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霞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我們作為語文老師,應重視小學生的閱讀教育,不斷提高學生閱讀水平。本文圍繞小學高段閱讀教學展開闡述,不斷優化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希望對其他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字:語文;高段;閱讀教學
對小學生而言,閱讀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還能增強學生對世界的了解,對語文的認知能力。并且我國教育事業逐步發展,要求小學生有一定的閱讀量,了解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提高學生對語文的感知能力。語文老師更應該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不斷創新和改革教學方式,提高學生閱讀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利用多媒體設施,提高學生閱讀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小學生對面前的事情充滿興趣時,便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學習亦是如此。但是在當前小學語文課堂中,依然有很多老師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上課,久而久之,孩子們對語文課堂感到厭煩,逐漸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這無法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興趣,反而降低語文學習效率。為改變這一情況,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施,將課文中的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吸引學生目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閱讀中來,讓學生喜歡閱讀,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這一課文時,這篇課文屬于我國民間故事,充滿神奇色彩。首先在上課之前,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牛郎織女傳說的相關圖片,讓學生進行欣賞,隨后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觀看,了解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學生通過這些素材對課文充滿興趣,對牛郎織女的故事充滿好奇心,進而想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打開課本進行閱讀,并提出相關教學問題,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思考,閱讀完之后表達自己的觀點。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課文進行討論,并抽出一位學生作為代表,發表本組觀點。發表優秀的小組,老師可以進行獎品激勵。這樣教師利用多媒體設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目光和好奇心,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從而使課堂氛圍活躍,讓學生在對課文充滿興趣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閱讀能力。
二、開展閱讀活動,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閱讀是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有效措施。但是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重中之重。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老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培養閱讀習慣,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閱讀水平不單單是在課堂上體現,還可以將課堂學習與課下學習相結合,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閱讀水平。
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推薦學生一些課外讀物,例如《三國演義》《西游記》《中國歷史故事精選》等,并且為學生制定閱讀計劃,每周抽出一節課時間,作為學生閱讀學習時間,讓學生開始自己的閱讀計劃,并且可以給予學生閱讀指導,從而引導學生養成每周閱讀的好習慣。
在課堂之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每周利用課下時間開展一些閱讀活動。例如利用學校資源,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傳揚民族文化,讓學生在誦讀、宣讀經典著作、分享好故事,讓學生在參與中不斷提高自身閱讀能力,喜愛閱讀,不斷培養學生閱讀的好習慣。
三、引導學生閱讀思維,提高閱讀能力
在小學階段,也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階段,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這一特點展開閱讀教學。首先教師在上課前可以引導學生對將要學習的這篇課文進行深入思考,并且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我觀點。學生在思考這一過程中,會對文章進行了解,深入探究文章表達的內涵。而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正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表達自我想法,進一步對文章有不同解讀,學生也能更好地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提高自身閱讀能力。最后學生會在教師引導下展開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課堂不僅充實有效,還能引導學生拓展閱讀思維,提高閱讀能力。
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并提出:這篇課文題目中的“五壯士”可以換成“五戰士”嗎?這篇文章在寫作時有什么特點呢?課文中“五壯士”的哪些“壯言和壯舉”感動到你呢?讓學生閱讀之后進行自我思考并體會作者的用意。學生通過思考,了解到五戰士用自己生命捍衛祖國,讓人敬佩,并且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掌握人物的描寫方法,對學生之后的寫作學習奠定基礎。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率,還能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拓展學生閱讀思維,兩全其美。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非常重要。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創新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提高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拓寬閱讀思維;利用各種閱讀活動,培養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從而使得學生閱讀能力不斷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敏.立足文本,感悟情感——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17(23):67.
[2]李小軍,鄒紅梅.淺析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