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旭林,官俊滔,賴考明,陳禹涵,陳善儀
(惠州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7)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建設飛速發展,長期的快速粗放式、不加節制的發展導致城市積累了諸多“城市病”。面對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生態環境惡化、居住條件變差、城市基礎設施老舊、城市風貌缺失、道路交通擁堵等問題,我國城市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現代城市發展的治理體系,提高城市的治理能力[1]。本項目基于“城市雙修”和“全要素提升”理念,對惠州市西湖步行街現存問題進行分析,尋求景觀設計的有效途徑,對其進行改造和提升,以期為以后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經驗參考。
“城市雙修”是基于城市發展轉型期的城市病癥提出的城市更新手段,是城市規劃由增量規劃向存量規劃的轉變[2]。“城市雙修”即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指用再生態的理念,修復城市中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態境質量;用更新織補的理念,拆除違章建筑,修復城市設施、提高空間環境質量、增加城市特色與活力[3]。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城市設計,提倡城市修補,要大力開展生態修復,讓城市再現綠水青山[4]。同年4月,住建部將海南省三亞市列為“城市雙修”首個試點工作城市,并于2017年先后公布另外兩批 “城市雙修”試點城市名單。其中,惠州市有幸被列入全國第三批“城市雙修”試點城市名單,也是廣東省目前惟一的“城市雙修”試點城市。
道路的“全要素設計”是一個從“城市道路”到“城市空間”的跨越式設計轉變。主要體現在對傳統的道路設計理念的轉變上,即改變了以往“就道路而做道路”的單一建設理念,將道路作為一個城市公共空間來打造;改變以往偏重結構設計,不注重景觀設計的弊病;改變以往設計只滿足功能上的基本要求,缺少品質提升的設計;改變以往只注重道路日常使用,對非交通性的活動關注不足的做法,重新將人的基本要求作為設計取向,兼顧步行系統的便利性和慢行系統的舒適性,實現交通性道路向生活性道路的轉變。
“城市雙修”作為城市建設的新理念,目前對其并沒有明確的定義。有別于過去的“大拆大建”與碎片化舊城改造,提倡城市有機更新,即在保護原有肌理,允許建設活動發生,新老巧妙結合。其核心是應對轉型期城市發展的規劃策略和方法,重點在于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城市品質的提升[1]。與原先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再生理論不同的是,后兩者主要是針對城市自然衰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提出的理念,城市雙修主要是針對我國城市建設進程中粗放式發展而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建設方式。道路“全要素設計”主要是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將關注的對象從原先的道路本身轉變到街道兩側空間,強調設計的整體性,突出街道的人文特征,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道路空間。將“城市雙修”與“全要素設計”相結合,應用于西湖步行街的景觀改造中,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間。
西湖步行街位于惠州市具有豐富人文歷史的老舊城區,是由市區老街改造而成,毗鄰西湖風景名勝區,包括中山西路、五四路和國慶路,長約1040 m,1998年1月18日竣工。在惠城區的上位規劃中,步行街位于文化區中心地帶,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北接北門直街,南臨金帶街、水門東路,西臨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東接水東東路。因此,西湖步行街的更新改造對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的構建,各個文化區的聯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步行街的功能與環境狀況也直接關系到惠州市的城市形象。
惠州市老城區的空間規劃基本定型,只能通過對城市空間的升級改造來提升生活質量。項目位于城市老舊城區,建成年代久遠,已有20年歷史,在設計上存在許多缺陷,在使用功能上存在諸多問題,內部空間結構急需優化,公共設施嚴重的老化,部分建筑外立面急需美化,現規劃設計的不合理導致局部區域存在人流量稀少,缺乏活力,地面交通混亂,商業業態結構單一等狀況。現代城市的飛速發展,也對步行街的功能提出了更多新的需求。
該項目擬將西湖步行街作為一個城市整體空間,在 “城市雙修”理念的指引下,對惠州西湖步行街的場地現狀、周邊概況、歷史人文等進行剖析,充分挖掘街區的可設計元素,對西湖步行街的土地利用和道路體系、內部空間結構進行優化;對路牌、燈牌等老舊設施進行翻新改造;對老建筑外立面進行美化;均衡布局街區綠地、拓展綠化空間;完善步行道路與外部交通的銜接;增加惠州步行街的文化內涵、塑造特色街道等。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對步行街進行品質化建設和提升,營造整體空間景觀。
根據西湖步行街的資源特征與 “城市雙修”的任務,本次方案設計將步行街定位為連接城市空間的 “新紐帶”,希望通過運用“城市雙修”理念,將步行街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旅游景點。設計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在“城市雙修”和“全要素設計”理念下,充分發掘步行街的可設計元素,完善場地基本功能,滿足城市居民的使用需求。對西湖步行街道路體系和內部空間結構進行優化;對老舊設施進行翻新改造;對老建筑外立面進行美化;拓展綠化空間等。
(2)塑造具有鮮明特色的步行街景觀,增加惠州步行街的文化內涵,形成地標性旅游節點。
(3)從城市規劃的宏觀角度出發,西湖步行街應起到串聯場地周邊各個歷史文化區的作用,構建惠州城市形象,促進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建設[5]。
4.4.1 完善綠地系統
更新改造前,西湖步行街的主要綠化為街道兩側行道樹,此外,大部分廣場空間都無植物覆蓋,地面均為硬質鋪裝,綠化缺失。由此造成大部分廣場暴露在陽光之下,南方炎熱,行人多繞道而走,廣場常處于無人使用狀態,無法滿足基本的集散功能。因此設計改造時,在各個入口廣場及五四路街道空間栽植植物,增加綠化量,與原場地行道樹一起形成完整綠地系統(圖1、2)。根據植被地域性特征,在植物配置時采用當地常見物種,如以亞熱帶常綠喬木搭配耐陰地被,形成特色街角綠地景觀[6]。

圖1 主入口效果

圖2 次入口效果
4.4.2 優化場地內部空間
西湖步行街整體空間結構較為單一,中山西路與五四路、國慶路十字交叉,無法形成環形游覽路線;街道景觀單一,缺少變化,無特色景觀節點。更新改造主要在各個入口增加綠化植物,豐富街道空間層次。并在街道開闊處設計景觀節點,形成人流聚集場所,如在五四路增加街頭休閑空間,加種喬木遮蔭(圖3);交叉路口處放置紅飄帶小品裝置,形成富有體驗性的公共空間(圖4)。步行街原有道路系統串聯起各節點,在各道路增設休憩坐凳及景觀小品打破原場地的單調性,形成具有豐富體驗性的景觀。

圖3 休閑節點效果

圖4 “紅飄帶”效果
4.4.3 改善地面交通狀況
西湖步行街位于城市中心區,用地緊張,道路結構基本定型,環城西路位于場地左側,車流量較大,上下班高峰期時常出現交通擁擠狀況。又由于周邊居住區較多,人口密度較大,導致步行街周邊停車位數量不足、西湖步行街現狀次入口處被辟為地面停車場使用,一方面給游客和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另一方面也使步行街呈現出臟亂差的形象。更新改造擬在步行街五四路片區建設一個地下停車場,主入口設在五四路與環城西路交界處,設有人行通道連接地下停車場與步行街(圖5、6)。希望通過停車場的建設,解決場地的停車難問題,緩解周邊停車位緊張的狀況。同時,也可以更好地連接場地與外部環境,有利于地面景觀的完整性。

圖5 地下停車場入口效果

圖6 地下停車場人行出口效果
4.4.4 優化步行街商業業態類型
西湖步行街現存商業業態類型中,商品零售業占了較大比重,達到80%以上,且多為服裝品牌店。此外,僅有少量小吃店、食品店、文化娛樂商店。對其業態研究發現,西湖步行街吸引力下降的原因在于業態相對單一,在網購發達的網絡時代,實體店鋪遭受巨大沖擊,吸引力大不如前,故游客,尤其是青年游客數量逐漸減少。針對這種狀況,方案對步行街現存業態進行重新規劃,豐富業態類型,增加年輕人更為喜愛的業態類型,如休閑餐吧、電影院、KTV等業態類型,增強步行街吸引力。
4.4.5 塑造城市特色風貌
民國時期,西湖步行街東側水東街為惠州的工商業集中地,建有整齊劃一的商業騎樓。后因年久失修,部分建筑均已破敗,現正進行更新改造建設,希望恢復其民國時期商業騎樓特色景觀。西湖步行街古為“打銅街”,東側通過與水東街相連,現狀建筑外立面老舊,缺乏特色,色調不統一。更新改造希望以廣州西關商業騎樓為參考樣式,以黃、灰為主要色調,在不改變現狀建筑結構的情況下,對建筑外立面進行景觀改造,統一建筑風格樣式,將步行街打造成具有嶺南地方特色的騎樓商業街。
4.4.6 填補基礎設施欠賬
由于建成時間較長,步行街現狀公共基礎設施多已老化。燈牌、廣告牌、坐凳、路燈等公共設施由于長時間暴露于戶外,多已骯臟或破損,樹池坐凳基本處于廢置狀態。道路鋪裝多破裂,凹凸不平,材質為透水性較差的光面大理石,透水性較差,不利于場地日常排水。改造后,將場地的現存基礎設施進行重新設計,合理設置一定數量的路燈、垃圾桶、廣告牌等設施,增加公共坐凳數量以滿足游人的日常使用,并將整體設計風格與建筑外立面設計相統一。地面鋪裝以福鼎黑、芝麻灰、芝麻白、沙漠綠洲為主要材質(圖7、8),色調上以黑、白、灰為主,注重與建筑外立面的協調。通過對公共基礎設施的重新設計,提升景觀空間品質。

圖7 道路鋪裝樣式一

圖8 道路鋪裝樣式二
該項目以“城市雙修”與“全要素設計”為理論基礎,結合園林景觀專業的相關知識,針對西湖步行街現狀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團隊在對西湖步行街進行調查研究后認為,步行街在功能和景觀上存在許多的問題與弊病,其現狀功能已無法滿足新時代背景下城市居民的需求,應用“城市雙修”理念對步行街進行更新改造是當前形勢下解決場地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時,西湖步行街作為惠州市中心城區公共空間的一部分,位于各個文化區的中心地帶,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公共空間,服務于附近居民與游客,更關乎著城市的核心形象,改造好西湖步行街景觀,有利于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設。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的公共空間也只有不斷地更新改造才能順應時代的潮流,“城市雙修”理念的不斷應用,是我國完善和優化城市建設相關法規的過程,有利于提高我國城市的綜合治理能力,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公共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