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文霞
摘 要:從微課興起,伴隨的就是認可與質疑兩種聲音,本文針對近年微課熱,從教育的本質意義出發探討了微課在教育中應該擔任的角色,以及如何有效將微課滲透在高校教學活動中。
關鍵詞:教育的本質;微課;高校教學
一、教育的概念及本質意義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家,追溯教育發展的起點,可以發現在有了人類活動時,教育活動已經萌芽了。原始農作社會,教育也以原始狀態呈現出來。此時的教育以口耳相傳和模仿為主要手段,融合在社會生活之中,沒有分離出來,教育的目的也是直接而明確的,即教會人們生存的技能,在這樣原始的狀態下,教育是普及的,教育的機會相對于每個人都是均等的,這可謂昀原始昀基本的教育價值意義。
隨著階級和國家形成,教育作為滿足統治階級培養治理國家人才需求的工具順其自然從社會生活中分化而出,被統治階級重視。無論是周天子下的官學教育體制還是春秋戰國時的私學興起,抑或秦漢儒家為尊,大一統思想奠定,乃至隋唐科舉創立,經學盛行,教育始終被任何一個統治階層所重視,可以說將教育視為治國安邦之本,是中國的一貫傳統。
《說文解字》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養子使作善也。”其對“教育”的定義,包含有由“上”對“下”實行影響和意義。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既給“教育”做了一個定義,也道出了教育的本質意義,即用教者的活動、行為去影響學者成長、完善的過程。孟子在《勸學》中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給老師做一個定義,實質也是對教育做了一個定義,將教育分成了三個層次,昀基本的就是傳授給學生知識,而昀高層次也就是教育的本質就是引導學生去領悟自然法則、人生之道。因此,無論教育經歷什么樣的發展,它的本質意義是不變的。目前,信息時代科技飛速發展,信息處理智能化、多媒體技術的實用化,給學校教育帶來巨大的挑戰和機會,但無論教育以什么樣的模式發展,昀終是為了幫助人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二、從微課的特點來看其作用意義
1.微課的概念及特點
“微課,又名微課程,是相對常規課來說的一種微小的課程,用以講授單一知識點或突破某個教學問題。它通常由簡短的微課視頻及配套資源所組成,教師可在課堂上利用微課作為授課的素材,而學生可通過微課進行預習、復習等,實現自主學習。”①我們可以看出微課實質上就是借助科技信息手段將教學內容做成簡短精悍的視頻,利用時間短、知識性強、資源豐富等優點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昀短時間內準確把握課程要點的一種教育新形式。
微課出現后以自身短小精悍、主題突出、資源豐富、突破空間限制、使用便捷等特點迅速受到了教育者的廣泛關注。 2010年廣東佛山市教育者胡鐵生先生率先提出了微課概念并對中小學優質微課區域資源的開發付諸實踐。2010年,佛山市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小學教師優秀微課作品大賽。② 2012-2013年,我國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舉辦了面向全國中小學教師的首屆“中國微課大賽”。2014-2015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先后主辦了第一屆和第二屆“中國外語微課大賽”,這些微課大賽的舉辦和推廣使微課逐步為教師和學生所認識,走進了學校、走進了學習,進而走進人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
2.微課的作用及地位
王竹立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曾說:“教育是科學,但也是藝術,像課堂這樣的微觀教學更是藝術,其藝術性甚至超過科學性。優秀的教師都是藝術家。藝術是什么,是創造!好的教師會將每一堂課都視為自己的一個新作品,課堂上某些微小的改變都體現了他(她)的匠心,這是事前錄制的視頻做不到的。所以,微課也好、翻轉課堂也罷,都不能完全取代教師的現場講授,甚至替代不了教師講授的主流地位。”③知識汲取的過程和體驗性,以及教育的本質都決定了微課不能取代常規課,但微課又以其自身的優勢在教育尤其在高校教育中發揮著它的作用。
作為一種新事物,微課從誕生之日起,認可與質疑就相伴隨行。伴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微課在教育中發揮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時也被一部分教育者所質疑,提出了諸多微課的缺陷。因此無論是從教育的目的和本質去看,還是從微課所具備的功能來看都應該冷靜客觀地去看待微課在教育中的地位,進而達到善利利器而達功倍之效。
首先,微課的網絡性使得教學活動的交流性增強,知識傳播覆蓋面得到了拓寬。通過微課的平臺可以在網絡上不受時間地點約束,與學生互動,與優秀教師交流,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能夠全面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而促進教師更加努力地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優化教學效果。其次,微課讓教學重難點的進行能夠從廣度和深度上得到深入。微課雖然時間短,但老師的前期投入大,含金量高,能夠在短時間內對于知識點進行各種透徹深入到位的講解,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吸收,同時,這種形式的融入也加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娛樂性,讓學生對學習有新的體驗,讓課堂教學更富多樣色彩。
三、有效將微課滲透在高校教學活動中
高校教育的學習對象相較中小學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更強,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更強,因此如果能夠有效利用微課這一形式,有利于高校學生知識的深層面研究和探索。而對于高校教師來說,知識的研究不再拘泥于基礎教育,而是深層化的知識研究和拓展,教研一方面體現的是教學水平,另一方面也是體現對知識不同角度的思考和拓展,專業性更強。而微課這種主題突出,能夠在短時內集中豐富資源詳細闡述某一知識點的教學形式,無疑對高校教師的專業知識提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互動模式。
1.如何更好的將微課運用到學生的學習中
微課的特點是時間短、選題小、主題突出,主要針對某一知識點展開教學,所以在“微課”的選題上不宜選擇較多的知識點,而應該主要致力于將某個知識點講清楚,這時就應注意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適用于做微課,學生能夠自己通過閱讀教材理解的內容,則就不需要教師制作微課了。
目前微課制作“形式大于內容”現象還是比較普遍,要注意的是技術的目的在于輔助學習,過于注重形式,則會分散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應該針對不同的主題,選取合適的一種或者多種方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如果在兼顧了微課的制作形式之上能夠深挖微課的主題,真正將知識的難點,重點提煉出來,將常規課的知識深度和廣度進行很好的拓展,這對于吃不飽的學生來說無疑是課堂學習的延伸。
2.微課為高校教師展開教研活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研活動傳統模式基本就是說、評課式、教法學法研討式等。微課的出現為教師教研活動進行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形式,傳統模式的局限在微課形式中都得到了補充。相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安排,微課的制作是在教師的精心準備下,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也都是經過教師的仔細斟酌,所以微課時間雖短,但教師前期投入很大,能夠從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對教材的分析、對課堂教學的設計等方面全面地展現出教師對某一知識點的各層次理解,可以直接借鑒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學習優秀教師的微課能夠對教師的備課起到直接的啟迪借鑒作用,從而更好地進行教研活動。
3.微課與常規課的有效結合
微課的特點在于這個“微”字,從時間、內容、形式都體現出“微”的特點。而常規課講究內容完整性和循序漸進的知識講解,但學習中難免出現難以攻克的知識,或“吃不飽”的現象,常規課無法將這些特例一一照顧到,而這種情況下微課能夠迅速彌補其不足,在常規課中插入十分鐘的微課,可能能夠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突破一個知識點,較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同時微課打破了常規課的地理空間限制,能夠通過互聯網媒介,將知識更快并范圍更廣地傳播出去,拓寬知識傳播覆蓋面,使更多的人從中受益,與常規課在網絡空間和地理空間形成平行發展線,更好實現教育全民普及化。微課聚焦內容,更適合在說課、課前預習、課中突破難點、課后鞏固擴展等場合下使用,從微課的作用可以看出,微課與常規課有效配合,能夠讓常規課的知識講授變得更加方便直接,學生易于接受,也有利于常規課堂人文教育的滲透,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小結
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教育離不開理解和溝通,某種意義上教育就是教會人去理解知識,理解社會,理解人類的過程。因此,無論教育模式怎樣發展,基本的教育模式必然是不能被代替的,但教育的普及性是現代教育的又一特點,現代教育發展到今天,徹底摒棄了古代學校教育鮮明的等級性。今天的教育作為全民教育又回歸了其原始屬性,在社會信息化的浪潮中,朝著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發展,而微課作為網絡教育的一種形式,延伸了學校教育的空間,在學校教育無法觸及的地方完成了傳統教育不能達到的知識傳播效果,對教育的普及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教師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應該積極探索網絡教育與在線學習規律,在微課中滲透人文性,讓微課成為傳統教育有力的補充。
參考文獻:
[1]張一川;錢揚義.國內外“微課”資源建設與應用進展[J].遠程教育雜志.2013(06).
[2]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3]王竹立:微課勿重走“課內整合”[J].遠程教育雜志.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