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
摘 要: “互聯網+”是一種思維,強調實現互聯網與其他行業的深度融合,以互聯網的實時互聯及資源共享功能,為傳統行業創造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為與“互聯網+”時代保持同步,圖書館也應轉變思路,將“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作為打造服務平臺的基本參照和戰略指導,從而突破傳統圖書館服務平臺之局限性,推動圖書館服務平臺朝著數據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圖書館”思維;圖書館;服務平臺;
“互聯網+圖書館”思維即圖書館行業與互聯網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發展態勢下所衍生出的圖書館行業發展創新思維,應用這一思維去建設圖書館服務平臺,可以對圖書館服務平臺進行重新定義,促使圖書館服務順應信息時代發展趨勢實現水平提高和質量改善,為讀者提供更好的圖書檢索服務及數字化圖書服務,增強與讀者的交互,獲得讀者的相關反饋,進而不斷完善服務種類和服務平臺功能。本文主要分析了基于“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的圖書館服務平臺建設的具體策略,以此為圖書館提供可操作的建議。
一、圖書館服務平臺在“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應具備的特征
1.跨界融合性:整合不同行業、領域、學科
實時互聯、資源共享是互聯網最為突出的兩個特征,同時也是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顯著優勢。收集、管理文獻信息資源,并為讀者提供相應文獻服務,構成了圖書館建設發展的核心內容。“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圖書館要想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就必須利用好互聯網的兩個突出特征,借助互聯網,整合各行業、領域、學科的資源和數據,促使它們形成優勢互補,并以此為參照重構圖書館服務流程、建設圖書館服務平臺。因此,“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圖書館服務平臺應具備跨界融合性,應集中體現在圖書館文獻檢索和調用服務上:豐富文獻資源數量、種類并突破各行業、領域及學科之間的固有界限,加強圖書館與檢索引擎、圖書公司、數據分析公司以及圖書館服務用戶之間的合作,推動它們參與到圖書館服務平臺建設過程之中。
2.開放共享性:促進信息流動及交流對話
開放是“互聯網+圖書館”思維的基本特征,圖書館服務平臺也應具備開放共享性:促進圖書館信息和資源在互聯網實現流動,加強不同領域之間的交流,讓用戶通過使用圖書館服務,能夠便捷地獲取所需內容。圖書館還應該讓用戶能夠隨時隨地享受圖書館服務,保證圖書館服務平臺具備開放共享性就尤為重要。例如,青少年是圖書館的重要用戶之一,他們具有旺盛的求知和探索熱情,具有通過閱讀了解世界、豐富閱歷的客觀需求,圖書館應保證自身服務平臺具有充分的開放共享性,可以讓他們隨時隨地獲取符合興趣的書籍,為其提供更好的服務。
3.用戶參與性:突出用戶的主體地位
“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圖書館必須重視增強用戶的參與感、重視優化用戶的圖書館服務使用體驗。因此,圖書館服務平臺必須具備用戶參與性,突出用戶的主體地位,為用戶提供創建賬號、分享知識和經驗、發布讀后感、進行交流互動、收藏圖書館服務平臺上有價值的內容等服務功能,讓用戶活動成為圖書館服務平臺內容的組成部分,打破其封閉性,為圖書館服務平臺注入全新活力。此外,圖書館還應提供意見反饋功能,及時了解用戶對于服務的體驗和感受,不斷優化平臺設計、完善平臺功能,從而與用戶建立良好關系,讓用戶成為推動圖書館創新發展的強大助力。這樣用戶就不再只是圖書館服務平臺的使用者,還具備了平臺共建者、設計者等多重角色,因而能夠有效提高用戶對于圖書館服務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4.創新發展性:重視創新思路和創新方法
“互聯網+圖書館”思維的核心特征是創新性,唯有不斷創新,圖書館服務平臺才能保持彈性,容納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及各行各業的最新資源;唯有不斷創新,圖書館服務平臺才能時刻保持開放共享;圖書館服務平臺才能讓用戶擁有新鮮感;最重要的是,唯有不斷創新,圖書館服務平臺才能獲得發展進步的長效動力。因此,圖書館服務平臺應具備創新發展性這一核心特征,它強調圖書館服務由創新驅動發展,具體可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服務模式創新,由固定模式向彈性模式轉變,重視用戶參與;技術創新,減小圖書館服務在日常運營和維護方面的壓力,推動服務平臺開發更多功能、共享更多信息;方式創新,由圖書館孤立開發轉為圖書館、圖書館用戶及合作伙伴共同開發。
二、以“互聯網+圖書館”思維指導圖書館服務平臺建設的具體策略
1.轉變服務平臺建設理念,明確“用戶至上”建設理念
“互聯網+思維下”,圖書館服務平臺應具備用戶參與性,因此用戶與圖書館之間有更多的交互機會,用戶在圖書館服務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圖書館必須轉變服務平臺建設理念,明確“用戶至上”的服務平臺建設理念,將滿足用戶需求擺在服務平臺建設目標的第一位,幫助用戶掌握圖書館已有資源的使用方法,如已有的信息設備、檢索系統等,并幫助用戶掌握在網絡圖書館借閱書籍的方法。為了讓用戶能夠時刻獲得最新書訊、優質書評并隨時借閱書籍、查閱資料,圖書館應把握移動互聯網的優勢,開發與服務平臺相配套的移動端APP,讓圖書館服務滲透至用戶的生活,提高其服務的便捷性。此外,圖書館還應重視搜集用戶的相關數據,應用大數據挖掘分析技術,整合用戶偏好,發現差異需求,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
2.引入專業信息技術人才,打造專業高效平臺建設團隊
當前,圖書館行業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整體水平偏低,主要是圖書館缺乏專業的信息技術人才,無法保證圖書館服務平臺的跨界融合性、開放共享性、用戶參與性及創新發展性。因此,圖書館必須重視引入專業人才,為服務平臺建設提供技術支撐,讓服務平臺建設在“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隨時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相結合。此外,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后,圖書館服務模式必然發生變化,因此圖書館相關服務人員無法再通過傳統方式為用戶提供服務,這就要求服務人員參與培訓工作,注重提高其信息素養,增進他們對于相關技術的了解,同時讓他們掌握這些技術的具體使用方法。比如,云儲存技術與圖書館服務相結合,圖書館的各項服務信息和數據儲存在云服務器中,圖書館應促使服務人員掌握在云服務器中調用相關內容的方法。圖書館應促進信息技術人才和服務人員之間展開積極交流互動,促成他們實現優勢互補:以良好的服務態度指導信息技術應用,以信息技術應用實現服務質量提高。
3.健全服務平臺建設標準,充分保障平臺各項信息安全
“互聯網+圖書館”思維對于圖書館建設服務平臺主要發揮積極作用,但由于“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圖書館服務平臺應具備開放共享性和用戶參與性,因而也給圖書館服務平臺建設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首先,圖書館資源標準化問題。在開放共享背景下,圖書館容納的資源數量和種類都急劇增多,如果不能以統一的標準對這些內容進行規范,那么圖書館服務就會失去秩序、陷入混亂。其次,圖書館服務信息安全問題。開放共享背景下,圖書館的服務信息存在泄漏風險,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確定性及系統風險也可能造成本地端和云端數據丟失、遭遇篡改等,此外還可能存在圖書版權問題,而用戶參與背景下,圖書館獲取的用戶信息處于不斷增多態勢,如果不能保障用戶信息的安全性,那么用戶就無法放心參與圖書館服務平臺建設過程,無法實現主體作用,圖書館也將無法捕捉用戶需求、無法獲取來自用戶的反饋。為此,圖書館必須健全服務平臺建設標準,保證在處理各類資源時采取統一標準、遵循統一規范,與此同時加強信息安全風險防范工作,提前思考各類潛在突發情況并為其制定預案,同時定期掃描病毒、排查安全漏洞,切實增強服務信息安全性。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互聯網+圖書館”思維是信息時代符合圖書館發展需求的創新思維,圖書館建設服務平臺,應以其為指導思想。為此,圖書館應認識到在“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圖書館服務平臺應具備的四項特征:跨界融合性、開放共享性、用戶參與性及創新發展性。圖書館應深刻理解其內涵,在此基礎上通過明確“用戶至上”服務平臺建設理念、引入專業互聯網信息技術人才并對服務人員展開“互聯網+圖書館”相關培訓、保障服務平臺建設標準化、保障服務信息安全這些策略來有效建設服務平臺,從而實現服務水平提高,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薛 峰.“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的圖書館服務平臺[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 2017
[2]黃尤精.“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的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J].傳播與版權,2018
[3]劉 晶.“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的圖書館服務平臺建立方法[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7
(作者單位:山東建筑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