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冬麗 黃玲
【摘要】本土文化的多元是國際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高師院校的音樂教育中推行母語教學,在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專業審美,加強了學生對優秀文化的傳承意識,順應當今社會以學校教育推進多元化文化發展的潮流。
【關鍵詞】母語文化;音樂教育;研究現狀;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5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4-0109-02
【本文著錄格式】蘭冬麗,黃玲.母語教學引入高師音教課堂之初探[J].北方音樂,2020,02(04):109-110.
廣西聚居著眾多的少數民族,其民族文化非常豐富。母語音樂是各民族有別于他族的地域性標記。將具有民族性的、地方性的母語音樂引入高師音教課堂是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需要,更順應了文化多元、促進各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潮流。
一、母語音樂教育簡介
(一)母語教學的概念
“母語”是一個人最初學會的本民族標準語或某一種方言。本文所指的母語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民歌原生語言進行教學的一個模式。它把多地區的民族音樂作為高師音樂教育教學課堂(聲樂、合唱、民族民間音樂等含歌唱的課程。下同)的教材,通過母語傳授,使傳統的優秀音樂文化得以傳承、發展。
(二)母語教學特色及創新
長期以來,在各大高校音樂教學中,學生所學習和演唱的歌曲作品大都偏向于西方作品,甚至有的學生會出現“西方作品高尚,中國作品比較土”的錯誤認知。如若長期如此,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意識將會越來越薄弱,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就會有斷層的危險。母語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現狀,使這些未來的教師具有民族文化自覺與自信,并掌握傳授傳統優秀音樂文化的本領和能力。
二、意義和發展價值
教育發展好了國家才會發展得好,教育強大了那么國家也一定強大。高等教育發展的程度與進程已經發展成一個國家文化、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把母語教學引入高師音教課堂,其意義不僅僅是增強學生知識面,更重要的是體現高校教育在傳承民族傳統音樂的地位與作用。
廣西居住著壯、漢、瑤、苗、侗、么佬、毛南、回、彝、京、水和仡佬等民族,許多的少數民族地區都有“音樂之鄉”的稱號,素有“歌海”的美譽。廣西的民族風情既淳樸濃郁又極具特色,各個民族語言、音樂文化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加強母語音樂教育,通過課堂學習和藝術實踐加深學生對具有母語特色的音樂作品的了解,進而在傳承母語音樂文化的活動中提升民族文化認同,既是社會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選擇。
(一)當前國內外母語教學研究現狀
1.母語教學國外研究現狀
通過查閱資料和文獻發現,匈牙利、日本、印度、突尼斯等國的音樂教育家對母語教育非常重視,且成就巨大。匈牙利柯達伊的母語音樂教學法所提出的音樂教育體系對其所屬的國家有著無可替代的影響和作用,同時也成為世界各地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參考和標桿,給母語教學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1];日本也是在早期開始母語式教學的國家之一,代表人物是鈴木鎮一,他堅持的音樂教育理念就是“母語學習”,盡其一生創立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鈴木教學法”[2]。
2.母語教學國內研究現狀
國家“十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親近母語”課題主持人徐冬梅,在“2017兒童母語教育論壇暨親近母語教育研討會”上作主題演講時說,在母語教育過程中,我們還要接受母語文化的教育傳承,不僅僅是只對本族文化、本國文化傳承和認同,也有對多元文化的欣賞和接納,母語教育更承擔著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未來的公民所具備的審美、思維方式的培育;周文中先生強調,無論在哪一種社會狀態下生存,一定要千方百計尋求建立自己的精神支點,要在對多種文化首先是對母語文化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確立自己不同與他者的藝術語言。
當下,民族母語音樂已逐漸地發展成音樂文化的主流,人們也越來越發現母語文化的重要性。從母語教學的角度保存和發展各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傳統,符合新時代潮流,因此,在高師音教課堂推行母語教學,對正在與國際接軌的中國來說意義重大。
(三)高師音教母語教學的意義
語言是一個民族有別于它族的印記。高師院校音教課堂上推行母語音樂教學,一是可以加深青年學子對母語傳承民族音樂和文化的意義認識;二是在整合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生態環境,包括地理環境、歷史條件、語言特點、民族生活習俗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以母語教學在高師音教課堂教學活動中發展運用的新形式,既填補了學生對母語音樂文化認識的不足,同時又探索母語音樂教學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拓寬新的發展道路。
三、母語教學引入課堂的途徑及建議
(一)母語教學課程建設
1.母語教學“校本教材”建設
(1)有聲教材
有聲教材是實現多樣化的一種,隨著時代社會的進步,電子設備、影視、計算機軟件、互聯網都對教材的形式載體產生很大影響。針對高師音教專業學生學習母語音樂的需要,可以進行母語音樂有聲教材的編選。選用的有聲教材可以是我們通過采風獲得的素材進行再創作的歌曲,還可以是各個少數民族極具母語特色的音樂作品。例如壯族山歌《嘹歌》、么佬族的《白馬姑娘》、平地瑤族《蝴蝶歌》等歌曲。通過有聲教材學習母語音樂產生心靈共鳴,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2)紙質教材
書籍是時代發展的見證者,是精神生活的繼承者。紙質教材與有聲教材的選用正好取長短短,把歌曲收錄到有聲教材里面的同時,把歌曲的歌譜和歌詞編寫到紙質教材中,既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又可以促進知識的融合。
(3)民族歌手導師制
國內各大高校在近些年也開始實行導師制,這種制度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一對一”的指導方式,更直觀地對學生身上存在的個性差異、學習特點做出教學計劃,做到因材施教。在母語教學引入高師音教課堂的方式上,我們更應該建立導師制,聘請優秀的民間藝人、民間歌手進入高校,也可以聘請對母語音樂有所研究、有所了解的專業老師進入高師院校做導師,用“一對一”的方式指導學生學習民族母語音樂。一定程度上來說,導師本身就是成功的典范,通過師生近距離接觸,學生可以學習導師身上的精神、生活態度及責任心。
2.保證母語教學課時
母語教學課時的多少是影響母語音樂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學習內容的增多和學習領域的不同,再加上學習的方式、方法的變化,都是學生們要面臨的挑戰,因而學習時間的安排和規劃就顯得極其重要。合理的課時安排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條件。對于母語音樂,只有少部分學生有一定了解,大部分學生對地方語言、對母語文化知之甚少,所以學習母語音樂必須是循序漸進的;每個周設置一節學習母語的大課程,分班級進行學習,時間約1個半小時到2小時;在設置大課的同時可以再設置“一對一”的小課形式,每個周為兩節,時間為40分鐘。兩種課型交叉進行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是一種有效的方式。
3.課程考核
考核是檢驗學習成果的一個方式,通過考核可以了解到學生學習情況、知識掌握、理解能力等,更有利于監督和促進學生的學習,有明顯的激勵作用,有利于學生個人認識自我,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評價。母語教學的考核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筆試。對教學內容中有關音韻歸類、聲調,民族知識做一個理論知識的考核;二是演唱能力考核。考核學生對各民族方言的掌握程度,對不同地區民歌風格的表現力。
(二)母語教學的藝術實踐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之上。在高師音教課堂的教學中,要重視舞臺實踐、田野調查等實踐課程。通過藝術實踐深入民間,挖掘本土民間音樂,將民間音樂與課堂結合提煉出新的音樂作品;藝術實踐一定程度也彌補了學校課堂教學的不足,使學生獲得課堂之外的知識,開闊學生視野,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審美取向引導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民族文化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流,勢必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喚醒學生高尚的道德追求。
1.開展校內文化活動
第一,學校的精神文化核心就是校園文化。積極創設音樂交流平臺,給學生學習民族母語音樂、接觸少數民族語言提供條件和環境;舉辦校園民族音樂會、舞臺表演的方式,展示自己所學習的母語音樂成果,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第二,母語音樂教學在實施的過程中,利用學校的廣播臺,向學生宣傳和介紹母語音樂,播放具有母語特色的音樂作品,從而打開學生的民族文化視野;組建 “母語音樂文化”為主的“校園社團”,舉辦以“母語音樂”為主的專題講座等,多渠道、立體增加學生對母語音樂文化的認識和了解的機會。
2.開展校外文化活動
好的校園文化在提升學生心智、陶冶學生情操方面有著積極作用,首先應該把更新觀念作為一個前提,把民族的傳統音樂放在首位,樹立起母語音樂的主體地位。開展“母語音樂文化”為主題的校外宣傳演出和創辦音樂藝術節,讓學生走出課堂和學校到社會進行實踐,將課堂知識與實踐結合,施展才華,磨練意志,提升自我;在校外開展“母語音樂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校外生活,也能通過活動讓大家感受體會到母語音樂的藝術魅力。
四、結語
在當前經濟和文化呈現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致力于本土文化發展已成為當下各個國家的必然要求。探索音樂教育傳承民族文化之路,使我們的民族藝術始終保持活力,不斷向前進步;讓民族音樂文化走向世界,是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林建華.中外母語音樂教育形態比較研究——以匈牙利、日本、印度、突尼斯為例[J].首都師范大學教育.
[2]呂紀玲.母語教學不妨多向古人取經[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05(3).
作者簡介:蘭冬麗,南寧師范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15級學生;黃玲,廣西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