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昆
隨著中國社會進入新時代,精神經濟特征日益顯著,發展方式面臨重大變革。精神經濟將顛覆傳統的產業序列,文化創意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人才資源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舒爾茨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指出人力資源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因,強調重視教育的經濟功能。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人力資本的生產過程,是對經濟隱性的貢獻。人才屬于生產要素的投入,在廣泛的社會生產中自由流動,按照企業人力資本投資收益分擔原則,文化產業人才創造的效益由整個社會、文化企業和人才個體共享。
文化產業人才是指從事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人才,主要研究生產關系層面中文化與產業鏈架構,以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管理類人才,包括文化技術人才、文化藝術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當下文化產業人才供求失衡,存在結構性問題。供給短缺嚴重,人才培養具有周期性和滯后性,文化產業人才供需雙方的脫節成為常態。
文化產業業態更新加快,文化科技融合加深,對文化產業人才的需求顯著提高。需要有與產業發展相匹配的生產力的支撐,生產力的創造主體即文化產業人才。文化產業人才是一種社會資源,歸屬于整個社會又回歸于某個具體的社會經濟單位,具有再生性、社會性。這種資源可以循環延續使用,不斷產生收益。
文化產業人才需求首先要跨越產業本身。人才具有較強的動態流動性,對文化產業人才的需求也不僅囿于文化遺產、創意開發、藝術創作、影視娛樂等行業。人才需求呈現區域性集聚性。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意識與產業現狀存在區域性差異,各地的文化消費水平不同。文化產業區域人才結構優化與該產業結構升級的協同發展是客觀規律的要求。
文化產業的結構和前景決定了文化人才的需求。文化產業正處在快速發展期,文化企業的新增速度以及企業的發展規模都呈現迅速增長的態勢。但我國文化產業學科成立較晚,人才總量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未來對文化產業人才的需求將呈現幾何級的上升趨勢。薪酬水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才的流動,科技發展促使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結構性調整。
高等教育培養高級專門人才,解決文化產業人才現存問題。高校人才培養需根據行業市場需求,調整培養模式,促進專業人才數量和質量的供給。
學科定位不明確。學科定位是一個專業發展的根本。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是培養高級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規范模式,對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培養起到了基礎性的支持作用。該專業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2004年四所高校首批試點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2011年,教育部修訂本科專業目錄,將文化產業管理正式納入其中。但就學科定位問題,一直是業界討論的話題。在專業成立(試辦)伊始,將其歸屬為管理學-公共管理類。2012年,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由試辦專業轉為正式專業,歸屬管理學-工商管理類,教育部規定可授予管理學或藝術學學士學位,因此就出現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不同的高校存在于不同的學科體系中。
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育的目標是為社會輸送文化產業人才,努力提高人才的質量。行業中對文化產業人才的需求穩定性和動態性并存,人才不僅需要具備一定高度的思想水平和專業知識,同時需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但實際中,市場需求的信息無法完全傳遞到高校培養體系中,高校對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無法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
專業設置不健全。專業設置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設的基礎,但由于學科定位問題尚未解決,目前該專業缺乏全國教學指導委員會,除了2007年胡惠林、李向民教授受教育部委托起草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文化產業管理概論》本科教學大綱之外,普通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尚未建立統一的教學大綱。導致專業課程體系缺乏系統性、長遠性和穩定性,各高校間該專業開設的課程迥異,缺乏統一指導,課程設置分散,課程內容重復等。
教材體系不完善。教學中缺乏權威教材體系。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材體系,權威教材無法滿足龐大的教學市場需求,教師教書無法。而且現行教材深度、廣度欠缺,大多立足于學科基礎,缺乏更深層次的研究型教材,且缺乏系統性的分類教材。教師教學基本上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對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知識的理解,自行安排教學結構,具有太強的主觀性,學生的學習往往受限于教師的知識層次和專業經驗。
師資隊伍不成熟。教師是高等教育中的靈魂。目前文化產業專業教育師資隊伍不成熟,結構不完善,逐漸成為阻礙專業教育發展的問題。由于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屬于新興學科,學科交叉性、綜合性較強,對專業教師的職業素養有特殊的要求。一方面,目前教師來源主要依靠傳統學科的人才轉移,缺乏文化產業專業背景;另一方面,許多高校師生比例低,難以保證教學質量。
培養模式滯后。教學模式是教育體系中的鋼筋水泥,先進的教學模式往往能提高教育的生產力效率,帶來最優的資源配置,實現效益的最大化。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滯后,存在不少問題。人才培養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缺乏教師引領性。深化與文化企業聯合的產學研教育,加強實際項目的操作鍛煉,學生才有機會了解產業的整體運營流程。
做好長期規劃,明確學科定位。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做好高校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頂層規劃,提供制度保障。根據社會需要和行業需求有針對性的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平衡市場供需。一方面要加強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教育體系,另一方面應實施高端緊缺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計劃,建立評價體系和激勵保障機制。同時教育部要進一步明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科定位,盡快升格為一級學科。加強行業協會、社會組織的建設,發揮其在產業配套、資源共享、學習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產業集聚效應,促進政府、企業和高校之間的交流,形成合力。盡快組建教育部專業指導委員會,發揮好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委員會等學會組織的作用,協調專業內部師資力量,優化資源配置。
推進教學改革,完善專業體系。積極推進專業教學大綱和教學方式的改革更新,課程設置和專業設置的優化。在教學大綱編排和課程設置時,兼顧社會需求和傳統課程,正確處理“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加強人才基礎理論構建和基本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及時融入最新的信息技術、經濟學理念,以滿足新興業態發展對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需求。在教學方式和專業設置中,既重視基礎理論的學習也需要實踐教學的引導,培養具有扎實專業基礎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針對目前各高校專業教學的無序性和隨意性,做好課程的規劃、論證、總結和更新,全方位提高文化產業專業建設的系統化、體系化和統一化。
提升教師素養,建設師資隊伍。高校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必須重視教師的核心作用。高等院校可整合校內資源,對接社會力量,完成專業師資隊伍的優化。首先要開展師資培訓,從藝術、歷史、經濟、金融、管理、傳媒、信息技術等學科領域完善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滿足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的復合性要求。同時加強教師的專業化培訓,填補一些非專業背景教師先前的理論不足。其次要注重引進產業教授,平衡學科建設中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力量,有助于改善人才培養的教學方式,增加專業的實踐機會。
強化協同創新,促進產學研建設。加深高校與社會的聯系,建立起社會與高校人才培養對接的有效模式。積極發揮創新型企業作為產學研結合橋梁的作用,引導文化創意走出校門,走向市場,鼓勵文化產業人才走向社會。通過組建創業服務網絡,加大創業孵化器等基礎設施的投入,探索高校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方法;落實實施高校科研人員創辦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激勵保障辦法,通過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專項獎勵等手段加大對教師創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扶持鼓勵高校教師創業,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有助于提高高校文化創意的產業轉化效率和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實際工作能力。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特色藝術智庫研究”(17ZD0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