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本土音樂資源納入高校音樂教學,是實現多元化音樂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需要。湖南各地方高校要積極依托學科專業優勢,不斷完善本土音樂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模式,搭建本土音樂傳承平臺,努力培養建設湖湘文化的高素質應用型音樂人才。
【關鍵詞】本土音樂;高校教學;多元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4-0200-01
【本文著錄格式】郭小蘭.湖湘本土音樂在高校教學中的傳承與發展[J].北方音樂,2020,02(04):200,209.
本土音樂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伴隨著當地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而產生,受特定的地理環境、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體現當地人民的精神風貌,是本土歷史文化的載體。湖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本土民間音樂資源豐富多彩,具有濃郁鮮明的湖湘地域特色。為了更好地學習與傳承湖湘音樂文化,目前,湖南各高校音樂專業都陸續開展了湖湘音樂課程。如何實現本土音樂與高校音樂教育的對接,成為湖南各高校音樂教學中面臨的新課題。
一、湖湘音樂引入高校教學的意義
(一)多元化音樂教育的需要
湖湘音樂課程的開設,一方面是對現行高校音樂教學體系的補充和完善。長期以來,我國高等音樂教育是以西方音樂文化為核心,民族音樂教學長期處于從屬地位,對于本土音樂文化課程建設與開發更是不夠。由此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學生“崇洋”思想較為嚴重,漠視傳統音樂文化,對本土音樂種類、音樂文化更是知之甚少。事實上,在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交流頻繁的今天,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獨特性、重要性,實現音樂教育多元化,弘揚我國優秀地方音樂文化,已經成為了未來音樂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湖湘音樂課程是實現多元音樂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引導學生以更開闊的音樂視野正確來看待湖湘音樂在世界音樂文化中的定位,樹立多元化音樂價值觀。
(二)本土文化傳承的需要
湖湘音樂曾經與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系。然而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湖湘音樂所依存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口傳心授式的傳承方式也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僅靠地方政府與文化部門難以完成繁重的傳承任務。為此,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呼吁高校參與到本土文化傳承與保護中來。高校是湖南地方精神文明建設的直接參與者,對于湖湘音樂文化的傳承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運用高校在學科、專業、師資、場地等方面的顯著優勢,借助其教學、科研平臺,不僅能夠對湖湘本土音樂文化進行保護、挖掘、整理、傳承與創新,而且能夠以學生為載體,培養高素質的音樂人才,更好地傳承湖湘本土音樂文化。
(三)地方特色教學的需要
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傳統文化逐漸復興,為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讓每個人會唱家鄉的歌”、非遺傳承等活動不斷興起,本土音樂逐漸進入中小學音樂課堂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也對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將湖湘音樂文化資源引入湖南高校音樂專業課程體系,能夠豐富高校音樂教育內容,促進音樂教學改革,突出地方高校的辦學特色。同時,湖南各高校的生源大多來自本省,對于湖湘音樂有著深厚的感情,通過學習家鄉的音樂文化,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而且能夠激發學生愛國家、愛民族、愛鄉土的情懷,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到本土音樂傳承活動中來。
二、湖湘音樂引入高校教學的措施
(一)編纂湖湘音樂教材
目前,湖南各高校的本土音樂教材編寫工作處于滯后狀態,教師在本土音樂課程的教授過程中隨意性較強。教材是教學的綱領,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編纂湖湘音樂教材是進行湖湘音樂高校傳承的首要任務,需要組織各地政府文化部門、高校、民間研究湖湘音樂的專家學者共同協作來進行教材編寫工作;要結合各高校所在的地區特色,緊扣湖湘文化精神,按照民歌、曲藝、戲曲、舞蹈、器樂等方面分門別類,科學選取較有當地較有代表性的樂種,并根據音樂學科的特殊性,將理論、曲譜、圖片、聲音、視頻匯集成一套完整的教學材料,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和掌握湖湘音樂的體裁內容、藝術風格;同時,在教材的編寫中,要將湖湘音樂置于湖湘文化脈絡中,挖掘湖湘音樂與湖南本土社會環境、歷史文化、自然風俗、人文精神之間的聯系。
(二)完善湖湘音樂課程體系
傳承湖湘音樂文化,要切實落到實處,緊扣湖南地方經濟、文化需求與政策導向,以綜合性、開放性、實用性的大課程觀和多樣、靈活的課程形式,構建起完善的湖湘音樂課程體系,使湖湘音樂文化傳承規范化、制度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利用高校教學、科研平臺,對本地區民間音樂進行挖掘、采集、梳理、整合,不斷開發區域音樂文化資源,不僅要開設獨特的湖湘音樂理論、技能課程,還要開設相應的湖湘文化、民俗、歷史等延展性課程;另一方面,要堅持面向舞臺,積極將湖湘音樂元素引入到專業課程中來,開設配套的采風、展演等藝術實踐課程,鼓勵高校師生對本地區音樂進行改編、創新,將理論與實踐、傳承與創新融為一體。
(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單一,缺乏本土音樂文化語境,導致學生對學習湖湘音樂文化興趣寥寥。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多樣、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所在區域的特點,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學模式,結合政府、民間等多種傳承方式,打破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隔閡,將湖湘音樂課堂延伸至校外。一方面,可以聘請當地較為突出的非遺音樂傳承人或民間音樂研究專家來學校任教或講座,虛心向民間藝人學習,博采眾長;另一方面,要突破封閉的課堂模式和單一的知識結構,帶領學生走進湖湘音樂所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如傳統民俗活動、民間樂社演出中,對湖湘音樂進行田野考察,親身體會湖湘音樂的魅力,激發學生保護和傳承湖湘音樂的決心。
(四)搭建湖湘音樂傳承平臺
湖南各高校要積極與當地政府文化部門、表演團體及省內其他高校合作,共建湖湘音樂文化傳承平臺和傳承保障機制,使科研、教學、實踐形成合力,實現湖湘音樂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提高社會影響力;也可以召開湖湘音樂文化傳承研討會議,將已有的研究成果整合起來,建立湖湘音樂文化資源庫,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等手段來推廣本土音樂傳承工作,共同營造湖湘音樂文化傳承氛圍。另外,師資是高校湖湘音樂傳承的重點,要組織研究湖湘音樂文化的專家學者、民間非遺傳承人對高校任課教師進行指導,鼓勵更多的青年教師參與到湖湘音樂文化課程教學、科研中來,為湖湘音樂文化傳承培養更多的生力軍。
湖湘音樂資源融入高校音樂專業教學是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必然之路,也是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需要。湖南各高校音樂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研究、反思、總結,利用高校的教育優勢開發湖湘音樂文化資源,制定合適的教學體系來傳承湖湘音樂文化,為湖南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吳安宇,王北海.湖湘高校音樂專業本土音樂文化課程的構建與實施[J].大學教育科學,2015(3):63-67.
[2]龍昱冰.湖湘文化融入高校音樂專業課程探析[J].當代音樂,2016(5):63-67.
[3]周玉屏.湖南地方高校本土音樂教育現狀分析[J].戲劇之家,2016(7):201-202.
[4]李巧偉,張天慧.湖南花鼓戲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27):219-220.
[5]候新蘭.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區域音樂文化傳承探索——以湖南理工學院為例[J].音樂創作,2015(10):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