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劉慧穎
摘 要:民辦高校具有其自身的教育優勢與適應教育發展趨勢的快速更新的教育理念,能夠在教學目標實施的過程中既保證其與國家教育教學大綱總體脈絡保持一致的相對靜態的一面,又有其適應社會需要培養實用型應用型人才而不斷調整與完善其教育教學目標的相對動態的發展思路。在自身發展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是民辦高校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動力和途徑,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及時總結經驗并及時運用于指導新的實踐。研究過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在動態中尋找基本的特點與規律,在動態中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關鍵詞: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基金項目:大連科技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名稱:基于“產創科教”四位一體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XJG201941)。
1 應用型人才的要求
“新工業”革命呼喚應用型人才,與“新工業”革命對應,應用型人才同樣具有其特征。國際上,美國工程院、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世界經濟組織、ABET工程類專業認證標準等都闡述了各自對未來工程師的素質與能力要求;國內,“新工科”天大會議更是提出了“面向2030年的工程師核心素質標準”。從表1可見,這些要求均關注到了應用型人才的工程實踐能力、學科交叉能力、創新創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人文素養、社會責任等方面。
“新工業”革命帶來了我國經濟社會實現中高端水平發展的機遇。產業發展與工程教育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為了更好地應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對應用型人才的戰略需求,2017年2月,教育部提出了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應用型行動計劃,其目的在于,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為新經濟和新產業的發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撐。
2 民辦高校現有工科教育的不適性
對照“新工業”特征與應用型人才要求,民辦高校現有工科教育體系的主要不足在于面向產業的開放性與融入性不夠,適應度與支撐度不強。
1)學校發展定位與國家發展戰略及產業發展需求不相適應。服務國家經濟發展與強國戰略的使命感和主動擔當不夠,不能及時面向經濟主戰場,融入經濟產業發展的核心需求與前沿地帶,服務于新興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調整學校發展定位與內涵發展的戰略意識與規劃、行動力不足。
2)學校人才培養體系與產業發展需求不相適應。對產業發展和重大變化的敏感度不夠,不能及時有效捕捉與研判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新特征與新需求,并基于這種研判,調整專業布局,改進培養目標,部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之間的戰略對接。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產出與新產業發展及人才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明顯。
3)校企互動機制與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不相適應。信息融通、資源共享、協同發展、合作共贏的機制有待強化,產業優質資源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高校智力資源融入產業創新與創業的機制與體制有待進一步強化與激活,產業與高校之間共同創新、協同育人的生態系統尚未有效形成。
4)學科建設、科研活動與產業發展需求不相適應。學科建設與產業發展重大戰略領域或方向脫節,對接產業前沿的新興學科建設或現有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滯后,科研活動游離于產業的技術創新需求之外,相當比例的科研及其產出,是由教師的職稱晉升或崗位聘任驅動的,無關國家發展戰略、區域產業升級,也無關人才培養。
5)人才培養機制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不相適應。產出導向的課程教學體系與教學模式持續改進、校企協同育人、多學科協同育人、科研反哺教學,以及融入專業教育的創新創業教育等機制均有待進一步強化或完善。
3 “產、創、科、教”四位一體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
高校應用型教育體系需要依托“四個融合”,即產教融合、“雙創”融合、科教融合、學科融合,依托體制機制創新,破解現有系統不足,構建高度開放、深度融合、多元協同、有效適應的高等工程人才培養生態系統。
1)以產教融合為核心。建立產業與高校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分享機制。構建立足產業發展需要的專業設置動態調整與培養目標適應機制。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協同育人體系。建立服務于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共同體。高校的優勢在于學科支撐強、創新智力資源豐富,企業的長處在于市場意識敏銳、成果轉化與市場開拓能力強,雙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通過共建工程創新中心、技術研發中心、技術創新研究院等形式,協同開展產業與企業發展戰略研究,對接產業發展前沿進行應用基礎研究,進行關鍵領域和瓶頸環節的技術創新與開發,進行科技創新的產業孵化,建立快速無縫的成果轉化通道與機制,形成發展共贏的協同創新平臺。
2)以“雙創”融合為驅動。就教師而言。實施“雙創”融合,可以進一步提高其科技創新與創新成果的經濟與社會價值;激發其面向產業開展科技創新、實施科教融合的內在動力;就學生而言。他們是創新創業的潛在生力軍,也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創新創業主體。他們年輕充滿激情,思想活躍,創造力強,敢于實踐與探索。就產業與高校而言。“雙創”融合在雙方之間架構了充滿創新活力與創業生機的雙向互動通道,提供了產教融合的一種新機制與新模式。流入高校的是創業方向與機會,創業的資金與經驗;流回產業的是創業人才與成果,創業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3)以科教融合為突破。就教師而言,長期以來,高校面臨教師科研與教學兩張皮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回答教師為什么要從事科研以及從事什么科研的問題。首先,提升教師科研的品質、內涵與價值,使得教師跳出晉職與聘崗導向的被動科研,轉向產業創新需求導向的主動科研。其次,提升教師對產業發展的分析、預測與判斷能力,以及與產業互動溝通的能力。再次,實現教師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持續更新或提升,以及教學資源的拓展。最后,為其自身的創業提供創新成果支撐。
就學生而言,將科研與學生的“學”融合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可以激發學生對創新的激情與欲求,培養學生對創新的使命感與價值感,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包括想像與關聯、分析與批判、系統與跨界思維等能力,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包括技術關注與學習、評估與選擇、開發與實現能力。
4)以學科融合為保障。在多元融合、多領域融通的新經濟背景下,學科融合不僅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而且學科融合的廣度與深度都較以往擴大。支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僅涉及不同工程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還需要工科與理科的跨界融合,以及工科和人文與社會學科之間的大尺度交叉、跨界與融通。學科融合是應用型的基本保障,不僅應用型人才培養離不開它,應用型體系下的師生創新與創業實踐也離不開它的支撐,它是促進科教融合、雙創融合,實現深度產教融合的潤滑劑與粘合劑。
參考文獻
[1]趙菲.民辦高校基于第二課堂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應用[J].綠色環保建材,2019(09):249.
[2]梁娜.民辦本科院校應用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08):119-120.
作者簡介
楊雪(1989-),女,滿族,遼寧大連人,大連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人才培養以及思政教育研究。
劉慧穎(1987-),女,漢族,遼寧大連人,大連科技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