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晶晶
(湖北民族大學林學園藝學院,湖北恩施,445000)
隨著高校學生數量的不斷增長和我國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的減緩,大學生就業的競爭異常激烈。在激烈的競爭下,許多大學生畢業后就業困難,畢業即失業。造成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影響因素較多,主要包括學生自身層面的問題、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以及學校教育和管理方面的問題等多個因素。
近年來,隨著全民對教育的重視和高校的擴招等諸多原因,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加,高校畢業生人數也逐年增加。如圖1所示,2010年至2018年幾年間高校畢業生每年增加數十萬人,2016年至2018年每年增加約30萬人。據預估,2019年畢業生人數將達834萬人。

圖1 2010—2018年畢業生人數

圖2 2010—2018年GDP年度增長率
十八大以后,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倡導綠色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發展進入減速提質階段。[1]如圖2所示,2011年以后我國經濟年度GDP增長率呈逐年下降趨勢(除2017年較2016年增加0.2%),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而經濟增長與市場就業崗位供給呈正相關,經濟增長的放緩將較大幅度減少市場對勞動人數的需求。2013年李克強總理在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經濟形勢報告中指出,GDP增長率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拉動約150萬人就業。經濟增長速度的逐年放緩,市場就業崗位供給的逐年減少及畢業生人數增加導致的就業崗位需求量的逐年增加使高校學生面臨就業雙重壓力,就業形勢更加嚴峻,高校學生就業更加困難。同時,就業需求小于就業人數供給,導致畢業生就業待遇的降低,進一步給畢業生擇業就業造成困擾,影響學生就業。[2]
學生的價值觀影響學生的行為,也影響學生的就業。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整體經濟水平穩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互聯網的普及和相關硬軟件廣泛使用,國內外多元化文化也廣泛滲入學生生活,造成學生價值認知的變化。一是受益于多元文化知識,大學生對世界的認知更加全面、眼界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活躍,學習更加認真努力,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汲取各科知識,為就業儲備能量。另一方面,多元文化沖擊學生尚不牢固的核心價值體系,導致學生趨利、缺乏責任感等問題。王艷玲等在研究中發現,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學生受多種文化沖擊致使主流文化主體地位弱化,出現盲目跟從自由主義和缺乏獨立政治立場等消極影響,也使較多學生產生輕集體利益而重自身利益的狹隘價值取向。[3]在這種消極影響下,學生缺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認同,唯利益、唯自我。在工作準備及工作選擇中缺乏社會及個人價值融入,缺乏長期規劃、專業發展意識、貢獻思想及社會服務意識,一味追求低付出、高收入等。如近年來,由于低門檻限制、自由化及部分主播炫富誘惑等原因,網絡直播成為較多學生向往的工作,一部分學生選擇在各大平臺進行直播賺取經濟收益以替代常規工作,放棄利用專業知識而趨于利用娛樂取悅。[4]大學生降低了自身定位,忽視了對自身職業的中長期規劃和考慮,也忽視了網絡直播存在的種種問題和對現實的深入剖析,只是片面地看到了部分主播的高收益就貿然投入網絡直播行業。
近年來國家一直在推行素質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關于綜合素質,劉璟頡在討論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培養時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身心素質、人文科學素質、改革創新能力及提高競爭意識、誠信意識和合作精神等幾個方面[5];王友建等在重構高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研究中將綜合素質分為基礎素質及發展素質兩個部分,具體包括思想政治、學習表現、道德修養、紀律觀念、身心健康五方面基礎素質及學業提升、職業技能、科技創新、社會實踐、文體競技、文藝作品等發展素質。[6]從以上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及評價體系研究情況來看,當前大學生綜合素主要體現在思想道德修養水平、專業知識技能及其他各科綜合能力、創新及實踐技能、職業技能及競技能力等幾個方面,包括思想水平、技能水平、實踐水平、創新水平等多個層面。這對學生擇業就業及適應社會起著決定性作用。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專業技能更加深入全面,實踐能力也有所提升,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人才。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部分學生在自我認知及價值取向上出現偏差,就業期望過高,對就業的城市、行業、單位性質及崗位薪資等方面都有著過高的期望,急功近利,忽略長遠的規劃;二是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為完成學校規定的學分,以為分而學替代為提升專業技能水平而學,采用單純的“背—考”模式,不深入研究分析專業知識和行業情況,使得專業技能水平低下,專業性、行業性知識及技能不能滿足行業需要;三是部分學生在實習實踐過程中敷衍躲懶,不嚴格按學校設定的實習實踐規定開展各項實踐訓練,不認真動手操作,以為一看就會、一聽就懂,實則一做就錯、眼高手低,動手實踐意識及實踐技能較差;四是在創新能力方面,由于當前互聯網的高度發達,部分學生習慣了對百度等搜索引擎的高度依賴,任何知識都從網絡中獲得,從而缺乏獨立的思考,更缺乏創造性思維,遇事不能靈活處理。
這部分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也容易犯類似的錯誤,即認為自身水平能力很高,完全可以勝任大型企業、機關等相關職位,而一般企業及基層崗位對自己是一種人才浪費,進而造成就業期望和就業能力的空間差距,使得這部分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受挫嚴重,失落感及對社會的怨恨較重,就業的積極性逐漸削弱,最終影響就業。
職業應用是專業教育的主要價值體現之一,專業教育對個人的就業、收入、職業發展方向及空間等多個方面都有顯著的影響。[7]有效的專業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了解專業理論知識,更好地開展創新實踐,更好地為就業充電儲能等。崔偉研究認為要以有的放矢的途徑開展大學生專業教育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可借助大數據分析來準確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明確學生畢業后的主要就業去向和崗位,以崗位需求為綱要和目標,來適當調整專業教學內容,最大限度提高學生能力水平與就業崗位的匹配度,提高就業率及就業質量。[8]王博研究認為要根據高校層次的不同,確定專業教育的職業取向型和學科取向型,并根據不同的方向開展職業性生存教育及專業化學科教育,以提高學生就業質量及就業率。[7]可見專業教育不能一概而論,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地區、學校及學生的特點進行差異化、功能化教育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就業率及就業質量。但近年來,隨著高校不斷向綜合性發展,新增專業快,導致專業教育同質化發展嚴重。各高校有關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實習實踐等方面相同或相近,學生在受教后的專業知識組成、專業技能技巧、專業創新實踐能力等基本相同,培養的人才質量不突出,地域適應性或地域優勢不突出,增加了學生就業的難度并降低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在當前就業市場萎縮的背景下,同質化的專業教育與就業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嚴重影響高校學生的就業率及就業質量。另外,就業教育在較多高校被忽視,就業課程課時少、形式單一、教師業余且數量不足、教學質量不高,沒能真正發揮就業教育的作用。
大學生就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準備的過程,需要在學習階段從專業知識及技能、實踐及創新能力、就業擇業思想理念及技能等多個方面進行長期而系統的準備。[9]學校需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就業為目標進行合理的教育教學改革及指導教育,建立健全相應的就業指導及管理體系。目前,國內各高校都比較重視就業工作,大都組建了就業專職或兼職管理部門,對學生就業進行系統的教育、指導及管理,對促進學生優質高效就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國就業管理及指導體系依然存在較多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就業率及就業質量。一是就業管理及教育觀念偏差。目前就業率是吸引學生報考及學校考核的相關指標之一,各高校都將就業率作為就業工作最重要的指標之一,進而出現了以就業為重心而開始就業工作的亂象。唯就業率背景下,就業教育、就業指導被嚴重忽視,學生的就業規劃、就業技能學習、就業必要能力儲備等都沒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及引導,嚴重影響學生的擇業就業。二是就業管理兼職性及專業度不足。雖然組建了專職或兼職的就業管理單位,但多數就業工作如就業教育、就業管理等都是依托各二級學院輔導員,由于工作性質、專業性質及工作量的關系,輔導員在開展就業教育、就業指導的過程中,方式、形式、內容隨意性較大,時間分散且內容單一,針對性差且不系統,多是去專業化的就業政策講解、就業信息收集及手續辦理等,針對不同專業的就業指導沒有區分性,專業度不足。三是分類管理、精準就業不準。針對當前專業多樣、學校層次各異的情況,部分高校在開展相關就業工作時沒有能做到根據專業、學校層次、學生層次進行分類管理和指導,做不到準確定位及精準就業,導致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受挫較多,影響就業積極性及信心等。
全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生升學率增高,進而導致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而隨著世界經濟的波動,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又減少了就業崗位需求數,造成大學生就業人數增加及就業崗位縮減的突出矛盾,加劇了就業競爭。學生對就業認識不足及思想偏差,導致就業儲備不足,綜合能力及素質與就業崗位需求存在差距。學校在就業管理及就業教育和指導上,沒能真正發揮出教育部門的職能,以很好地彌補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而在學生、學校及社會的共同作用下,造成部分學生就業困難。要解決好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學生自身及高校都應從多方面努力,共同提升就業競爭力,提高就業率及就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