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衛強
【摘要】在國家課程中融入鄉土文化教育,無論是對學校的特色文化建設,還是對國家課程實施效果,都是有利的。如何將鄉土文化有效地融合進國家課程,促進國家課程的生活化,提升教學效果,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基于此,在部編本《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方”這一板塊的教學中,筆者從引入中拓展、研究中提升、傳承中發揚和展示中優化四方面融入鄉土文化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鄉土文化; 《道德與法治》;策略;例談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要注意拓展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注重教學內容由課內向課外自然延伸。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努力開發家鄉所蘊藏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鄉土文化資源,將教材內容和鄉土特色文化進行整合,因地制宜,把鄉土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
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邵伯位于波光粼粼的大運河畔,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邵伯古鎮深厚的文化底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邵伯人。基于此,邵伯小學申報了“承古鎮風韻,育甘棠少年”學校特色文化建設項目,并被省教育廳正式立項。學校文化建設最基本的途徑是課程建設,邵伯小學在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愛我邵伯”和活動課程“邵小學生必須參加的60個活動”的基礎上,著力探索在國家課程中加強鄉土文化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綜上,在國家課程中融入鄉土文化教育,無論是對學校的特色文化建設,還是對國家課程實施效果,都是有利的。如何將鄉土文化有效地融合進國家課程,促進國家課程的生活化,提升教學效果,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基于此,在部編本《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方”這一板塊的教學中,筆者做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一、教材簡析
部編本《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方”共包括四課,分別為我愛家鄉的山和水、家鄉物產養育我、可親可敬的家鄉人和家鄉的變化,這幾篇課文邏輯關系清晰:從山水空間到家鄉的物產,再到人際交流,最后到整體的發展變化。本單元的教學是以家鄉的美景、家鄉的故事、家鄉的特產、家鄉的人美為主要內容,讓學生初步理解家鄉的概念,感受家鄉的山水風景、家鄉的物產與人們的生活,促進學生對家鄉生活的悅納和責任。
二、教學策略
結合具體的教學環節,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將鄉土文化教育融入部編本《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生活的地方”這一板塊的教學之中。
1.在引入中拓展
教學片段:選自“我愛家鄉的山和水”一課的教學。
課前準備:要求家長節假日帶領孩子游覽家鄉的風景。
……
師:(依次出示家鄉風景的圖片——大運河、斗野園、大馬頭、條石街、運河生態公園、高新技術裝備園、邵伯烈士陵園、運河文化傳承館、巡檢司、美食一條街、謝安廣場、邵伯船閘等)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我們邵伯的哪里嗎?
生:(一一舉手回答)。
師:(將這些圖片展示在一張幻燈片上)小朋友們認識這么多家鄉的風景名勝真了不起!如果老師是來邵伯游玩的游客,哪位小朋友愿意當小導游帶領老師去欣賞欣賞邵伯呢?
生:(舉手)。
師:(點名)這位小朋友,你想帶老師去哪里呀?
生:XXX。
師:你能向老師介紹一下那里嗎?
生:(學生介紹)。
師:對于剛才XXX小朋友的介紹,還有哪位小朋友補充的?
生:(學生補充)。
師:(教師點開圖片鏈接的介紹資料)。
生:(學生齊讀資料)。
師:(幻燈片撤回到原狀)還有哪位小朋友愿意當小導游帶領老師去欣賞欣賞邵伯呢!
……
生活即教育,鄉土資源是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課堂的根基所在。在課程實施中引進鄉土資源,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場景,拓展學生的感知,引導學生在絢麗多彩的生活中有所收獲和感悟。如教學“我愛家鄉山和水”這一課,課前筆者要求家長帶領孩子游覽家鄉的風景。課堂上,學生當“小導游”,向“游客”介紹家鄉的美麗風景、風土人情等。學生課前通過實地參觀,親身體驗,對這些景點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介紹得繪聲繪色。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熟悉家鄉、深入了解家鄉的同時,萌發了熱愛家鄉之情,激發了自己對家鄉的自豪感以及建設家鄉的責任感。
2. 在研究中提升
教學片段:選自“家鄉物產養育我”一課的教學
課前準備:帶領學生參觀邵伯的美食一條街,現場觀摩邵伯龍蝦(清水)的制作過程!(拍攝視頻)
……
師:小朋友們,一提到邵伯美食你想到了什么呀?
生:邵伯龍蝦、邵伯香腸、邵伯燜魚、邵伯老菱……(可選3—4人回答)
師:那么,最有名的是哪道美食呢?大家一起說。
生:邵伯龍蝦!
師:(播放學生參觀美食街和觀摩邵伯龍蝦制作過程的視頻)哪位小朋友來說說邵伯龍蝦這道美食是怎么制作出來的?
生:先把龍蝦的小爪子剪掉,抽去腸子(也可不抽),減去頭上尖的地方,洗刷干凈;在鍋中放入油,大火燒,等油熟后放入生姜、蔥,然后放入洗好的龍蝦翻炒2—3分鐘,加入水(高湯)和適量的鹽煮20分鐘,撒入蒜瓣, 5分鐘后出鍋。(以上內容是在教師的引領下,多名學生交流討論出來的)
師:小朋友們真了不起,每個人都是美食家!老師還有個問題考考大家,邵伯龍蝦吸引了很多人來邵伯品嘗,特別是節假日,有不少外省的人也慕名而來。那么,哪位小朋友說說你認為邵伯龍蝦為什么這么受大家喜歡?
生:1.選材好——邵伯湖的龍蝦,殼青中帶紅,肚皮發白,個頭大而飽滿;2.味道美——即燒即吃,烹飪手藝高,有秘方; 3.數量足——貨真價實,從不短斤少兩; 4.品種多——勇于創新,目前已經有20多種口味……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老師相信,你們長大后一定會把邵伯龍蝦的品牌打造得更響亮!
……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要打破傳統的教學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學習方式,提升學生學習、生活、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學“家鄉物產養育我”一課時,筆者帶領學生參觀邵伯的美食一條街,現場觀摩邵伯龍蝦(清水)的制作過程,組織學生探討了“邵伯龍蝦為什么深受大家喜歡”。學生通過深入思考,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自然,加深了對生活、社會、自然的認知,從而變得更獨立,責任心也隨之增強。
3. 在傳承中發揚
教學片段:選自“可敬可親的家鄉人”一課的教學
課前準備:所有學生填寫“可敬可親的家鄉人”推介表,四人小組進行一次“可敬可親的家鄉人”推介活動,選出一名選手參加班級的展示。(教師要跟蹤輔導,制作“最佳推薦人”的獎狀)
……
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舉行一次“可敬可親的家鄉人”推介會,每個四人組推出一名選手參加展示,展示順序按照四人小組的序號。參加展示的小朋友要講清楚,你推介誰為“可敬可親的家鄉人”,你為什么推介他(她)。推介結束后,我們將通過填寫選票的方式,評選出四名“最佳推薦人”,小朋友們聽明白要求了吧!
生:(依次推薦)。
師:小朋友們真棒!下面我們評選“最佳推薦人”,老師給每個小朋友發了一張選票,你從中選出四個你認為可以當選“最佳推薦人”的人,在他的名字下面打“√”,不可以超過四個人。(統計選票,頒發獎狀)
……
《道德與法治》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它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弘揚民族文化和愛國情懷。課程實施中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家鄉的文化精髓——人的精神,繼承并發揚之。教學“可親可敬的家鄉人”一課,通過填寫“可敬可親的家鄉人”推介表、進行“可敬可親的家鄉人”推介會,挖掘了可親可敬的家鄉人,讓學生充分感知身邊熟悉或者陌生人都互相溫暖著對方,都在為他人默默付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為家鄉做著貢獻,讓家鄉變得更好。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愛鄉之情和報國之志。
4. 在展示中優化
教學片段:選自“家鄉新變化”一課的教學
課前準備:準備用一種方式展示家鄉的特色,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幾個人。
……
師:小朋友們,我們邵伯鎮是江蘇省特色文化風情小鎮,你知道我們家鄉有哪些特色文化嗎?
生:水文化(大運河、邵伯湖、洋湖度假區),美食文化,民歌文化(《拔根蘆柴花》),古文化(斗野園、條石街、梵行寺),名人文化(謝安、董恂、宋七賢、文天祥、朱自清),紅色文化(邵伯保衛戰、邵伯保衛戰烈士陵園)……(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教師適當予以概括)
師:小朋友們,這些傳統文化是家鄉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瑰寶,我們要代代相傳。能用你喜歡的方式展示一種你最喜歡的家鄉的傳統文化嗎?
生:(舉手)。
師:指名展示。
生:1.邵伯詩詞朗誦;2.清唱《拔根蘆柴花》;3.舞蹈《多情的邵伯湖》; 4.繪畫展示邵伯的名勝;5.切片的邵伯香腸(每生一片)……
師:小朋友們的表演太棒了,高年級的同學表演的課本劇《乾隆游邵伯》也是展示邵伯文化的,下面我們來欣賞。(播放視頻)
……
《道德與法制》課堂教學要以生為本,深入了解兒童的實際生活和發展狀況,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從學生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依托鄉土文化,為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在展示中理解鄉土文化之靈魂,在鄉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在教學“家鄉新變化”一課“家鄉特色代代傳”這個主題時,筆者課前讓學生思考并準備一種展示邵伯文化的方式。課堂上,首先讓學生交流自己了解的邵伯文化,筆者做適當的總結。然后通過“這些傳統文化是家鄉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瑰寶,我們要代代相傳。能用你喜歡的方式展示一種你最喜歡的家鄉的傳統文化嗎?”引導學生主動展示,學生的興趣馬上就被調動起來了,躍躍欲試,進而采用多樣的方式展示了鄉土文化:跳家鄉舞蹈、唱家鄉名歌、品家鄉美食、畫家鄉名勝、演家鄉故事……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展示中感受家鄉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傳承與發展家鄉文化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