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民歌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本文就以揚州民歌《楊柳青》為教學案例,民歌藝術在中學校園的發展現狀,提出在中學校園中搭建民歌藝術的傳承舞臺,完善校本課程,在民歌教學中加強學生音樂修養,提升中學生民族情感。
【關鍵詞】民歌藝術;民歌教學;傳承;中學生;楊柳青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5-0163-02
【本文著錄格式】湯凌凌.民歌藝術進中學校園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初探[J].北方音樂,2020,03(05):163-164.
民歌是歷史悠久的民間口頭藝術,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分支,具有深遠的文學藝術價值,是關乎民俗、社會、語言、歷史、美學等多學科的傳統藝術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每一位中國人都流淌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血液,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的歷史使命。在中小學音樂課堂及校園“美育”活動中開展民歌藝術活動,對培育學生的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新時代教育的要求。新課標指出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學生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1]青少年學生作為新生力量,親近傳統民間藝術,是開闊音樂文化視野,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民歌藝術在中學校園中的發展現狀
傳統民族音樂扎根于人民長期的生產、生活,體現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發展水平。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快餐文化充斥人們的生活,信息爆炸的年代里人們對傳統藝術關注度越來越低,使得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生存空間愈加狹小。
7-9年級的初中生生理、心理趨于成熟,認知水平逐步提高,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途徑增多,自我意識增強,在學習上有初步的體驗,審美意識和心理狀態受社會化媒體和潮流文化的影響,在不了解傳統藝術相應的文化背景的情況下,易將目光只停留在當前“最流行”的音樂上,認為民歌“老掉牙”,“不好聽”,不愿意學唱民歌。
大眾審美的改變,傳統民歌沒有注入新活力,不平衡的發展狀態如果一味僵持,這將是傳承優秀文化的一大損失。本文探討在校園中開展一系列民歌活動,積極推進民歌的中學教育,普及民歌藝術教育,讓中學生關注、熱愛民歌藝術。
二、傳統民歌融入中學音樂教學的策略
現有中學音樂教材中,與民歌相關篇幅不少,但涉及的深度及廣度不足,要做到民歌進校園,傳承優秀文化,任重道遠。我校進行多方面嘗試,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開展一系列活動。
(一)在音樂課堂中滲透民歌教學
根據課標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民歌教學。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引學生入情、入境,在體驗、對比、思辨音樂之后,理解民歌的藝術內涵;以教材中的民歌為線索,對比其他風格民歌,擴充學生的民歌儲備量;教師注重營造藝術氛圍,開展以“民歌”為主題的“音樂會”,引導班級學生全員參與演奏、演唱、表演等;鼓勵學生運用音樂材料嘗試主題民歌創作等等。
(二)建立校本教材體系,積極開發民歌校本課程
遵循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教師通過閱讀大量文字材料、聆聽音響資料、歌唱、對比等手段選擇適用中學教材的樂譜及音像資料,編寫校本教材。我校的民歌校本教材體系是以積淀閩南本土文化為前提,在采集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歌的基礎上,以漢族民歌及少數民歌民歌為主線條,介紹南北民歌特點及收錄民歌代表作品。
(三)積極開展藝術實踐
以學校社團為載體,在校合唱團、民歌社開展夏令營和冬訓,開展民歌講座、展演,多角度、多方面地讓學生了解民歌。我校常有外事交流活動,在與其他國家地區兄弟校的交流活動中,讓社團學生開展民歌傳唱活動和展示民歌作品,對增進音樂文化交流、文化理解和提高文化自信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民歌藝術在校本教材中的應用案例——《楊柳青》
(一)《楊柳青》的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
教學以民歌學唱為主,學習對象是我校民歌社同學。
教學目標主要有三個方面:1.學習、模仿揚州方言,習唱揚州民歌;2.感受歌曲表達的精神內涵,把握江蘇民歌演唱的聲樂技巧;3.探討江蘇民歌的創作特色。
(二)教學方法
1.分析作品
引導學生聆聽《楊柳青》,初步把握音樂作品的情緒、意境、風格后,教師應帶領學生剖析歌曲,分析歌詞,在演唱中比較、體驗《楊柳青》所蘊含的江南民歌特色。
《楊柳青》是因歌詞中反復歌唱的歌詞“楊柳葉子青啊?”而得名的揚州民歌。該曲旋律多以三度結構加級進呈波浪式曲折進行,節奏歡快,音樂富于靈動,曲中多襯詞,融合揚州俚語、方言透出原汁原味的江南特色,是一首方言性歌謠。
作品由兩個樂段構成,樂段一的歌詞“早(啊)晨(這個)下(啊)田露(?。┧啵?),(嗬嗬咦嗬嗬),點(哪)點(的個)露(?。┧疂欫溍纾ò。?,主要內容是“早晨下田露水多,點點露水潤麥苗”,其余均是豐富情感的襯詞;第二樂段是以大段襯詞構成,融合曲調,烘托氣氛,將音樂推向高潮,表達了勞動人民樂觀向上的生活熱情。
2.學習作品
(1)民歌學唱
民歌的產生、流傳、演變都有地域特征。語言也是影響民歌風格的重要因素。用方言發音的特點來演唱民歌,能唱出原汁原味的鄉土味,還能進一步感受民歌特色?!稐盍唷返膽谜Z言屬吳語方言,吳語的最大特點是聲母分為清聲母和濁聲母兩種,保留了古漢語中的濁音聲母,使吳語在發音的時候,口腔前形成一個阻擋。[2]且發音“z,c,s”沒有后卷舌音“zh,ch,sh”,僅發前舌音。韻母發聲咬字比較緊,口腔空間扁平,“a”的發音介于“a”和“e”之間,“u”發“o”音,歌詞中的“?”發“nia”。教師口傳心授引導學生用揚州方言念誦歌詞,濃郁的方言語調結合溫婉柔和的旋律,歌唱講究依字行腔,以腔行韻,將語言唱腔化,細膩處理,襯詞的歌唱使語氣感更強,半說半唱間使作品更富語言美。
(2)創編環節
作品熱情、生動,結合歌唱和念謠,引導學生在音樂中加入節奏、樂器打擊和舞蹈律動,不僅增加了音樂律動性,而且也提高了民歌學習的趣味性。寓教于樂,鼓勵學生根據原有的知識經驗,重新審視民歌這樣的傳統文化,自行編排或創作重唱或舞蹈作品。
四、民歌藝術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意義
音樂教育的審美特質是訴諸心靈的、感情的、形象的、思想的,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對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著重要的意義。民歌來源于生活,反映了特定歷史階段里“相約成風,相習成俗”的社會生活、民俗風情及信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歌都具有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通過體裁、特定的音階、節奏、歌詞、伴奏樂器等要素表現在音樂中。如陜北民歌信天游,情感質樸,音調高亢,音樂多以四度大跳直抒胸臆,吐字堅定有力。再如,新疆民歌融合了豐富多彩的多民族音樂,熱情如火的節奏律動,色彩鮮明的民族樂器共同構成了新疆音樂獨特的風格。民歌學習會豐富同學們的情感體驗,開闊音樂文化視野,讓學生從音樂的角度認識中國不同民族文化,理解民族文化,增加文化認同。我國幅員遼闊,將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民歌風采展示與中學生,展示了一幅幅生動的祖國人文圖景,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五、結語
民歌藝術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在校園中搭建民歌藝術素質教育的平臺,普及民歌教育,使中學生對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也是響應“弘揚民族藝術,培養民族精神”的號召, 是時代賦予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芳.論江南民歌演唱中的語言與音樂特點[J].大舞臺,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