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虎琦 唐振
摘要;道德內化是將道德規范、道德知識等文化現象在經過學習、體悟及一些心理過程后,形成個體自身關于的道德認識、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的過程,是個體從“自然人”轉化為“道德人”的關鍵環節。依據道德內化后的內容參與實踐,稱之為道德外化。面對社會道德生活中的行為失范,一些人片面地冠之以道德滑坡。究其實質,是人們在道德內化和外化過程中存在不對等、不協調的問題。
【關鍵詞】道德內化;道德外化;滑坡論;爬坡論
1.滑坡論和爬坡論的原因分析
關于道德爬坡還是滑坡的論爭始于改革開放后,兩種觀點都部分地描述出了當代我國的道德狀況。道德爬坡是說“我國目前的道德狀況持是上升的”,認為中國社會道德狀況的總體向好,也帶有道德建設的艱難性與長期性的內涵。道德滑坡則是指當前中國社會道德處于退步階段,道德滑坡已成為一種 “廣泛的”“社會現象”,并將道德失范現象歸咎于市場經濟。道德滑坡指出了中國社會道德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兩種觀點都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但是缺乏理智和深入地分析。
孤立地判定某個社會或某一時期社會道德水平的高下起落,就像指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樣,是個極為困難的。道德本身是極其復雜的現象,具體表現在:一是內容的豐富性,作為調整人們之間關系的規范,在社會的不同領域有不同要求;二是時代性,在不同時期所強調的方面不同;三是道德主體的狀況的復雜性。道德水平和道德表現在不同的社會、不同時代里的人、同一社會各階層以至于每個具體的人,也有很大差別和不同。而當我們做出“道德滑坡”或“道德爬坡”的判斷時,已經預設了一個供參考的道德標準。道德滑坡是說當前道德從一個高的水平下降到一個較低的水平,反之為道德爬坡。我們不能根據某一標準、某一尺度確定社會道德水平是滑坡還是爬坡。根據一個事件簡單地斷定是道德爬坡還是滑坡明顯是不理性的。
擱置滑坡論和爬坡論,重新審視道德生活的失范行為,是道德內化和道德外化這兩個因素從中“作祟”。內化與外化適應、協調時,道德自然呈現出爬坡趨勢;當內化和外化出現矛盾時,更容易得出道德滑坡的結論。
2.道德內化與外化的機制及其批判
長期的道德實踐過程中,人們意識到人的德性是本性與后天修習的品質。外部世界的道德規范、道德知識等轉化為個體的心理圖式、道德信念,將社會道德轉化為其內在道德素質,就是道德內化的基本過程。沒有對社會道德的融合和自我構建,就不能實現的道德內化。道德外化過程,是個體通過對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等社會道德知識進行學習和選擇,在面對具體情景時,既已習得的德性產生行為動機。道德外化是出于道德與否和對行為后果的前瞻性,而非是單純源自外在的規約。道德內化為個體道德發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可能性要轉化為現實,則需要外化為道德行為加以印證。因此,道德內化的效果影響著外化的效果。
道德內化和道德外化是個體道德素質形成中相互依賴的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道德內化過程,個體實現對外在道德規范的接受和認知;另一方面,通過道德外化過程,實現內在道德信念轉化為現實的道德行動。道德外化是道德內化的目標,沒有道德外化,道德內化沒有意義;內化是道德外化的基礎,沒有內化根本談不到外化。這兩個過程的協調推進,道德理想與人格道德得以證成。同時,道德內化和道德外化是一個連續不斷和循環往復的發展過程。關于道德的知識是相對固定的,而生活中面對的問題常常是復雜的。需要不斷內化和更新道德知識。相對道德內化來講,道德外化是一個更為復雜的過程,表現為多層次性、多變性,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完成道德內化并不意味著會實施相應的道德行為。
可見,道德內化與道德外化的不對等、不協調,就是道德滑坡的癥結所在。這種不對等、不協調表現為內化外不化、內不化而外無所化。其中,內化外不化主要表現為道德冷漠,也即“主動的責任推拒”和“無意識的道德麻木”。良心和善行是人性的天然組成部分,它們可以很自然的被激發出來。但身處鄉土社會的倫理文化中,對那些與我們關系密切的人給予慷慨的幫助、關心和關懷都極為容易。但對陌生人,道德行為常常缺席,隨之而來的是普遍的道德感缺失和行為動力的減弱,最終將導致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下降。內不化而外無所化是指,缺乏對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識等道德知識的內化,卻對公共事件無腦指責,總是企圖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評價他人。如果個體沒有內化這些道德共識和要求,其思想、行為中沒有這些內容,僅僅是因為屈從于外部力量的震懾和生存之需,那么道德對他的約束力量十分有限。
3.以道德內化促外化,破除道德滑坡怪相
道德決不能托于空言,而必須見之于實際行動。通過道德內化和外化的共同發力,從整體上提升社會道德水平。
第一,培育道德內化的內部合力。無論什么時代,道德的全部努力在于實現社會生活的道德化,或者道德化的社會生活。個體要從“自然人”轉化為“道德人”,就需要經過道德內化這一關鍵環節,道德內化的好壞直接決定公民道德素質。道德教育是激發個體道德需要、培養個體道德能力的基本途徑, 實現個體道德內化的有效手段。優化道德教育體系, 整合道德內化合力對更好地提高道德內化的效果和個體的道德能力具有積極意義。
第二,營造實現道德外化的環境,促成個體道德行為的實施。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僅僅依靠道德內化是不夠的,還要配以外化的行為,道德外化的好壞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秩序。道德只有外化為行為后,才能稱其為道德。但在現實生活中,個體會因為產生行為成本或招致不必要的麻煩而產生是否實施道德行為的猶豫。通過深入分析影響道德外化的主客觀條件,營造實現道德外化的環境,為個體實施道德行為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
第三、正視道德失范現象。道德失范是社會發展的陣痛,任何時期的社會轉型都會出現道德失范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改進道德觀念。道德滑坡還是爬坡論,都表達了人們是對道德生活應該向善的一種期待,但是也需要人們共同滿足這種期待。過分沉浸在道德爬坡的喜悅或者道德滑坡的擔憂,本身對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提高毫無裨益。況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社會道德水平因為道德內化與外化的協調而得到有效提高,道德滑坡順勢轉化為道德爬坡。
參考文獻
[1] 李德順.當前道德建設的重大課題[J].哲學動態,1994(11):35-36.
[2] 劉建軍.道德建設的歷史性契機[J].思想理論教育,2012(09):8-11+79.
[3] 高德勝.道德冷漠與道德教育[J].教育學報,2009,5(03):76-83.
作者簡介:趙金虎琦(1995--),男,湖南邵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經濟倫理.
唐振(1993--),寧夏中衛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經濟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