎勵等手段能夠調動企業執行人員的精神動力,主動參與內部控制活動,提升內部控制的執行效率。從財務部門角度來說,財務內控是內部控制管理體系的核心內容,且無論是采購、生產還是銷售等業務環節,必定與資金收支控制工作產生必然聯系,財務部門則可以以資金管理為核心,發揮預算控制功能,對業務活動的費用支出和款項回收進行指導監督,把握好資金支出端口,才能實現企業控成增效的目的。
(二)發揮監督審計職能
為了提升內部控制管理體系的應用成效,完善的監管機制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內容。一方面,制造業企業可以在監事會下屬設置獨立的審計機構和監察機構,在不受上級領導及平行部門干擾的情況下,發揮內部稽查和監管職能,著重對企業的會計信息、業務流程、預算執行、網絡報銷等重點環節進行監督審計,并有效編制審計報告,應用于內部控制管理體系后續的整改工作中,有效避免內部貪污腐敗現象,也能夠優化內部各項工作流程;另一方面,企業可以發揮外部審計師事務所的作用,及時識別內部經營管理環節的風險因素和漏洞,通過外部審計力量、定期披露公開財務數據等方法,形成外部監督審計體系。在內外部雙重監督管理下,有效發揮內部控制體系的實施效益。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企業開展內部控制評價工作,是加強內部管理水平、優化業務實施流程的關鍵環節,也是有效防范運營風險的管理手段。在這一過程中,企業應基于自身的經營特征健全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并以完善的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作為保障,逐步規范企業內部控制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艾玉霞.風險管理視角下對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7(18):56-56.
[2]徐清萍.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研究[J].中國市場,2017(7):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