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興吉
摘 要:民辦高職在發展過程中受多種因素制約正面臨困境。因此,民辦高職院校只有加大經費投入并爭取政府的支持來加強內涵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端應用型人才,才能在高等教育的大發展中求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并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民辦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教學質量;政府支持
民辦高校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經過激烈的競爭淘汰了一大批,但就剩下的而言,已然還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四分之一強,而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民辦高職院校。因此對于高職院校尤其是民辦高職院校,只有做好教育教學改革和加強學校內涵建設兩篇大文章來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整體上加快提升自己的辦學水平,才能為自身贏得生存與發展的一席之地。
1 民辦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提高面臨的困境
1.1 教師隊伍不穩定,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由于民辦高職院校的辦學經費捉襟見肘,因此在教職工的福利待遇方面往往比公辦院校相差甚遠。在工資待遇偏低的情況下教師所要完成的教學工作量卻是公辦教師的2到3倍,由于教師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和希望,往往會混日子過。正因為教師待遇偏低,真正有點本事的高學歷、高職稱的高水平教師是不會到民辦高校中來的,就算是招聘進來了,不到一年半載就飛了,他們或考取公辦院校、中小學,或考取公務員、研究生,只是把當前學院當跳板而已。真正的“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就已有的所謂“雙師型”教師也是隨便去弄了個工程系列或其它系列的職稱或技師證,并沒有實際工程技術工作經歷。總之,民辦高職院校的教師總體素質不高,即理論水平不高,而實際經驗不足。
1.2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效偏低,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民辦高職院校的領導與普通教師實際都早就意識到了,要提高民辦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關鍵在于改革目前以教師為主體的一講到底忽視師生互動環節的重理論輕實驗的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于是也進行了一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可惜只是在表面上進行了一些教學環節的變化或改進,并未真正體現“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的新型高職人才培養模式。
1.3 課程建設不合理,難以適應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
專業建設的核心是課程建設,它是教學質量提高的根本所在。同時課程建設也是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主體部分,因此課程建設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乎人才培養方案是否科學合理。目前,課程建設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一是有的課程中各門課程中缺乏相互銜接性和支撐性;二是課程設置不符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1.4 實訓基地建設資金嚴重不足,短時間內難有改觀
除極少數有大企業集團資金支持的外,大多民辦高職院校由于資金的匱乏,在改善教學條件包括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條件方面,真正投入的精力和財力不多。比如,職業技術型、應用型院校對實驗設施方面的要求更高,而學校經營者往往舍不得花大錢,以致幾年內基本沒有添置新設備和新建實訓室,僅依靠原有的老舊實訓室及設備教學。這些實訓裝備條件簡陋,且設備臺套數少、過時老化,未能與企業工作崗位的先進操作設備同步,嚴重影響學生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客觀上影響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1.5 校企合作不夠深入,深化合作任重道遠
校企合作總體來說一直很不健康,流于表面,且帶有很強的功利性。一是學生實習經歷的是“生產實習式”的淺表式校企合作[1],這種合作,企業只是把學生當成一般勞力滿足其用工的需要,沒有安排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到實習階段的實踐教學環節中來,學生并沒有學到實際崗位知識,也未受到任何的技能訓練,因為在整個頂崗實習過程中學生并沒有得到企業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專業指導;二是還有一些頂崗實習項目就像走過場或“放羊”。三是有些企業不愿意接收學生頂崗實習,認為無利可圖,學校只能憑借私人的感情接收安排實習;四是由于制度不健全,很難騁請到企業一線既有理論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或能工巧匠到來學校做長期的專業實訓課的兼職教師。
2 民辦高職院校提高教學質量的對策
2.1 思想觀念上統一認識,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落到實處
思想指導行動。要在全校開展高職教育思想大討論,使每位教師理解高職培養目標,明確本校的辦學定位和確立的辦學特色,增強高職育人的光榮感與使命感,以“狼來了”的精神,變“要我改”為“我要改”,自覺的投入到學校的各項教學改革中去。只有這樣,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才可能成功[2]。
2.2 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加大經費投入
對“以生養學”的民辦高職院校來說,隨著生源的萎縮加上本科層次的擴招,其辦學經費起來越捉襟見肘,因此要增加辦學經費除了盡量增加統招計劃數,加強對外招生宣傳外,還有就是如何想辦法來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如利用人才的優勢搞培訓服務或興辦實業,或與多方合作開展技術開發。尤其是要積極主動與企業洽談,由學校提供場地和廠房,引進企業辦“校中廠”,這種校企合作從經濟學和高職教育特點角度來看是最優化模式[3]。
2.3 切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可著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是堅持“外引內培”政策。“外引”即引進高水平的教師和學科帶著人。“內培”即鼓勵教師攻讀在職碩士學位,不斷提升學歷水平。同時,嚴格教師上課準入制度,對沒有經過實際教學實踐或沒有經過正規的教育教學培訓的人員,學校人事部門不允許其申請教師資格證,而未取得高校教師資格證的任何人員堅決不允許進課堂;二是提供機會并鼓勵教師參加各種級別的企業頂崗培訓,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培訓[4]。要切實大力引進真正的“雙師型”教師,尤其是高職稱、高學歷的高水平“雙師型”教師。
4 結語
總之,民辦高職院校要借鑒發達國家比如德國和日本的高職教育理念、培養模式和管理辦法,在加強內涵建設上狠下功夫,多方籌集資金加大投入并爭取政府支持,以高質量的教學,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端應用型人才,民辦高職院校才能在高等教育的大發展中求得生存,發展壯大,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鐘衛.高職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推進與發展[J].職教論壇,2010(11):6-7.
[2]吳文亮.從工學結合模式看高職院校教師的自主發展[J].職教論壇,2010(11):87-89.
[3]施若谷.民辦高職院校提高教學質量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集美大學學報,2011(4):50-54.
[4]張臻.民辦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現狀與提高對策[J].管理觀察,2015(30):10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