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波
【摘? 要】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也是大學生安身立命之本。高校作為培養社會高端人才的機構,誠信是開展學術研究的基石,同時也有許多專業的專業特性要求。因此,高校必須重視誠信教育。大學生接受誠信教育很多年,有良好的基礎,但也存在著誠信缺失的情況。從大學生誠信問題的現狀出發,我們應當在思政課堂進行深入的專題教育,在專業課堂加強誠信的職業素養教育,在高校的日常管理和校園活動中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關鍵詞】誠信;大學生;高校;教育
引言
誠信二字在《說文解字》中屬于同一個意思,既指內心真誠,又指對人守信。誠信的力量源自于祭祀儀式上的盟誓,古人認為:誠實得天庇護,欺罔必遭天譴。出于對天命的敬畏,人必須以誠待天,經常虔誠敬神,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真誠無欺的道德約束。廟堂之上,《尚書·湯誓》中有“爾無不信,朕不食言”,表達了君無戲言的旨意。民間風俗,《詩經·衛風·氓》中“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傳遞了海誓山盟的心聲。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學》說: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誠信,必須從自身做起,加強自我思想、道德、品格、素質的修養。為人誠信,是立德修身的第一道關口,是人生衣服上的第一粒紐扣。進入大學學習階段以后,學生不再“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更加廣泛且頻繁的與社會接觸,此時正是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對于大學生而言,誠信教育是大學的必修課。
1.誠信的重要性
1.1誠信是大學生安身立命之根本
誠信,指的是存在主義的生活和行為,與一個人的內在價值相和諧。通俗的講就是:個人誠信由內誠于心、外信于人兩個方面組成。在中國傳統道德規范中,誠信是根本,人們評價一個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誠信與否。《周易·乾·文言》中說,君子要提升道德和建立功業,首先必須做到“忠信”。大學生要立足于社會,就必須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現代社會,誠信更是成為了道德體系的完善的重要命題。2006年3月,時任國家主席的胡錦濤同志,明確提出了引導國人樹立“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其中第6條就提到“以誠實守信為榮”。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程中,大學生應當相應號召,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1.2誠信是高校教育之基石
隨著高校社會功能的不斷加強,社會風氣受高校影響越來越明顯。而高校錄取人數從2008年的608萬到2019年的791萬,逐年上升,隨著受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高校普及的價值觀將影響范圍越來越廣。
對高校本身而言,一方面學術研究本就依托于誠信才能開花結果。高校作為高新技術的搖籃和人文科學理論研究的發源地,要求師生必須具備實事求是的科研精神。科研的意義在于對已有知識充分了解,在此基礎上探索或質疑,以拓展知識的邊界。在學術問題中若出現誠信缺失,會造成學術不端,對大學生發展和社會進步都是很嚴重的打擊。比如,自己的成果被剽竊,科研成果得不到公正的評價,這些都會嚴重打擊大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將偶然的實驗結果說成必然,不經過嚴格的數據分析就得出結論,這些學術成果就會誤導社會進步的方向。誠信,是高校學術研究的基石。
另一方面,高校的管理工作大都依靠學生的自覺性,誠信缺失會導致許多工作無法開展。圍繞大學生開展的獎勤助貸工作,需要對大學生的綜合表現以及家庭情況做出正確判斷,這當中有些部分可以量化,有些部分只能依靠大學生自述。比如每年都在開展的資助工作,評估學生是否獲得助學金以及助學金等級的關鍵因素:學生的家庭人口數、家庭經濟來源、人均月收入等等,都不需要生源地確認,僅靠學生自述。學生若是不誠信,資助的最后結果則不公平。誠信,是高校育人的基石。
1.3誠信是專業發展的職業素養
高校開設的許多專業,其專業特性就要求從業者必須誠信。以廣告、醫學、會計專業為例:
廣告專業的學生若是不誠信,對產品的性能介紹不客觀,在市場中營造“物美價廉”的假象,欺騙消費者,不但會讓消費者利益受損,也會擾亂市場秩序。
醫學專業對誠信的要求也非常高。學生以后要治病救人,誠信貫穿于醫療救治服務的整個過程。首先,在病患問診時,醫護人員就必須秉承誠懇、負責任的態度面對病患及其家人。其次,在實施救治的過程中應當竭盡全力為病患的健康著想,而不是只著眼于經濟利益。然后,在遇到醫學護理難題時,更應該誠實面對自己和所在醫療機構的救治水平,對病患做出最有利的決定。最后,在發現影響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時,不能只考慮自身得失,而是應該實事求是。醫護人員在崗位上以救死扶傷為宗旨,展現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敬業精神:面對病患言而有信、誠懇負責,開展救治工作時心無旁騖、全力以赴,就是醫護人員有誠信的表現。
會計的專業技能指向就是誠信。2001年4月,時任國家總理的朱镕基同志在第十六屆世界會計師大會上明確提出“誠信為本,不做假賬”的要求。2019年1月,國家發布《關于深化會計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意見將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置于評價標準的首位,要求從業人員堅持客觀公正、誠實守信、廉潔自律、不做假賬。會計從業人員提供真實有效的數據,有利于企業自行自查,在面臨重大決策時做出準確的判斷。會計誠信是構建誠信經濟市場的必要條件,有助于市場向好向利發展。
2.大學生誠信問題現狀
誠信通常被認為是一種道德美德,因此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在教育中貫徹誠信的價值觀。大學生在多年的素質教育浸染中,早已對誠信產生了深刻的認同,主流思想是積極向上的。個別學生存在行為偏差,或者只在特定情況下出現偏差,不能代表所有大學生的誠信缺失,但是必須引起教育界的重視。大學生的誠信狀況也一直在變化,我們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
2.1大學生誠信缺失的體現
大學生對誠信的價值認同與自身行為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大學生對誠信品質的認同毋庸置疑,但是當誠信同自身利益發生沖突時,有的學生會陷入兩難的境地,權衡利弊之后,做出失信行為,“知”與“行”開始背離。
在學習中,由于自我約束能力不足,加上外在考核機制有漏洞,有學生會出現逃課、抄作業、花錢買論文、考試作弊等行為。在人際交往中,為尋得最大的認同和肯定,有學生會采用欺騙的手法,維持人際關系。面對父母,用虛假的理由獲得更多的生活費,用篡改成績單或者隱瞞掛科違紀記錄的方式獲得認同。面對同學,有的言而無信,有的交友動機不純。面對社會,有的畢業后拒絕償還助學貸款。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為增加就業砝碼不惜丟掉誠信:學歷造假,學生工作經驗造假,偽造學習成績等等,甚至為尋得更好的崗位,違約于原單位。
2.2近年來大學生誠信狀態的變化
在社會經濟中,誠信并不是顯性財產,相比而言,眼前的利益更誘人。這與大學生多年來接受的教育相違背。于是兩者在大學生的身上角力、撕扯,使得大學生的誠信問題一直呈現變化的狀態。
以前幾年陸續在各高校出現的“誠信角”為例。2008年開始,大學校園陸續出現“誠信角”:中性筆、筆記本、雨傘、書籍等物品明碼標價放于一個置物架上,置物架大都放在校園中人流密集的地方,無人看守,只留一個收款箱。學生若是有想買的文具,自助拿取,然后按價格將錢放進收款箱即可。“誠信角”的交易全依賴于學生的誠信。當“誠信角”剛出現時,話題立刻登頂微博熱搜,專家、學生、社會人士都對“誠信角”的誕生和經營模式十分感興趣。好景不長,不多久,再次在微博中看到“誠信角”的話題時,是經營者坦言:誠信角財務狀況欠佳,經常有學生拿走商品不付款,或在夜晚將商品洗劫一空,甚至陳列商品的置物架遭到破壞。因此,許多“誠信角”就近架起了攝像頭,有的甚至會在置物架上張貼“監控拍攝中”。至此之后,“誠信角”終得誠信。
3.高校如何開展誠信教育
誠信對大學生、對高校而言都非常重要,介于大學生誠信問題的現狀,高校的誠信教育必須多渠道、多手段的開展。
3.1課堂為核心陣地
學生在課堂中處于開放狀態,渴望從老師的講解中獲得新知識,因此,課堂是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化的核心陣地。
在專業課堂中,將誠信作為職業素養的重要內容,與專業知識技能提到同一高度,在專業知識技能傳遞的同時,強調誠信在從業過程中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內在認同感。
在思政課堂中,高校可以開設誠信專題教育。從《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讓學生明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要誠信;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讓學生將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融入其中;從社會主義道德要求和法律規范中,讓學生懂得公民的底線。思政課堂可以把誠信從理論的高臺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
3.2高校日常管理是主要抓手
大學校園環境,是大學生將理論付諸實踐的第一反饋環境。從大學生誠信問題現狀可以看出:一些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是不守誠信的成本過低甚至零成本,而且能為他們取得“福利”;恪守誠信的學生則需要極強的自律能力,甚至付出相應的代價。因此,完善誠信獎懲機制,有助于大學生提升誠信度。
在校園日常管理中,高校應當建立健全評價體系,完善監督制度,適時的給予合理的反饋,最后合理運用獎懲機制。高校可以建立學生個人誠信檔案,如實記錄校園生活中的守信和失信行為,在學生面臨就業、創業、社會實踐、政治審核等問題時,將個人誠信檔案作為重要參考依據。高校還可以用多種方式樹立誠信先進個人,用鼓勵的方式,吸引更多大學生誠實守信。
3.3校園活動為重要載體
校園活動是營造校園生活氛圍的重要元素。高校要充分利用這一途徑,以活動為載體,誠信為內核,在高校營造誠信為本的校園環境。
高校可以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用不同的職場模擬,讓學生明白誠信是從業的基本要求。可以建立公共平臺,如校園文化報、微信公眾號等,通過與學生的互動的形式產生誠信之星及其先進事跡。可以通過趣味問答等活動形式,讓學生把誠信從書本中劃進現實里,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另外,高校還可以利用現有的宣傳渠道,增加誠信專欄,時時講、事事講,讓誠信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
高校的誠信教育應當著力于激發大學生的內在約束機制,同時充分利用校園大環境,完善監督反饋機制。這有利于大學生的個人發展,也有利于高校的平穩發展。個人誠信度不僅作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且同時影響整個社會的運行。“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高校誠信教育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司林波.國內高校學術道德規范文本比較分析--基于對國內9所“985工程”大學的調查[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8(06):42-48.
[2]吳月.論會計工作中誠信建設的重要性[J].知識經濟,2017(5).
[3]方燕君,鄭曉.加強醫學生職前誠信道德教育的探討[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1):50-51.
[4]王潤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視閾下的醫學生誠信教育機制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21(5):82-84.
[5]王廣飛.“90后”大學生誠信觀教育現狀與應對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0).
[6]杜坤林.大學生誠信道德缺失現象的多維探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9(12).
[6]儲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國高等教育,2012(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