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柯欣 張帆
【摘要】馬克思說過:“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币魳凡粌H是人們生活娛樂的重要方式,高質量的音樂作品還能有效地陶冶人們的情操,促進人文素質的培養與提升。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培養的對象,是國家和社會未來發展的重要手段,加強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實踐應用,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音樂美育;大學生;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5-0221-02
【本文著錄格式】宋柯欣,張帆.音樂美育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研究[J].北方音樂,2020,03(05):221-222.
一、音樂美育與人文精神的關系
人文精神一方面是對自我的關懷、對人價值的肯定,一方面是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關心自我的生存,注重自我價值的發現,關注社會生活與自身發展的關系,關注精神生活,追求生活的意義,對人文精神的培養是無法立竿見影的,現代教育對人文精神產生的影響是多層面的,音樂是世界通用的語言,音樂作品里包含的不只有音符與旋律而在音樂的更深處是音樂所表現的意境與傳達的感情,是作曲家的內心世界同時也是時代的真實寫照。從音樂的形式到內容無不滲透著人文精神所傳達的含義,人文精神提倡關注社會生活與自我發展的關系,對歷史遺留文明的重視。
音樂美育是指以音樂為內容和教育手段,對人進行審美教育。音樂美育的內容是多層次的,從聆聽感受音樂到理解接受音樂,通過音樂潛移默化地影響發展自身音樂素質使之與個人行為與思想融為一體,正如音樂教育學家埃利奧特在基于對審美觀念理解的基礎上建立相對立的實踐觀,他強調音樂作為一種行動的特定形式,認為從審美角度去欣賞限制了音樂聽覺與作品內涵的可能性,主張將發展人的音樂素養從而使音樂對人產生更深遠的影響。音樂對人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審美提升上,更多的是通過對音樂的學習與熏陶從而促進人心靈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自我的發展與提高正是人文精神的體現,對自我價值的重視、對人價值的肯定,音樂在人的自我完善與發展中起著指導性作用。
二、音樂美育的功能對人文精神產生的作用
(一)自我認知:認識你自己
1.情感:情感的宣泄與傳達
情緒是對人自身心理活動狀態情態的體驗。在人類的藝術中,只有音樂才能是最接近、最直接敏感地運用它,因此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情感的藝術,它所表現的情感既不是抽象的情感類型,也不是純粹主觀心靈的自我表現,而是一定思想支配下,具有一定生活基礎的情感。生活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人會有不同的困擾,生活是孕育情感的土壤,長時間的心情發展為一種心境,心靈的成長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黑格爾曾說,情感可以被音樂掌握和表現,因為心情、心腸和情感盡管都是精神性的和內在的,卻和感性的肉體的東西永遠有一種聯系,所以它們可以從外表方面,通過肉體,通過眼光、神色或是富有精神性的音調和言語,把精神最內在的生活和存在揭露出來。表現主義音樂大師勛伯格正是運用最真實的主觀情感將純粹的自我表現在音樂作品里迸發,音樂成為了是情感宣泄與表達的載體,人們用它來抒發感情,同時在不同的音樂中將感情寄托,菲爾巴哈說得好,感情只能向感情說話,因此感情只能為感情所了解。他認為人們只能通過從音樂中所獲得的感情來領會音樂感情的內容,音樂的感情內容是無法用語言說表達的。同樣的,音樂對人們感情的表達也是非語言性的。
2.審美: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
馬克思“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而且在西方近代文學藝術領域中,幾乎僅有唯美主義者才會如此執著地追求形式美。英國作家兼藝術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就曾這樣強調:“形式就是一切……從崇拜形式出發,就沒有什么你看不到的藝術奧秘。”
(二)自我發展與完善:成為你自己
音樂之所以具有審美教育作用,是因為音樂作品不僅可以反映生活的外觀,而且能夠揭示生活的本質特征和本質規律。音樂作品中包含著作曲家對生活的理解、認識、評價和態度,滲透著藝術家的社會理想和審美理念,能夠使欣賞者從中受到啟迪和教育。音樂美育能夠啟發人的智慧,法國作家雨果說, 開啟人們智慧的鑰匙有三把,一是數字, 二是文學, 三是音符。音樂對培養人的審美心理、敏銳洞察力、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音樂美育通過啟發人的智慧連接人文感情使人增強心領神會的本領,不但懂得作品的表演技巧,更能促進人的感情對音樂表達內容和時代精神的感悟。羅丹曾說過:“藝術即情感, 在眾多藝術形式中, 音樂最擅長于抒發并激發人們的情感, 音樂能對人的智慧及人格的不斷完善起到其它領域所無法代替的作用”。音樂美育最重要的功能便是塑造人格。柏拉圖認為,音樂能美化人的心靈。從根本上說,柏拉圖認為音樂不是一種無謂的消遣和享樂,使命是教育人們達到精神上的和諧,培養人的道德情操,陶冶人們的情感。音樂具有“拿美來沁潤心靈,使他因而美化”的作用。音樂可以使人的性格變得高尚、優美、善于辨別美丑,指導自己的行為。
人們對音樂的學習常常保有不同的目的而音樂對不同的人產生的影響也不近相同。當今中國社會越來越多的家長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去學習樂器,研究表明器樂的學習對孩童大腦的發育有著非常重大的促進作用要。
(三)社會生活:了解時代精神、融入社會生活
徐志堅在《人文精神的時代內涵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中所說: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們關于“人應當如何生活”,我們時常在一些音樂里幻想自己的生活,像電影一樣畫面配著背景音樂,以上帝視角俯視著自己的生活,腦中生活的畫面被音樂渲染上音符的色彩,或幸?;蚱降虮瘋?,這是對音樂的理解與幻想,無法言喻卻又真實感受得到的情感。音樂的美育功能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娛樂性上講音樂美育培養感受音樂美的耳朵,培養人們的樂感,促進審美能力的提升;從感情性上講音樂在對人無形的熏陶中提升人的音樂文化素養,培養人的情感體驗能力并提高情商。最后從社會性上看,音樂中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包裹著時代精神與歷史文化積淀,對于人們了解時代生活與對具體社會行為具有指導意義。
三、大學生音樂美育的培養路徑
(一)構建良好的音樂美育校園環境
高校音樂美育的教育方式不只是在課堂,還可以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在校園文化方面著力營造音樂美育的大環境,開展校園社團的廣泛性活動或演出,以及學校團委或有關部門和地方演出劇團的有效溝通,“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高雅藝術進校園以及學生社團進社區等等。在這些諸多的實踐活動中大學生的參與度高而且積極性強,既活躍了校園文化也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切實體會到了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和自信。
(二)將辦學特色與音樂美育相結合
大學階段的教育對于學生的整個教育經歷來說都是最重要的一段時間,讓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生活的這四年里增強對自己大學校園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例如校歌的合唱比賽,五四青年節的團歌競賽以及紅歌傳唱等等,這些歌曲既包涵正能量又極富鼓動性,對青年學子的影響是深刻而又持久的,合唱的群體性很強,適合學生廣泛的以班級或學院的形式開展活動,這些途徑有效的把自己學校的辦學理念以及文化認同傳遞給學生。
(三)將音樂理論與實踐教育相結合
在高校音樂美育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于高校音樂美育理論的教育,更要注重音樂美育的實踐教育。要將理論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只有結合實踐過程,音樂理論教育才是有意義的。在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中,教師要將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合到音樂教育過程中,并將各種音樂教育理論融合其中,融會貫通并加以創新,使得這些音樂教育理念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其次,在音樂美育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民族慶祝節日或民俗儀式中的音樂中的特殊元素挖掘出來,或是親自帶學生參與到這些儀式中,體會音樂的魅力。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促進高校音樂美育的發展。
(四)將多元文化融入音樂教育中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具有文化多樣性的特點。與此同時,隨著國際化的推進,我國與其他國家文化的交流也逐漸頻繁,逐漸形成了多元文化環境。在這一多元文化環境下,我國高校音樂美育教育也應該與其密切結合。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引入需要與我國的教育政策、教育形勢等結合起來,與國家教育高度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在我國高校音樂美育中的實踐還應該與各民族的文化發展結合起來,避免消除了各民族音樂的民族性,在多元文化下的音樂教育中,明確各文化的音樂特點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培養優秀音樂個體,并提高學生的音樂團體意識
在高校音樂美育教育中,既然有針對性的培養優秀的音樂高素質人才,也要提升大學生群體的音樂素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重點培養一些優秀的音樂個體,有針對性的根據學生的特長,重點挖掘其優勢,并加以培養,使其優勢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但是,這些優秀的音樂個體因為太過突出,可能會產生無法配合其他音樂成員的現象,因此,通過音樂美育提升學生的音樂團體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高校樂團中,團隊之間的配合尤為重要,只有團隊之間得到良好的配合,才能為人們帶來更美的體驗,更好的展示音樂作品的魅力。教師可以通過組織一些團隊小游戲提高團隊成員之間的默契程度,并通過這些小游戲拉近團隊內成員的距離,使每個成員之間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為日后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音樂美育是高校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與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應該充分認識到音樂美育在大學生綜合素質塑造方面的特殊作用。此外,高校育人的方式應該充分結合課內與課外,充分開展多姿多彩的實踐活動和文藝演出,讓更多的學生活躍到音樂的大環境中來,使大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美育中,實現綜合素質的真正提高。
參考文獻
[1]徐志堅.人文精神的時代內涵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1,15(6):18-20.
[2]曹宜冰,潘馳群,余靜.音樂美育與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16):63-64.
[3]邱燕.音樂教育在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的作用[J].北方音樂,2019(11):114-115.
作者簡介:宋柯欣(1999—),女,漢族,河南商丘,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張帆(1979—),女,漢族,遼寧沈陽,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