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計美嬌
摘 要: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扶貧的重要內容和關鍵舉措。本課題是從高校資助現狀出發,分析高校資助存在的問題,結合“十三五”規劃及未來經濟發展戰略,融合大數據及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優化民辦高校資助工作機制,實現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資助,探索民辦高校資助工作新模式。
關鍵詞:民辦高校;學生資助;研究現狀
基金項目:2019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精準扶貧背景下民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探究”(項目編號:L19CSH003)。
1 研究背景
根據中央政治局頒布的“十三五”經濟規劃綱要中提出的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11月15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制定《全國“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其中將教育脫貧定為三個補“短板”的規劃。《規劃》中明確指出要降低貧困家庭就學負擔,完善困難學生資助救助政策。率先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以及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農村低保家庭學生、農村特困救助供養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完善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新生入學資助、勤工助學、校內獎助學金、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等多元化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優先予以資助,優先推薦勤工助學崗位,做到應助盡助。2017年,財政部、教育部、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落實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政策的通知》(財科教﹝2017﹞21號)指出,進一步提高資助精準度,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高校等培養單位要逐步建立學生資助數據平臺,融合校園卡等信息,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提供支撐。
高校助學育人工作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2019年3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2018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中顯示,在財政部、教育部等中央有關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以及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努力下,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更加完善,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增加,資助管理水平進一步提檔升級,為保障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8年,政府、高校及社會設立的各項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共資助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4387.89萬人次,資助資金1150.30億元。資助來源包括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學校資金、社會資金以及國家助學貸款。資助金額、制度、以及項目連年增加,并不斷完善,可見國家高度重視高校的資助工作。
2 研究現狀述評
通過對高校學生資助相關文獻的梳理,對其作出以下總結,從研究內容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關于美國資助政策的研究,陳翠榮在《美國聯邦政府的高校學生資助立法:歷程、特點及效應》中分析了美國聯邦政府在高校學生資助立法中的三個階段以及立法效應的顯著性,這對建設和發展我國高校學生資助的政策法規體系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曲紹衛在《中美高校大學生資助經費比較研究》從中美兩國大學生資助總量及增長率等四個維度進行了深入探究,對于我國政府和高校學生資助政策與管理產生積極影響。
第二,關于我國高校學生資助的政策研究,郭立新在《精準扶貧背景下高校精準資助育人體系構建研究》中提出,精準扶貧背景下高校精準資助育人體系要從學校、院系、輔導員三方面構建精準認定對象體系;從完善制度保障、確保經費投入、實行公開監督三方面構建精準實施扶困體系;從加強資助隊伍建設、確立資助育人理念、創新扶志育人活動、幫助學生順利就業四方面構建精準扶志育人體系。王娜在《以“精準資助”的方式推進“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建設》中提出,把資助育人與人文關懷相結合,把人才培養與家庭脫貧相結合,探索出更為科學化、人性化的資助體系,構建出發展型資助育人新模式。
第三,關于我國高校學生資助的實踐探索,王俐在《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的探究與實踐—以清華大學為例》中指出,精準資助是新時期學生資助工作的開展方向,在精準資助理念引領下,構建精準資助體系,并在做好保障型資助的基礎上,著力構建發展型資助,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全面發展。陳曉明在《高職院校精準扶貧實施現狀調查研究—以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一文中提到,教育精準扶貧是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貴州省某高校為例,分析該所高校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現狀,探討現有扶貧新舉措,并提出問題及解決辦法。
第四,關于我國高校學生資助中互聯網的應用研究,朱安宏在《基于APP模式的高校助學育人工作應用平臺研究》中指出,結合“互聯網+”時代的特征,探索構建基于APP模式的高校助學育人工作應用平臺,充分發揮APP在助學工作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對促進高校助學育人工作高校開展,創新資助育人的實現機制和路徑選擇做出積極的探索。王慧華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貧困資助工作探究》中分析了“互聯網+”時代的基本內涵,結合該背景下的貧困資助問題、建設原則,并提出有效的優化措施。
3 小結
通過以上研究發現,當前國內學術界在全國“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大背景下針對高校資助工作主要有以下側重:
第一,能夠在十三五經濟規劃的背景下進行高校資助工作研究,并提出相關對策。但是對于我國高校學生資助立法的政策性研究較少。
第二,能夠在精準扶貧背景下,探索構建高校助學育人工作應用平臺。但是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高校資助工作研究較少,比較籠統,專門針對高校資助工作與互聯網的融合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第三,目前都是針對公辦院校進行研究,沒有結合民辦高校的特點,對于民辦高校的學生資助工作進行專門研究幾乎沒有。
通過對民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現狀的研究,今后將在精準脫貧戰略下,以國內研究成果為基礎,結合民辦高校的特點,通過系統、全面、深入的研究,在理論上總結規律,在實踐上實現突破。
參考文獻
[1]曲紹衛,柏豪,李浩華.中美高校大學生資助經費比較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40(02):66-71.
[2]王娜.以“精準資助”的方式推進“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建設[J].經濟研究導刊,2019(08):124-125.
[3]王慧華.“互聯網+”時代大學生貧困資助工作探究[J].智庫時代,2019(10):283-284.
[4]朱安宏.基于APP模式的高校助學育人工作應用平臺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03):11-12.
[5]陳翠榮,張翔志.美國聯邦政府的高校學生資助立法:歷程、特點及效應[J].中國高教研究,2019(02):92-99.
[6]王俐,賈曦.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的探索與實踐——以清華大學為例[J].高教論壇,2019(02):87-90+99.
[7]陳曉明,隆益強.高職院校精準扶貧實施現狀調查研究——以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03):282-284.
作者簡介
楊雪(1989-),女,滿族,遼寧大連人,大連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資助管理。
計美嬌(1986-),女,漢族,遼寧大連人,大連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