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悅



[摘 要] 信息技術作為重要的新興生產力在我國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中國政府歷來重視信息化在農村的推廣應用。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實證分析的方法,分析山西省大寧縣徐家垛鄉樂堂村樂堂村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通過分析樂塘村農民就業過程中對農村信息化服務的使用度,提出從增加農村信息服務資金投入、提供信息人才、構建信息服務體系、政府加強宏觀調控、提高農民信息化意識等方面進行解決,以加大樂堂村信息化服務于農民就業的力度。
[關鍵詞] 農村;信息化建設;農民就業
[中圖分類號] F24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0)04--4
1 問題提出背景及概念界定
1.1 問題提出背景
近年來,農民返鄉創業活動已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城鎮化進程的重要動力源泉。與此同時,大量國內社會學研究發現,越是需要農民工返鄉就業帶動發展的地區,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越滯后,對返鄉就業項目的吸納力和承載力越有限[1]。對于農民工而言,信息和知識對創新和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需要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利用手機、電腦等可以使村民擴大信息面的工具,實現就業、生產等信息在農村的傳遞,使農民生活逐漸實現信息化。
中國政府歷來重視信息化在農村農業中的推廣應用。20世紀70年代,信息技術開始進入農業領域,農村信息化發展步入起步階段。但是,在農村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農民利用信息化成果就業的意識不強,農村信息化建設力度明顯不足,農村信息化建設宣傳力度也不夠。因此,推進山西省大寧縣徐家垛鄉樂堂村等貧困村信息化發展、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力度迫在眉睫。
農村信息化建設涉及農村數據庫建設、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信息技術開發與傳播、農村信息人才培養等[2]。受到部分領導對信息化建設認識不足及地方財政力量薄弱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政府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明顯不足。另外,信息不能順暢進村入戶,農村信息化工程還很落后,在信息化服務于農民就業上還未取得巨大突破。為了深入了解農民就業信息利用現狀,我們共發出600份調查問卷,對山西省大寧縣徐家垛鄉樂堂村已返鄉就業及正在尋找工作的農民就業者進行調查,主要采用當面訪談、郵寄調查問卷、電話訪談等調查方式。筆者于2019年4月發出問卷和進行訪談,
7月收回問卷,收回的有效問卷數量為469份。
1.2 概念界定
1.2.1 返鄉就業。返鄉就業是指就業者返回到長期(5年及5年以上)居住的地區。如果該地區的最小單位為劃區的市,而就業地超出該所在、所屬劃區的市,即視為異地就業。
1.2.2 信息化。信息化是由日本學者Kamishima提出的,他認為信息化是培育、引導社會歷史進程的新主力[3]。我國學者和政府對信息化的定義有很多種表述,比較權威、在教科書中引用最多的是1997年召開的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對信息化的定義:“信息化是指培育、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4]
1.2.3 農村信息化。農村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劉世洪最早將農村信息化解釋為通過利用通信與信息等技術,實現在生產實踐中信息資源的充分開發,以改善農村生活環境。農村信息化不僅包括農業信息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等在農村生產、生活、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統應用的過程。農村信息化包括傳統農業發展到現代農業進而向信息農業演進的過程,又包含在原始社會發展到資本社會進而向信息社會發展的過程中[5,6]。
2 大寧縣徐家垛鄉樂堂村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大寧縣徐家垛鄉樂塘村屬于山西省貧困地區典型的貧困村,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通過加強樂塘村信息化建設來加快樂塘村經濟發展的發展戰略。但是,樂堂村信息化建設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2.1 電視使用情況
電視已在樂堂村廣泛普及,平均戶裝率為98.5%,有一些農戶電視擁有量超過1臺甚至2臺。電視已成為樂塘村信息化設施的主體,是農民群眾接收和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中,普通天線接收方式平均占78%,衛星天線接收方式占12%,有線電視安裝率僅為10%。本村電視普及存在的問題如下:①有線電視安裝分布情況不平衡,一些農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②目前的有線收費標準與農民的期望和受力不匹配;③農民對有線電視強大的信息功能認識不到位。
2.2 電話使用情況
固定電話平均安裝率為52%,由此可以看出,固定電話在農村已經比較普遍。調查還得知,農民安裝電話的主要用途,一是溝通生活信息,二是獲取農業生產信息,三是獲取以市場信息為主的農業經濟信息,四是獲取以外出務工就業信息為主的信息。農村由于固定電話資費標準高,部分農民已停止使用固定電話,選擇使用移動電話。從調查情況來看,農村移動電話的數量有較快上升趨勢,移動電話正在成為農民獲取農業生產、農業經濟、市場供求等各種信息的主要工具。
2.3 計算機使用情況
目前,大寧縣徐家垛鄉樂堂村少部分農民擁有了計算機。計算機上網用戶主要分為村集體企業和農民個人兩類。農民個人上網的主要是農村養殖、種植大戶以及加工、運輸、營銷等專業戶。
3 大寧縣徐家垛鄉樂堂村待就業農民基本情況及就業過程中對農村信息化服務的使用度
3.1 樂堂村待就業農民的基本情況
在該村待就業農民中,男性占較大比例,年齡集中于40~49歲,82.2%的待就業者期待成為個體打工人員,80.8%的待就業者期待在所在公司擔當基層管理者等重要職位,他們的知識結構、做事方法及思維方式都與公司的發展息息相關。樂堂村待就業農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9.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0.3%,文盲和大學以上的為0。這說明樂堂村待就業農民整體文化程度不高。
3.2 樂堂村農民就業過程中對農村信息化服務的使用度
該村農民就業者在就業過程中對農村信息化服務的使用程度的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到,農民就業者享受各項農村信息化服務的滿意度是不同的。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程度和宣傳力度是指農村數據庫建設、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調查結果顯示,在農村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使用上,中年就業者和初中以下就業者的滿意度比較低,中年就業者和初中以下就業者對農村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滿意度的均值分別為1.858和1.609,屬于“不太大”范圍;而青年就業者和男性就業者對農村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滿意度均值處于“比較大”與“大”之間。這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更為廣泛的農村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對改善村民的創業態度、提高其創業動力會有較大幫助。
信息專員進入農村為新農村建設服務是指一批派特派員深入農村推廣信息,傳授如何充分利用農村信息化成果,鼓勵大家有效利用實時信息[7]。信息專員所從事的信息傳遞工作對農民待就業者掌握有利的信息、把握機會、制定就業計劃有著重要意義。村民對信息專員高度的信任和信息專員工作的規范性有利于確保待就業農民快速獲得可靠的就業知識和信息,以及保障農民個人信息的安全,防止信息外泄。信息化特派員的服務模式如表2所示。
信息化特派員的服務作用大小說明了對不同人的信任度和對獲取信息的熟練程度在村民獲取就業信息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市政府在農村信息化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是指市政府制定明確的農村信息化發展思路和發展戰略目標,安排明確的工作目標及工作規劃的先后順序,對本村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定位清晰,做好政策支持和扶持工作[8]。依靠互聯網與村民之間的關系獲取信息資料,簡化信息手續,縮短信息傳播時間,從而有效降低村民獲取信息資料的費用。就業者對信息獲取過程中市政府起主導作用的滿意程度遠遠高于其他方面。
4 信息化建設不完善對農村各個行業發展人才利用情況的影響
信息化建設不完善對農村各個行業發展人才利用情況的影響如表3所示。從表3可以看到,樂堂村農民就業者對各項農村信息化服務的獲取度在其獲取就業信息資源過程中作用的差異性很大。這一原因直接導致信息化建設不完善使得農村各個行業發展過程中人才利用程度較低。
從樂堂村已就業農民的就業方向來看,農產品銷售行業占73.8%,農業生產行業占9.2%,農村自營個體商戶占6.3%,個體打工者占8.2%,其他占2.5%。
供求信息不足對農產品銷售行業、農業生產行業、農村自營個體商戶的影響較大。因此,供求信息不足所影響的行業范圍寬,影響程度大;科技信息不足對各個行業影響較其他因素低,資金信息不足對于農業生產行業和農村自營個體商戶影響較大。
5 解決大寧縣徐家垛鄉樂堂村農民就業信息利用程度低的路徑及其難點
5.1 提高樂堂村農民就業信息利用程度的主要路徑
5.1.1 增加農村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政府要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農業信息化產業的發展,結合實際制定一些配套法規、行業標準和有關實施細則。推動“信息下鄉”“寬帶下鄉”與“家電下鄉”相結合,保證農村能買到計算機、能上網、能使用有效信息。
5.1.2 提供信息人才,提高信息時效。徹底改變農村信息化建設中“重物不重人”的做法。必須認識到農村信息化隊伍建設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要一直把農村信息化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從而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
5.1.3 政府加強宏觀調控,整合信息資源。首先,在農村信息化建設前期,政府要提前制定農村信息化建設方案規劃,給予農民一定的補貼,根據村民的消費水平對農民購買的電腦設備給予價格優惠。其次,可以邀請電子商務部門與政府部門合作,向農民教授信息媒體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引導農民正確使用信息工具,對信息海洋中的信息進行識別。
5.1.4 構建信息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水平。村內至少要有一個信息交互平臺,使得村委會與村民之間能在平臺上互動并互通有無,村委會可以通過平臺向村民發布通知,村民可以通過平臺上報個人信息,反映個人建議。村內可以邀請專家在平臺上向村民傳授科學和信息化知識,村民可以在平臺上向專家請教知識。在村委會至少建立一個黨員教育專區,以此來為村民提供互聯網信息,村民通過網頁與外界開展交流。
5.1.5 提高農民信息化意識。調研發現,很多農民并不清楚什么是信息化,樂堂村40歲以下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中具有初中學歷的只有35.5%,具有高中學歷的不到10.0%,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寥寥無幾。農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加之平時缺乏對農民獲取信息能力和知識的培訓,長此以往,農民信息意識越來越淡薄,無法接受新事物和新觀念,使農民無法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環境,直接制約著農村信息化發展[9]。
農民思想保守也使他們愿意堅持采用傳統的生產方式,卻不敢采用現代信息技術,造成其對信息的利用程度較低。對此,應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利用各種手段來培養農民的信息意識,利用各種手段大力宣傳開發利用農業信息的重要性,促使他們盡快由“傳統農民”向“信息農民”轉型。
5.2 解決樂堂村農民就業信息利用程度低問題的難點
如表4所示,在增加農村信息服務資金投入上,時間跨度和人力需求并不大。與其他因素相比,增加農村信息服務資金投入能在短時間內實現,而且實現資金投入的人力成本最小。
在提供信息人才、提高信息時效上,人力需求較大,時間跨度也大,信息專員需要政府招聘使用專業的講授者,并要求其擅長使用信息網絡。同時,信息專員進村入戶后,需要一定的時間獲得村民的熟悉和信任,也需要信息專員自己不斷提高工作專業性。另外,為保證就業信息資源來源穩定,保證信息資源的專業性,同一批信息專員要在所分配村內工作至少2年[10]。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提供信息人才、提高信息時效上,村民對信息人員的信任起著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韓建新.信息經濟學[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2]薛晉華.農業信息化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動力[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5(1):50-51.
[3]劉向榮.我國農業目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分析及其對策[J].嶺南學刊,2002(5):13.
[4]王靜玲.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農村市場開拓[J].經濟師,2003(5):10.
[5]單玉麗.臺灣農業的信息化管理及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14(1):18-22.
[6]劉懷珍,王昌文,王凱.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信息不對稱研究[J].農業經濟,1999(1):16.
[7]熊志云,曾福生.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困擾與對策[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7.
[8]隋艷穎.農業信息化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及面臨的問題[J].北方經濟,2008(8):30-31.
[9]雷智仙.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云南農業,2007(9):11.
[10]卜長莉.社會資本與社會和諧[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