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偉榮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已經在人們的學習與生活中被應用得越來越廣泛,它已成為人類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完善、教育方式的求新求變,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體系中成為教育的新趨勢。將信息技術深入貫徹落實到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是將農村教育信息化、現代化,同時給農村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從而為小學語文的教學帶來生機和活力。文章通過幾個方面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進行系統化分析,闡述信息技術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影響,從而體現新技術信息給教育行業帶來的變革式影響。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教學分析
農村教育存在滯后性的特點,這是讓教育行業從業工作者比較頭疼的話題,因此,如何加快農村教育的整合也成為教育者必須面對的問題。要想使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步伐一致,就需要農村教師進行教育體系的革新和教育思路的轉變。因此,新的教學理念也在不斷注入農村教育當中,而作為現代化技術的信息技術也將貫穿于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從而帶來教育體系的革新和教育理念的轉變。
一、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價值觀
農村語文教師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應該以教學大綱為基礎,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創新和延伸。小學語文階段是學生今后學習語言文化課的基礎,因此教師要扎實學生的基本功,不能因為教學思路的轉變和教學理念的創新而顧此失彼。教師在課堂上所呈現的內容要緊緊依托教學大綱,將重點和難點知識有條理、系統地傳達給學生。學生應該積極提高學習積極性,深度把握課本當中的知識點。然而學生在學習當中會存在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教師有時無法全面地解答,這就要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解決難題和疑問。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手段,將難點和疑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決,但不應該全盤依靠網絡,而是要有選擇性地進行吸納。
由于農村地處偏遠,技術設備不充足,網絡不發達,因此教師的教學更應該嚴謹認真,在利用網絡時應該找到與學生年級和課程相符的資源,最終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例如,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中,情節性比較強,內容含義比較深,教師在講述時很難將其中的深意傳達給學生。因此,教師可以搜集一些人物資料,進行有針對性的闡述。此文的教學目的在于準確認讀“主席”“革命”等11個生詞,同時規范書寫“時、口”等生字,所以教師在教學上應注重學生認讀識字。同時,文章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主席的熱愛,建立“飲水思源”的知識理念。因此,教師在網上找尋素材時要找一些相關的人物事跡,可包括愛國人物黃繼光等。這樣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小學階段影響學生學習的關鍵因素。小學生正處于對新興事物的好奇和探索階段,因此,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引導學生學習是最好的方法。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路正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要出發點,由此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教學法,巧妙地將學生融入實際場景當中,將知識貫穿到學習當中,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學生的感官體驗和視覺體驗充分進行融合,這種創新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小學語文課本《小蝌蚪找媽媽》的文章中,本文的學習重點在于小蝌蚪的演變過程,學生要掌握小蝌蚪如何演變成青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功能的演示,將小蝌蚪的演變過程通過視頻的手段進行展示。在多媒體播放完演變過程之后,教師可以把準備好的素材拿出來,設置一種教學場景,讓學生表演演變過程。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新穎,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多媒體場景教學,是當下教育的新手段和新模式。教師通過視頻播放的形式進行教學展現,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講述的知識點;通過場景教學方式進行表演,這不僅可以深化教學目標,同時可以讓學生更富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中的難點
教學的目的在于傳授知識,解決學生的疑惑。農村學生在學習上存在局限性和思維化的差異,學習效果良莠不齊。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巧妙地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小學高年級語文《少年閏土》這一課的重點在于理清文章中心脈絡,學習用簡明的語言概括文章大意;品味語言內涵,感知人物特征;體會文章中作者描繪人物的手法和特點。教師如果用傳統的方式講授,學生則不能完全理解和領會,所以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進行展現,將網上搜尋到的少年閏土的短視頻播放出來,讓學生觀看影片。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對人物的關系和特征有了直觀的認識,同時也能體會文章的內涵和作者要表達的思想。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授、學生聽課,這種模式是單向地灌輸知識,學生獲取的知識參差不齊,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語文知識具象化地演繹出來,則會讓學生更容易把握知識點,從而增強學習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術拓寬學生的思維和眼界
農村學生因為地域的限制、教育資源的不配套導致思維較閉塞,眼界較為狹窄,而利用信息技術則可彌補這一短板。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在于提高學生的自主性,拓寬學生的眼界和胸襟,同時提升學生的綜合水平。而信息技術應用在農村小學語文中,正是為了培養農村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縮小地域化教學的差距,加快教育一體化進程。
例如,在《觸摸春天》這篇文章中,所描述的內容是一盲童的世界,他通過手和心來感知周圍的一切。作者想闡述的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絢爛多彩的世界,老師可以以此來培養學生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手段讓學生從視頻中“觸摸”祖國的春天。比如,教師可以將昆明春天的視頻播放給學生,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看到的內容進行描述;還可以播放吉林的春天的視頻給學生看,課后讓學生仿寫一篇關于祖國春天的文章或者家鄉春天的文章。通過播放不同地域的春天,讓學生看到祖國各地的樣貌,由此拓寬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鑒賞能力。通過信息技術,學生可以多角度地看待問題,培養自己的全局觀,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信息技術的運用豐富了農村語文的教學手段,教師通過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學生通過信息技術不僅提升了學習效率,而且拓寬了思維和眼界。新的教學模式下,將信息技術合理地應用到教學中,推進了教學發展的進程,加快了農村小學教學體系的建立。新時代下,農村教育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教學思路,創新教學理念,從學生出發,縮小城鄉差距,加速教育一體化進程。
【參考文獻】
[1]陳彥.信息技術促進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方法變革的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7,7(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