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明
摘 要 從目前來看,我國的信息技術水平發展迅速,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給教育模式提供了改革的技術支持,也改變了學生的知識接受方式。這對傳統教育方式來說,是顛覆性的改變。本文主要通過對高校的思政課的教學形式進行分析,探究信息化教學在促進學生學習動機培養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從真正意義上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 思政課 信息化教學 實效性 分析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01.049
Abstract From the current point of view,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model, but also change the way students accept knowledge. This is a subversive change to the traditional way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teaching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s the role of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in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a real sens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alysis
1 信息化教學模式
信息化教學的具體含義首先是采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將信息化技術作為技術支持,融入到教室的教學過程中去,改變傳統教育方式的單一化和死板化,豐富教師教案的表現形式,用智能化和多樣化的信息技術設備展現教學內容,體現信息化教學的教學優勢,將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運用信息化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其中蘊含的教學思想簡單明了,可以和通俗性理論進行結合,也可以和教學實際無縫對接,主要的教學特點有可實踐性較強、有明確的完成目標以及便于學生學習理解。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具體表現內容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進行問答環節、進行自主授課環節、進行合作學習環節等等,主要做出的改變符合素質教育理念,強調實現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主要等教學手段為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烘托適合學習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主動性學習的轉變。[1]
在進行思政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利用信息化手段強化學生的知識鞏固練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經過信息化教學內容的影響,對知識內容進行更深刻的了解。同時加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加深對課程結構的了解,對課程內容中的疑惑點自行提出,并且運用合作學習等方式進行問題探討,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和解決能力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對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提供教學資源,讓學生進行理解和研究,真正意義上完成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將學到的知識,還能充分利用到其他內容的學習過程或者日產生活中,將學習到的內容真正成為自己所有。同時信息化教學的一大教學優勢是可以將書本中的理論知識轉換為活靈活現的信息化內容,這可以提高思政課理論內容的教學實效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轉化傳統的教學結構,體現教學結構的綜合性、均衡性、選擇性,對于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的提升有重要意義。
2 高校思政課的信息化教學的意義分析
2.1 改變原有的傳統教學形式
高校采取信息化教學的教學模式,首先跟上了時代的發展形勢。高校學生都是較為年輕的群體,本身對于信息化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快,因此信息化教學模式的轉變適應他們的發展心理。同時學生從被動式學習轉變成了主動式學習,改善了傳統思政課教學課堂的枯燥氛圍。信息化教學通過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進行多感官的思政內容學習,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增加思政課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提升了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課堂教學質量。
2.2 提高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技能
高校思政學科教師在進行思政課的課堂教學中,要實時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化設計,這樣才能和信息化技術進行巧妙結合,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同時要對思政課的課本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對于不必要的冗長理論可以進行適當縮減,主要體現重要知識點的作用,將知識點內容運用到信息技術所表現的教學形式上,例如將知識點融入教學設計中的PPT或者動畫,從而呈現給學生更為生動具體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融入自身感官,深刻體會教學內容的真諦。同時這種直觀性較強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發現教學觀點的兩面性,對知識點進行客觀化分析,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拓展思維。[1]
2.3 優化思政課的教學氛圍
高校教師在進行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引用信息化教學模式,利用信息化技術將教學內容進行智能化設計,通過圖像信息或者圖片資料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改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的學習地位,促進學生發揮自主學習的主導作用,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溝通合作,促進師生之間的學習互動,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同時在多感官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海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強化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深刻程度,優化思政課教學的課堂學習氛圍。
2.4 豐富教師的教學資源儲備
信息化教學是新興的教學方式,能夠在技術方面來改善傳統教學方式的缺陷,讓學生在富有樂趣的學習互動中,掌握知識的學習,不僅對學生的學習具有積極影響,對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整理也提供了不小的幫助。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接觸教學知識的途徑只有課本的理論描述和教師的口頭解釋,學習資源較為匱乏,學生容易對思政內容的學習產生厭煩情緒。但是信息化教學在思政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這一問題,首先信息化技術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方便教師進行教學資源的整理和體現,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思政內容產生探究欲望,促進學生自主交流完成對思政學科的學習過程。
3 高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的實施策略分析
3.1 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
要提高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首先要具備大量有歷史依據的教學資料。同時要將這些歷史資料和現代時間進行聯系,要跟上世界的發展形勢,跟上社會的多樣變革。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做好思政課教學資源的整合非常重要。在進行高校思政學科的教學內容相關資料整合的過程中,首先要對現有教學資源進行分析,對其性質和內容進行分類整合,同時在信息技術網絡的幫助下,搜尋與之對應的教學資料,進行巧妙的整合設計。高校思政教學團隊要建立符合新課改理念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活動材料,引導學生參與多種多樣的思政方面的教學活動和集體活動。利用網絡的資源共享功能,完善原有的教學資源內容,提高教學資源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同時搭建合適的網絡學習平臺,讓學生可以通過線上學習加深對學習資源的了解程度,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隨時隨地進行無障礙學習,促進學生學習的可持續發展,解決原有教學模式的教學資源匱乏、可接收人群較少、互動性不強等問題。
3.2 提高高校思政課的課堂信息化教學的實效性
課堂的教學成果是教師專業化教學能力的具體表現,從目前情況來看,將信息化教學應用到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中去,可以有效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學生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化設備,進行游戲互動,也可以采取投票方式對教學課程進行評價和建議,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2]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應用,從多個感官角度加深學生印象,加強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學習程度,提高了學習反饋的及時性和信息交互的效率,改善了傳統教學方式中的課程評價不到位的現象,加強學生在課后對學習內容的鞏固和拓展,提高思政課教學的課后成果反饋水平。同時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應用拓展了思政課教學的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實踐和地點的限制,實現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學生經過信息化教學的學習過程,能夠更好地互動學習,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3.3 加強高校思政學科教師的整體素質水平培訓
要提高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就要提高思政學科教師的整體職業水平。首先要做的是,建立完善的教師培訓機制,確立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水平的教師培訓內容,對授課教師進行嚴謹細致的內容講解,讓教師認識到自身教學水平的不足,強化自我學習。學校之間也應該注重校際交流合作工作,定期進行教師互相訪學活動,例如將另一所學校中的精英教師請到本校進行教學經驗展示,在教師之間開展教學成果研討會等。除此之外,要加強開展高校思政課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工作,讓高校思政課教師認識到改進教學觀念的重要性,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腳步,積極深入到思政學科的信息化教學中去,積極學習信息化設備的使用操作,并且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積極使用信息化設備對教學內容進行展現。強化這一工作的好處,首先是提高了高校思政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技能,其次減小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代溝,促進和諧的師生關系的發展,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促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生學得更好的學習欲望。例如在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的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片段內容,融合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中國傳統文化信息,例如影視資料、書刊書籍、互聯網信息等等,讓學生深刻交流體會其中奧妙。或者可以為學生展現一部分視頻資料,例如《舌尖上的中國》把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的獨特魅力體現得淋漓盡致,這首先可以引起學生的關注度,然后再深入探討,加深學生對傳統飲食文化的了解,引導學生建立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實現思政課的教學目標。[3]
4 總結
信息化教學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使思政課的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迫使傳統教學模式發生創新式變革。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一直都面臨著學習資源匱乏、學習人數較多、教學模式單一等問題,信息化教學的應用極大程度改善了這些問題。因此加快實行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的轉變,有利于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吳冠勇,吳寒梅.供給側視域下高職院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改革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19.26(02):15-19.
[2] 孫淑卿.高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0):119-120.
[3] 宋楊.新時代提升高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實效性的策略[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0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