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麗
(廣東茂名森林公園管理處,廣東 茂名 525000 )
單一桉樹林種不利于生態多樣性,因此推進桉樹林地生態化改造勢在必行。而利用闊葉樹混交桉樹林形成良好的生態林地,已經成為現今改造優化桉樹林地的主要方式,但與此同時由于實踐期間各項操作環節所需注意專業要點較多,必須根據實際情況設置科學合理的桉樹林地改生態林闊葉樹試驗策略,才能確保最終生態林建設效果完全達到預期。
桉樹林地即以單一桉樹類型而構成的林地,結合實際來看桉樹本身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因此其對區域經濟產業鏈的成型具備一定促進作用。而桉樹作為外來樹種,生長條件則以陽光充足的平原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目前我國桉樹林地基本都位于西南部地區,尤其廣東、福建等地其濕熱、高溫的區域氣候特質,完美契合桉樹喜光、喜濕、畏寒、低溫敏感的生長特點,因此桉樹林地在我國西南部地區生長發展規模極為廣泛[1]。且桉樹對土壤土質要求也較為寬泛,其既能夠在土質疏松且排水較好的酸性紅壤中良好生長,還能在土層較深的沖擊土中不受影響的正常生長,整體成活率極高。但同樣的單一的桉樹類型林地,雖然短時間內可通過速生產林拉動區域經濟發展,但桉樹本身吸水性和吸養性較高的特性,一旦單一、大面積種植,隨時間推移必然會大大降低區域土壤品質,成為各種生態問題的伏筆。
桉樹林地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極為明顯的,其本身所具有的速生特質,直接導致桉樹生長過程中為確保自身能夠快速生長而大量對區域內水分和養料進行持續吸收。此時區域內樹種如果只是單一的桉樹群,隨時間推移便會逐漸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壤蓄水能力下降的狀況發生(生長期間較之其余樹種吸收更多的水和養料會引發土壤水逐漸枯竭,地下水位因此而下降),土壤肥力下降便會直接打破相應地區生態平衡[2]。
與此同時桉樹林地較之常規林地樹種,其過量吸養的現象會嚴重影響周邊植被生長,類似桉樹周邊灌木、花草等,往往都會因營養不足而過早衰退,這也是桉樹林地常年樹種單一,無法形成完備生物鏈的主要原因。生物鏈的不完備,雖然在短期內無法及時反映出實質影響,但若長久未能進行針對性的措施防控,必然會引發區域生態系統受損,各種環境問題層出不窮的狀況發生。
桉樹林地引發環境污染也是其對區域生態環境影響的直觀體現,最為常見的,即部分桉樹林地區域在長時間無節制高速生長過程中,本身土壤肥力下降而使得自身生長速度放緩,此時相應地區林業管理部門存在未做全面調查便進行農藥化肥施加,而少數農藥本身檢疫便存疑,一旦施加不合格農藥便會使相應桉樹林地樹木以及土壤含毒量增加,尤其土壤含毒量超標便很難在短時間內對其進行徹底清除,這不僅會造成區域地下水質受到污染,更會對周邊生活的人類和牲畜身體帶來極大的健康威脅。
桉樹林地本身占地面積較廣,相應林木產業經濟生產企業要擴大經營,便必然要長期地、持續地進行土地租用,但目前我國林業用地無論準入機制以及標準規定上相對較高,因此單一的桉樹林地必然不可能持續擴張發展,但即便如此部分中小型運營桉樹工業原料林民營企業加之數量較多個體經營戶,仍然因此而使我國桉樹林地占據了大量土地資源,而隨時間推移相應區域生態受桉樹林地速生破壞同時,對應土地資源可供利用率也會逐年下降,最終造成大量土地資源被浪費的問題出現[3]。
利用闊葉樹進行桉樹林地改生態林時,必須明確闊葉樹所具有的實質性功能作用和生態優勢,才能確保最終生態林所呈現效果完全達到預期。闊葉樹本身所具有觀賞性高的特點極為突出,大部分闊葉樹種本身生長各個階段所表現出的觀賞性極佳,其花果枝葉能夠起到良好的美化環境目的,避免桉樹林地單一的色彩和生長形式出現。與此同時闊葉樹在確保區域生態多樣性基礎上,可以很好地對區域生態進行有效調節,比如改善區域水土情況,完善相應環境生態鏈等。
部分闊葉樹具備一定抵抗有毒氣體的功能,將其種植在毒氣含量較高的桉樹林地中,能夠有效改進善當地環境,美化區域生態,同時對區域整體健康度提升效果顯著。且在人口較為密集且空氣污染相對較明確桉樹林地區域進行殺菌能力強的闊葉樹種栽植,可以最大限度改善優化區域環境,保障最終所組建生態林價值充分得到發揮。
闊葉樹種中像刺槐、榆樹、重陽木、女貞、構樹等,其本身具備極強的煙塵吸滯功能,當前我國大部分礦區以及鄉鎮道路等空氣中煙塵含量較大區域,已經普遍載種對應煙塵吸滯能力較強的闊葉樹種,最終所取得效果也極為顯著。因此將其用于桉樹林地改生態林時,針對部分空氣煙塵含量高、污染大區域,可以有效促進當地空氣環境完全達標。
桉樹林地改生態林闊葉樹試驗,則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進行相應方案設定,明確每個地區環境生態以及桉樹林地結構規模特點的不同,進行桉樹林地該生態林闊葉樹試驗時,必須先從前期準備工作做起。明確試驗目的即解決單一桉樹林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營造多品種商品林地使整個區域林業布局更加合理,最終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改變純林生態功能下降現象的方法。
具體實踐期間相應水土及環保部門必須明確水土保持標準錯措施,以此保障后續試驗載種期間可能出現水土流失風險。在養料農藥管控方面盡可能采用有機肥或低毒高效農藥,禁止使用高毒農藥。林業主干部門必須注重相應用地用林監管,同時針對相應桉樹林地改生態林落葉樹試驗項目現場進行全面協調管控,確保試驗能夠順利開展進行。
通過不同區域信息整理綜合分析,在前期準備工作到位基礎上進行相應試驗工作時,首先明確種植要求,選取疫一畝桉樹林地區域對其進行適當采伐清理,按照在該畝桉樹林地種植至少3個以上闊葉樹種的形式構成混交林。并采取1~2種珍貴闊葉樹種和一般常規鄉土闊葉樹種混交(兩者比例設置在3∶7左右),之后按照地徑≥1 cm、高苗≥1 m容器苗方式進行載種,保障該試驗畝闊葉植株數量在80株以上[4]。
樹種選擇按照其功能價值作用以及當地桉樹林地特點進行合理劃分,比如福建區域珍貴闊葉樹種可選取香樟、楓香、火力楠等,對應鄉土闊葉樹種則依照當地氣候進行相應選擇。之后進行相應設計編制,突出混交生態林試驗期間水土保持措施、養料農藥管理要點等重要信息,對每一階段進度做實時分析整理,做好實時優化最終快速取得試驗成果,以檢測混交情況是否合格,生態林建設是否達標,以此將其推廣至實地改造中。
如表1所示,其為桉樹林地改造生態林撫育施肥標準要求,桉樹林地改生態林闊葉樹試驗本身是一項系統工程,其所涉及專業分項相對較多,混交成活所構建生態林只是證明了桉樹林地改生態林闊葉樹試驗的可行性,但要保障相應生態林價值能夠充分得到發揮,則必須在后續成林基礎上做好撫育施肥工作,才能使桉樹林地改生態林自身所具備的生態調節作用和環境優化功能完全得以體現。

表1 桉樹林地改造生態林撫育施肥標準
通過對桉樹林地改生態林闊葉樹試驗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地區開展試驗必須結合當地實際,并進行數據收集整合,但前期準備工作、試驗流程、試驗標準大方向基本是一致的,只有了解掌握試驗要點,因地制宜設置試驗材料和環節等,才能保障最終試驗成功,繼而為我國桉樹林地改生態林闊葉樹實施提供有利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