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唱不僅是生理活動,更是心理活動。歌唱控制需要意念來支配,而意念依賴于注意。人類個體心理資源總量原理讓我認識到:不良刺激是干擾歌唱狀態的關鍵因素,只有阻斷或降低影響歌唱狀態的不良刺激,才能實現不同種類注意之間的相互配合,保障良好歌唱狀態。歌唱狀態緊張、高音恐懼、舞臺緊張等是常見的不良刺激現象,教師可以通過分步教學策略、忽略要素策略、注重隨意后注意培養策略,心理暗示策略和緩解歌唱肌肉緊張、高音恐懼、舞臺緊張帶來的刺激,合理增加隨意注意分量,使歌唱過程真正成為聲樂作品完美的二次呈現。
【關鍵詞】聲樂;教學;注意;策略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4-0102-02
【本文著錄格式】劉秋蓉.聲樂教學心理與教學策略研究——以注意中的不隨意注意、隨意注意和隨意后注意為例[J].北方音樂,2020,02(04):102-103,106.
我們知道,歌唱不僅是生理活動更是心理活動,是人腦通過思維、想象等途徑對體內可服務于歌唱的部位、肌肉和腔體的有效控制和緊密配合實現的。在整個歌唱過程中,人們所使用的部位和腔體多數是不可見的內部組織,需要借助想象來調控;所使用的肌肉大多是不自由肌,需要堅定地意念來支配,而這些調控和支配只有通過專注的注意力才能實現。因此,注意力是否集中在歌唱有效機體的控制,使其順利地服務于歌唱過程,成為演唱成敗的關鍵。
近日,翻閱各種資料發現,圍繞注意展開聲樂教學研究的文獻只有寥寥數篇。其中,大多數文獻從注意的品質、培養、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分散角度闡述了注意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和運用,僅有一篇文獻從隨意注意層面討論了聲樂教學中隨意注意的培養與運用。筆者以注意的種類為出發點,探討不隨意注意、隨意注意和隨意后注意與聲樂演唱的關聯,通過注意與心理資源量有限性的特征分析,闡述聲樂教學中注意分配的策略運用。
一、注意的概念與種類
“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動或意識在哪個方向上進行活動。指向性不同,人們從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它與注意的選擇功能緊密相連。”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動或意識在一定方向上活動的強度或緊張度。心理活動或意識的強度越大,緊張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
既然說歌唱是注意力集中在歌唱有效機體控制,使其順利地服務于歌唱過程,那么,只要我們把注意集中在可服務于歌唱的各部分身體組織,使其相互配合就可以順利完成歌唱。然而,事實并非這么簡單。因為我們的注意本就不是說用就一定能用的。整個歌唱過程中不同種類的注意會相互干擾,阻礙歌唱行為。事實上,注意分為三種,分別是不隨意注意、隨意注意和隨意后注意。其中,“不隨意注意是一種被動的注意,既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其形成原因主要來自于刺激或者經驗。“不隨意注意既可以幫助人們對新異實物進行定向,使人們獲得對事物的清晰認識,也能使人們從當前進行的活動被動地離開,干擾他們正在進行的活動。”“隨意注意作為注意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形式,是指有預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對注意的目的、任務、興趣、人格等方面都是隨意注意形成的原因。隨意后注意是隨意注意發展的更高階段,它既具備不隨意注意的無意志努力的特性,又具備隨意注意有預定目的的意志努力特性。
二、操控歌唱的注意
歌唱依附的主要是隨意注意,演唱者有目的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歌唱技術技巧運用、作品內容情感表達方面,使聲樂作品盡可能完美地展現二度創作的過程是歌唱的主體。從這兩個歌唱預定目的層面來說,演唱者的注意力越集中,演唱效果往往就越好,反之亦然。但實際歌唱中,我們常常會預到這樣的情況,如果歌唱者對作品的節奏、曲調不熟練,或者當舞臺緊張、高音恐懼,甚至歌唱狀態緊張現象出現時,演唱者通常難以將注意力集中在歌唱技術和情感的控制層面,歌唱過程往往也會變得一團糟。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類個體的心理資源總量是有限的、不變的,注意是這一資源的分配過程。當一個任務沒有用盡所有心理資源時,人們的注意就可以同時分配到其他任務。反之,一個新任務的出現也必然會占據心理資源,削弱同時進行的其他任務所分配的注意。這就解釋了當歌唱者對作品的節奏、曲調不熟練時,難以將注意力集中在歌唱技術和情感的控制問題。另外,不隨意注意作為一種被動注意,其受外界刺激和個體經驗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特性,讓我們認識到:舞臺緊張、高音恐懼、歌唱狀態緊張等不良歌唱心理狀態的出現,實際上是源于舞臺、觀眾、個人期望、習慣、壓力等刺激因素形成的不隨意注意。它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隨刺激的出現而被動出現,但卻占據著心理資源的總量。所以,當這些刺激出現時,演唱者原本的歌唱狀態就會被這些因素干擾,影響到原本集中在歌唱技術、情感方面的注意的分配,從而出現技術技巧間斷性缺失、情感表達不恰當、人物形象塑造不飽滿等情況。
因此,阻斷或降低影響歌唱狀態的刺激,有效保障隨意注意在歌唱技術技巧運用、作品內容情感表達方面的心理資源量占比,是實現良好歌唱的關鍵。
三、降低刺激影響,排除演唱干擾的注意分配策略
(一)分步教學,緩解歌唱肌肉緊張策略
如果你是一位聲樂教師肯定遇到過一唱歌就渾身肌肉僵硬的學生。而其中的大部分是做事比較認真、對自身要求也比較嚴格的同學。如此認真的學習態度,為何會出現越唱身體越僵硬的問題呢?對于他們而言,影響隨意注意的刺激來自于歌唱本身,特別是歌唱技術要求的多層面和高難度問題。由于他們對自身要求比較高,學習中往往會在不經意間出現急于求成的心態。這種心態會向他們傳輸“我必須把氣息放下來,我必須把位置掛住”等高要求信號。但實際上,“我必須”并沒有讓學生實現把氣落到地面、把位置掛住的良好歌唱狀態,這種自我要求反而使歌唱所需的部位和肌肉群更加緊張,以至于出現越唱越緊甚至越學越怕的情況。分步教學就是緩解這種緊張的有效途徑之一。所謂分步教學就是將歌唱的技術技巧、情感表達等知識點分階段,一步步訓練,一點點提升,逐點攻克,漸進配合的教學方式。比如說:教學中,我們可以先對某一個技術要求進行講解,接下來一到兩個月的時間主要側重該技術要求的訓練,要求學生暫時忽略歌唱的其他技術要求。如此以來,同一時間內學生的學習任務減少了,難度也就降了下來,難度低了,心態就會放平和,身體的緊張度也會隨之降下來。此外,分步教學的方式可以使隨意注意更有效地集中在單一任務的完成上,提升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待學生較熟練地掌握了該知識點技術應用,形成初步的身體感知與肌肉記憶之后再進行另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并進行知識點之間的融合訓練。當然,這里說到的逐點學習,并不是純粹地只做這一點技術,而是側重于這一點技術的教學與訓練。實際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針對該知識點對學生進行細致的講解、分析、示范、答惑、訓練、糾正;另一方面要用一些不容易被察覺的語言、動作等,引導其他技術要領的配合,讓學生在不經意間完成重技術要點的身體配合。
(二)忽略要素,解決高音恐懼策略
無論是著名的歌唱家還是聲樂的初學者,都曾遭遇過高音恐懼的問題,高音恐懼是歌唱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演唱者之所以出現高音恐懼,是因為人類與生俱來的高音生理反應造成的,它源于人類自然的生理經驗。當高音出現時,生理經驗會帶著我們擠卡聲帶,而這與科學技術發聲原理是背道而馳的,它的出現不但會讓歌唱者感覺不舒服,甚至會影響原有歌唱過程中隨意注意的專注程度,打破隨意注意的平衡,使歌唱者跳出歌唱技術的應用和情感表達,影響歌唱狀態。如何解決高音緊張現象帶來的影響?忽略高音是較為快速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學過程中,當教師與學生專注于解決某一作品中出現的高音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忽略音準問題,但要把注意全部放在技術上,甚至允許學生可以為專注技術而“唱跑調”。當教師提出這樣的條件時,你會神奇地發現原本懼怕的高音問題不存在了,學生不但可以順利完成高音技術要求,還可以保證作品原有的高音音準。之所以呈現這樣的效果,是因為教師的“條件”有效緩解了生理經驗對注意的刺激,取而代之的是應用于技術技巧控制隨意注意專注程度的提高,技術問題解決了,高音問題就迎刃而解。當然,這種方法也是有其局限性的,比如對于尚不會高音演唱技術或者天生音準概念不強的學生是不太適用的。對于這部分同學而言,他們不但面臨高音恐懼問題,還面臨技術困惑和音準問題,只有在解決這兩者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該方法。
(三)注重隨意后注意的培養,增加隨意注意分量策略
前面提到隨意后注意是隨意注意發展的更高階段,它既具備不隨意注意的無意志努力特性,又具備隨意注意有預定目的的意志努力特性。隨意后注意是隨意注意過程不斷強化形成的習慣。對于聲樂演唱而言,這種習慣往往體現為歌詞、曲調的無意識再現、技術技巧的無意識肌肉記憶等。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學生歌譜的背唱問題,針對學生各階段技術技巧的強化訓練提出明確的量化要求和目標,督促學生日常練習,促進學生演唱各方面隨意后注意習慣的培養,讓隨意注意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有效率地轉化為隨意后注意,降低原隨意注意在心理資源量的占比,為歌唱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隨意注意提供更多的心理資源空間,增強其專注度,才能緩解外部刺激帶來的不良影響。
(四)合理運用心理暗示,緩解舞臺緊張策略
舞臺緊張也是干擾歌唱隨意注意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效降低舞臺緊張的強度,有利于提升演唱者舞臺表演時隨意注意在心理資源量的占比,提高舞臺演出效果。降低舞臺緊張的途徑有很多,心理暗示便是其中之一。“弗洛伊德認為心理暗示是人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是人接受外界或者他人的愿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心理暗示是人類群體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根據暗示的來源不同,可以分為獲得暗示和自我暗示。根據暗示的作用不同,又可分為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教學過程中,聲樂教師一方面可以用鼓勵的語言、贊許的動作和表情表達對學生演唱的認可,利用獲得暗示的原理,增進學生演唱的自信心,緩解舞臺緊張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引導學生在登臺前通過積極自我暗示的途徑弱化舞臺緊張的強度,緩解舞臺緊張引起的不隨意注意。比如:讓學生在登臺前默默告訴自己:“如果我緊張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糕,與其這樣還不如不去管它,只要認真唱就好。”“臺下沒有幾個內行,所以我根本不用擔心”等。
四、結語
歌唱不僅是生理活動,更是心理活動。歌唱控制需要意念來支配,而意念則依賴于注意才可以實現。人類個體心理資源總量原理讓我認識到:不良刺激是干擾歌唱狀態的關鍵因素,只有阻斷或降低影響歌唱狀態的不良刺激,才能實現不同種類注意之間的相互配合,保障良好歌唱狀態。歌唱中,不良刺激體現在方方面面,筆者圍繞歌唱狀態緊張、高音恐懼、舞臺緊張等最常見的不良刺激現象展開研究,探討降低刺激,增進隨意注意的方法和策略。通過研究筆者發現: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分步教學策略、忽略要素策略、注重隨意后注意培養策略和心理暗示策略,緩解或解決歌唱肌肉緊張、高音恐懼、舞臺緊張的問題,合理增加隨意注意心理資源總量分量,使歌唱過程真正成為聲樂作品完美的二次呈現。
參考文獻
[1]王磊.普通心理學[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1).
[2]陳雅琪.聲樂表演中歌唱者如何運用積極的心理暗示[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4.
作者簡介:劉秋蓉(1978—),碩士,講師,曾在《樂府新聲》上發表論文《歌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選段<可是我的愛沒有對你表白>的音樂特征》;在《北方音樂》發表論文《從鋼琴抒情小品<蝴蝶>看格里格音樂中的印象主義風格》;在《齊魯師范學院學報》發表論文《聲樂集體課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在《山東工會論壇》上發表論文《<蘇爾維格之歌>挪威民族音樂風格初探》與《利用情感因素組織聲樂教學》;在《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上發表論文《從五部歌劇看中國歌劇豐收期音樂創作特點》,參編高等院校音樂類“十一五”規劃教材《視唱練耳與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