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勝龍 陸渤
摘 要:現如今,中高職院校“3+2”貫通人才培養模式在我國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普遍辦學模式。經過十年左右的探索與創新,這一模式的潛在優勢已經逐漸顯現,但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一些中高職院校在推行這一模式的過程中出現了辦學方向不明、權責不清、定位失準等問題。進一步理順關系、創新體制、科學定位、精準發力成為中高職院校下一階段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中高職院校;“3+2”貫通人才培養;問題;對策
基金項目:該文為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范高校與職業教育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S[2018]GHBZZ029)。
中職教育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曾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卓越人才。《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統籌職業教育發展,建立適應經濟發展轉型升級,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適合終生教育需要的開放型職業教育體系。”隨后,各個地方性中高職院校開始探索革新辦學模式,“3+2”貫通人才培養模式被各地中職院校廣泛推廣,實踐證明“3+2”貫通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有效解決中高職院校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性問題,能夠在短時間內產生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能夠為國家輸送高質量的技術人才。
1 中高職院校“3+2”貫通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問題
一些中高職院校在推行這一模式的過程中出現了辦學方向不明、權責不清、定位失準等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正確的解決,會直接影響到國家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
1.1 辦學方向不明
由于大多數中職學校錯失了提升辦學層次的機會,為了穩定生源,維系學校發展,開設了許多原本很不熟悉、沒有能力承辦的專業,譬如:學前教育、酒店管理、電子商務、通信工程、建筑設計、國際經濟與貿易、行政管理等。這些專業在承辦的過程中有的缺專業課教師、有的缺乏實習場所、有的缺教學器材,大多數專業被辦成了名不副實的空頭專業,學生發展的空間狹小、畢業就業沒有競爭力,久而久之,學校在家長和學生的心目中失去了公信力,學校的招生工作又一次陷入困境。另外值得注意的問題是,中高職院校之間的“3+2”貫通人才培養模式是分段進行的,學校的生源主要來自初中升高中的線下生,學生前三年的學習和生活是在中職學校完成的,后面兩年的大專學業在高職院校完成。這種模式在實際教學和管理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兩張皮”的現象,兩類學校的教學目標、評價標準、課程體系、就業定位等方面都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互沖突的。在行政主導、官僚辦學的大背景下,這種源自辦學模式的內在矛盾在短時間內是很難被解決的,因此選擇“3+2”中高職貫通人才培養模式的中職高職院校,在學校教育教學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樹立一盤棋的思想,中職和高職院校之間的專業合作應該建立在相互貫通的管理理念、教學目標、評價考核體系、課程體系、就業定位等基礎之上,不能各拉各的調、各唱各的曲。
1.2 權責不清
中高職“3+2”貫通人才培養的辦學模式是以協議的形式存在的,而協議簽訂的核心基礎是學費的分成,換句話來說,招的學生數量越多收到的學費就越多,學校的分成就越多,因此為了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中高職院校會以招生為工作核心,千方百計增加專業數量,會動用各種力量、各種資源擴大招生規模。在這種辦學模式下,一方面學校的專業數量越來越多,辦學規模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專業骨干教師、教學實訓場地、教學器材等核心教學資源日益透支,無法為各專業的長足發展提供保障。辦學規模與辦學內聚力之間的內在矛盾在根本上制約了中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展。
1.3 定位失準
中高職“3+2”貫通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優勢在于辦學專業的靈活性、卓越的專業技能、優化的人才供需結構等,與其他辦學模式相比,中高職“3+2”貫通人才培養模式具有短平快的顯著優勢。這種辦學模式內在的邏輯遵循在于市場——專業——人才孵化基地(院校)。由于所辦專業是根據市場的變化需求所開設的,客觀上要求院校負責人要有敏銳的判斷力和思考力,要能夠準確的預判國內外市場發展的新動向,否則就會失去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卓越的院校領導人是中高職“3+2”貫通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的靈魂和關鍵。遺憾的是,現如今絕大部分的中高職院校的辦學體制依然是行政主導、官僚辦學,院校領導者不是通過職業競爭產生的,而是通過行政任命的。在行政主導、官僚辦學的體制下,院校領導者遵循的是官本位思想,引領學校發展的核心動力是政績工程。辦學體制與院校多元化發展之間矛盾,客觀上制約了中高職院校合作發展進程,使中高職院校不能很好的定位自我,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的持續發展。
2 擴展中高職院校“3+2”貫通人才培養空間的引導策略
中高職教育多元化、特色化發展是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創新管理機制、調整管理策略,是實現多元、特色化發展的有力保障,國家有關加速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政策,為發展中高職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育主管部門應該整體謀劃、科學布局、抓住機遇消除官本位思想,樹立代理人理念,為中高職院校多元化、特色化發展開辟航道。
2.1 深入轉變辦學體制,提升中高職院校辦學水平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躍升,社會財富不斷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大踏步提升。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加為社會資助辦學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各行各業都急需要懂專業技能的人才。龐大的市場需求為社會資助辦學提供了堅實的動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和市場選擇人才的標準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學歷主導型”轉變為“能力主導型”,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職業能力這一理念,已廣泛的被受教育者、社會、市場所接受。綜合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十三五”期間,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大力轉變中高職院校的辦學體制,探索公辦民助、民辦民助、中外合作、中外合資的辦學新格局,廣泛的聚集社會各方優質的教育資源,激發中高職院校的辦學的內聚力。
2.2 開放辦學樹立國際視野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國際人口流動更加頻繁,推動全球人力、資本、信息等生產要素的加速流動、優化。我國已成為世界工廠,工業制造業大國。擁有精湛技藝,非凡技能的技術工人成為未來各國人才戰略儲備的焦點。近年來,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個大開放的格局,對中國教育的發展和改革起到了不斷促進和深化的作用。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推進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是國家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中高職院校共同努力的目標。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高職院校的領導者必須樹立開放辦學的意識,將人才“引進來”與“走出去”戰略相結合,不斷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辦學的主動權。
2.3 注重社會口碑提升專業競爭力
無論何種形式、何種性質的教育,最終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的需要而創辦的。衡量辦學水平、辦學質量的最終標準還要看人民滿意不滿意。如果人民不滿意、意見很大,那么就是失敗的教育。中高職院校招錄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初中畢業生,五年的時間內要讓孩子們熟練、靈活的掌握一項技能,一項專業知識,讓他們能夠在畢業之后,很快的立足社會。這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實利益,馬虎不得。因此,對于中高職院校而言,社會信譽度、社會口碑對于學校的發展尤為重要。當然,一所學校要想贏得優良的社會口碑也并非易事。需要長期的堅持,真心的付出。專業實力、學生就業能力、師資水平等因素,是學校贏得社會口碑的關鍵環節。作為學校的領導者、管理層應將專業、就業、師資水平等因素,放在學校發展的戰略位置來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