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沂
摘要:三江侗族自治縣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具有豐富的非物質遺產文化資源,“非遺”提升了三江侗族的知名度,但三江侗族非物質遺產文化傳承發展還處在外熱,內冷的尷尬階段,本文針對這種現象對三江侗族非物質遺產文化傳承及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探索出三江侗族非物質遺產文化傳承及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三江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及發展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3-0156-01
一、三江侗族非物質遺產文化發展的現狀
“非遺”申報的成果也帶動了三江旅游業的發展,“千年侗寨·夢縈三江”旅游品牌提高了三江的知名度。非遺加旅游,是目前三江經濟發展的最佳模式。三江的非物質遺產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政府的重點工作,但是往往是重申報,保護力度相對比較弱,缺乏有效的保護和傳承的有效方法,傳承更是流于程式化。
1.傳承方式單一。例如,侗族刺繡,侗族刺繡是一項融合了剪紙和繡花技藝的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和其他擁有“非遺”資源的地區一樣,刺繡的傳承一直靠是采用發放扶貧補貼的方式,讓貧困戶來參加培訓班學習,這一措施使得掌握這一手藝的人數量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這些繡出來的作品價格不菲,產品缺乏設計,實用性不高,產品缺乏吸引力。筆者想對三江侗錦進行研究,將侗錦作為創作的元素,經過多方調研,發現由于三江地區的侗錦很難買到,原因是需求很少,定制的價格又很高,一條很窄的侗錦織帶就需要200元左右,更不用說面積較大的侗錦面料了。在網絡上只找到通道侗錦有銷售。
2.技術力量薄弱。三江侗族各級非物質遺產傳承人為139人,20歲——40歲占11. 5l%,20歲——30歲目前只有兩人。40歲到80歲的傳承人比例很高,在精力體力上都不如年輕人,傳承人受教育的程度往往不高,缺乏創新設計能力,因此很多非遺文化文化的作品,也只是停留在作品上,雖然技藝純熟但是缺乏現代的審美,無法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只能是展覽式的存在。
3.缺乏有特色的非遺旅游產品。高品質的高品質的非遺旅游產品設計是當地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高品質的非遺旅游產品并不是指價格高,而是指富有當地的非遺文化特色的,實用性強,便于攜帶和傳播。在到三江地區實地調研的過程中發現,村民販賣大多數為為蠟染圍巾或者衣服,繡片,銀飾等原生態的產品。特點是缺乏設計、價格昂貴,實用性不高.缺乏特色。
二、非遺+文創+旅游模式的文化傳承及發展途徑研究
1.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入的優勢。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其核心是創意。非物質遺產文化是文化創意的精神源泉,它可以使得文化創意產品產生差異化,很好的解決了原來的非遺旅游產品的干篇一律的現狀。
文化創意的產品可以是廣播影視、工藝與設計、也可以是視覺藝術或服裝設計等等。對目前的眾多的非物質遺產文化進行歸類,進行有重點,有層次的開發。例如三江《坐妹》,中國首部侗族風情大型實景演出,講述的是侗族姑娘和小伙他們通過行歌,聊天,或玩游戲等方式作為情感交流的獨特婚戀方式。它很好的融合了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服飾藝術,讓人們在旅游之余生動的了解了侗族這種傳統的民間文化習俗,即創造了經濟效益又很好的傳播了文化。
2.產品系列化、品牌化。往往單一的產品很難吸引人們的眼球,需要在設計上耗費的時間更多。系列化的產品可以有使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性、產品的陳列效果更好,更容易產生品牌效應。產品的系列化還可以帶動產品產量的加大,需求更多的從業者,也可以達到扶貧的目的。
3.依托本地高校的文化與技術資源。高校肩負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基本職能。土生土長的侗家姑娘楊苗,2009年,在湖南大學讀研期間,加入由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和湖南省工業設計創新平臺牽頭組織的“新通道”設計與社會創新項目團隊。2014年,通過與侗錦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粟田梅女士的合作,研發了侗錦產品“梭說”,獲得了湖南文創設計大賽金獎,成為侗人的脫貧的創業項目,也是非遺依托本地高校文化與技術資源的成功案例。
柳州本地擁有開設藝術設計相關專業的本科院校,以及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在校學生的創新創業團隊、教師工作室、都是可以作為進行非物質遺產文創產品研發的平臺。可以解決目前三江侗族在非物質遺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設計薄弱的問題,運用現代的設計方法對非遺進行再設計,給傳統的產品賦予新的藝術價值融入生活,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和發展。
三、結語
三江侗族非物質遺產文化是我國以及世界的寶貴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是我們的責任,只有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改變傳統的傳承模式、引入現代的產品設計方法、使其貼近生活、更具有現實的使用價值,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發展。
★基金項目:精準扶貧戰略下三江侗族非遺文化產品開發策略研究,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項目編號:2019KY1089,
參考文獻:
[1]唐歡.三江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工作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8.
[2]林筱穎,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民族文化旅游開發路徑探究——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為例[J].百色學院學報2014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