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一種情感表達的藝術,音樂的情感表達是這種藝術最為核心。也是極難把握和極富魅力之所在。對于中學音樂教育而言,如何讓學生從一節音樂課的學習中感受到音樂的情感元素,如何又讓他們從這種感受中把握這種情感元素并通過自己的歌聲表達出來,這對于一位中學音樂教師而言或許就是一種挑戰。
【關鍵詞】音樂教育;情感;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4-0127-02
【本文著錄格式】吳銳.淺談音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北方音樂,2020,02(04):127-128.
引言
音樂作為一門聽覺藝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快樂,是調解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中缺少了音樂,人們的情緒調節就會少一個有力的渠道,進而會直接影響到人的精神健康,久而久之就會使人心理不健康,影響生活質量。
人們聞到美食、聽到美妙的音樂,都會駐足感受。這是因為美食和音樂給我們帶給了美的享受。美食作為生理需要,我們暫且不多說,就說音樂這個精神食糧。我們批評某人把某件事情用語言描述得太美但與現實太離譜時常會說:“你說得比唱的還好聽”。細細分析這句話,說明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唱得要比說的好聽。唱只是音樂表現的一種方式,如果再加上演奏等其他音樂表現方式進行綜合表現的話,音樂帶給人的感覺要比用語言說的感覺更好。我的家鄉有一句形容每年秋后戲臺上唱大戲時人們感受聽戲的俗語:“聽上三天三夜戲,只想跟著戲子去!”這句俗語很傳神地表達出了音樂勝于語言帶給人的美的享受的持久性,這種感受讓人念念不忘,想去追尋。但是由于生活的牽絆哪能說走就走呢?只能牢記這種美的感覺,等下一次重溫。一次在戲場聽戲時聽到旁邊兩個女人的對話。其中一個憤憤地說:“我最討厭我準備要看戲時家人要我做這,要我做那,哪怕把戲看完讓我做,做多少活兒我心里暢快”;另一個說:“我也是!”這是戲迷,換句話說,她們其實也是音樂迷。
一、音樂的情感魅力
那么,音樂到底是什么呢?音樂是藝術化了的語言,它沒有國界。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音樂雖然存在風格上的差異,但這并不影響人們欣賞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音樂時感受到的音樂語言所傳達出的美感。音樂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魅力呢?這就需要我們了解一下音樂的來源。音樂是用聲波作為源頭的邊聽邊消逝的一種感覺。它用無形的印象借人或物或人和物同借作為載體表達情感的一種手段。由于邊聽邊消逝,所以它也是時間的藝術,是流動的建筑。這個在時間進行中像音樂噴泉一樣展現的流動的建筑,在展現的過程中會持續不斷地對人們的感官進行刺激,讓人的大腦調動出已經存儲的生活記憶,并將這些記憶不斷地組合成藝術想象,在組合的過程中心靈就會產生共鳴,進而感知到美。音樂也是有層次的。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是人們對音樂欣賞不同層次的描述。前者高雅,后者通俗。可見,音樂也與人的生活境界有緊密的關聯。
我們每個人都有情感需要抒發。當我們選擇了用音樂這個重要的載體抒發情感時,我們不管演唱或演奏或欣賞時,這個過程中心情一直跟著音樂流動起伏,一直在進行情感抒發[1]。即使演唱或演奏欣賞結束,這種美感還會持續,余音繞梁。
那么,音樂為什么會有這么神奇的作用呢?這就與音的四個性質,即音高、音值、音量、音色的綜合展現有最直接的關系。音樂通過這四個性質,流動性地進行音和音之間的連接,疊置就產生了音的高與低、疏與密、強與弱、明亮與暗淡。這四種性質和人表達情感時所發出的聲音的表現一模一樣,而音樂是可控制的升華了的情感[2]。所以,人們不能用語言描述的雜亂的思緒都能通過有規律的可控的音樂中去尋找,讓音樂梳理你的情緒,梳理的過程是共鳴的過程。當人們能找到與自己情感共鳴的音樂時,這時無需更多的語言,只需靜心欣賞,讓音樂撥動心弦,使心靈和音樂共情[3]。共情到一定程度后,無需多提示,欣賞者就會不由自主地跟唱想學,進一步釋放自己的情感。
二、音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讓學生心靈與音樂共情呢?本人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教師心中要充滿愛
作為音樂教師,既要愛音樂也要愛學生。本人認為音樂是一種物理現象,具有能量。愛也是一種物理現象,也具有能量。教師心中如果能先把這兩種能量進行自我調整,融合到自己的內心,然后讓自己承擔起橋梁的作用,才能把音樂中的情感通過音樂老師這個媒介傳遞到學生的心靈,達到撫慰學生心靈的目的。為什么把愛放到首位呢?因為愛也是教育事業本身的內在要求。正因為教育事業是需要投入愛和心靈情感的事業,所以,音樂教師要熱愛本職工作,要有高尚的職業感情和職業道德,要通過音樂關愛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4]。熱情飽滿、積極奮進的工作態度能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
(二)要給學生創造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向著更好的方向展現
良好的音樂活動氛圍是情感教育的基礎條件,并且情感總是帶有情景性的。這種情景性如果讓學生用語言描述來達到情感抒發的目的確實比較費事,沒有當時欣賞幾首音樂的效果更強[5]。常言道,語言的盡頭是音樂。當音樂教師為既愛音樂又愛學生做好了準備時,接下來就是用愛的力量引導學生去欣賞音樂世界了。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有主課和副課之分。音樂這門副課開不足或不開的現象很普遍。我所在的初中學校三年音樂課只在學生七年級時開一學年。在這種環境下,每周短短四十分鐘一堂課的情感教學顯得特別重要。上課時教師如果只注重了音樂知識的傳授和演唱演奏技巧能力的培養,而輕視了情感教育,就會使音樂教學缺乏打動人心的美感和吸引力。學生學習過程如同嚼蠟,單調枯燥,就會漸漸失去對音樂的興趣,音樂教學效果低。而且音樂教學只會局限于教室內,蔓延不到教室以外的生活的各個角落。
因此,一堂課,教師既要重視過程與方法,還要重視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樣一堂課的時間分配成了一大難題。知識與技能說得多了,教師的情感表達就會游離于學生的情感之外。教師不能為了教而教,要為音樂情感與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而教,從而升華音樂教育。鑒于時間壓力,再加上從小音樂課上得非常欠缺的農村學生來說,有些基本的知識必須得補足、補明白。所以,本人在教每屆學生時的第一節課都會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學生弄清音的四個性質,具體做法是:比如音高方面先給學生復習漢語拼音中的四個聲調: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告訴學生我們說話的腔調就是這四個聲調的組合。音樂也是這樣,只不過音樂中一聲用得更多。但一聲和一聲是有高低區別的。教師畫出音階臺階并范唱。在音值方面,教師給學生范唱兩個音高、音量、音色一樣。但時間不一樣長的音;音量方面,教師范唱兩個音高、音值、音色一樣,但音量不一樣的音;音色方面,教師范唱兩個音高、音量、音值一樣但音色不一樣的音。然后告訴學生音樂的情感表現就是綜合運用了音的這四個性質。分析理解音樂作品,脫離不了這四個性質。這樣就讓學生理清了音樂課的頭緒,為后面音樂課的開展做好了有力的鋪墊。接下來的每節課時時圍繞音的四個性質引領學生進行情感表達,即使教授音樂技能技巧時也不脫離情感。
此外,教師不光要重視樂感好的學生,還要照顧到樂感一般的學生。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偏心,對有靈氣的學生期望較高、投入較大,對靈氣不足的學生往往缺乏信心和耐心。本人秉持學生只要會說話就有樂感,對音樂有他獨到的情感理解“這”個信條,對學生一視同仁,讓孩子們在公平的環境中大家一起對音樂課堂的情感氣氛進行營造、傳遞和溝通,并讓這種氛圍駐入到學生心田,隨學生的流動蔓延到教室之外。
(三)讓學生在音樂情感教學中體驗到樂趣
實踐表明,動聽優美的音樂對培養學生健康、美好、純潔的感情以及堅韌高尚的情操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學生在學習音樂基礎知識、掌握演唱演奏技能技巧時始終帶情學習,有助于學生對音樂作品更深刻的理解。當有情的音符一次次打動學生心田時,日積月累,學生就會自發愛上音樂這門課、這門藝術。如今,應試教育壓抑了學生的情感,孩子們學習確實不太快樂。學生抑郁、跳樓的事件經常見諸報端。我們總在發問:我們的教育怎么了?其實是孩子們的情感壓抑了,厭學了,當孩子們脆弱的心靈承受不了日復一日的情感壓抑時,極端事情便會發生。當我聽到主課老師說他們的課堂上學生氣氛不活躍,而不停抱怨學生學習不主動時,我強烈感受到了一種悲哀,感受到了學生的不快樂。這種不快樂在音樂教學中是沒有的。因為音樂教學中的學生情感體驗成為了我教學內容的血肉,能使學生共情的血肉,學生從中汲取營養豐富了自己,渲泄了壓抑的情感,感受到了美好[6]。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音樂教學效率和質量,讓音樂教學使教師、音樂和學生互為一體,在互動中情感得到優化。
三、結語
總之,本人認為,音樂教育處處離不開對孩子們的情感喚醒,孩子們對音樂的主觀感受和體驗始終離不開情感層面的活動,音樂教學的一切活動核心在于情感。音樂教師只有用愛的力量,通過音樂媒介喚醒學生的情感后,這份情感才會插上翅膀,飛出課堂,飛向生活的每個角落。從這個意義上說,音樂教育就是對情感的審美教育。因此,音樂教師應該以音樂情感教育作為音樂的載體,來幫助孩子們尋找并體驗生活中的美,讓學生擁有幸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石劍俠.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策略淺析[J].大眾文藝,(9):257.
[2]周詠梅.中職音樂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方法初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0):57.
[3]韓方方.情感教學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策略研究[J].黃河之聲,2019(15):96.
[4]徐健.情感教學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教師,2019(S1):91.
[5]楊鑫.音樂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摭探[J].成才之路,2019(15):97.
[6]馬小艷.情感教育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9,39(8):18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