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的不斷融合,互聯網金融這一新興行業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并扮演著愈加重要的角色。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業務和計算機技術的業務和技術層面的結合,給人們辦理傳統金融業務帶來了許多便捷,但同時也對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產生了不容小覷的沖擊。面對互聯網金融在金融領域所占市場份額越來越大的現象,各商業銀行如何應對這種沖擊也逐漸成為熱點話題。本文就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情況,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做出分析,同時嘗試提出一些應對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影響;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724.6;F832.33 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4-0154-03
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金融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它正在改變傳統的金融業務模式,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金融行業相融合,是一種新的金融發展模式,它的出現對我國傳統商業銀行產生了較大的沖擊,因此商業銀行應對此沖擊做出解決對策,順應時代發展,更好地服務客戶。
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
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至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2005年前,商業銀行將業務“搬”到網上,提供網上處理業務平臺,金融行業互聯網化。如1999年9月招商銀行開通了自己的網站,啟動中國首家網上銀行一網通,金融電子服務從此進入了“一網通”時代。
第二階段是指2005年~2011年,互聯網支付、網絡小額借貸、眾籌等互聯網金融平臺逐漸進入人們生活。我國于2007年8月在上海成立首家P2P網絡借貸平臺,2011年5月18日人民銀行正式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標志著我國互聯網與金融結合開始從技術領域深入到金融業務領域。
第三階段是指2011至今,我國的互聯網金融進入發展加速階段。各大金融機構如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都在布局進軍互聯網金融行業,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眾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各類新興互聯網金融業務也都蓬勃發展。如2013年6月,支付寶推出賬戶余額增值服務“余額寶”,同年7月挖財“信用卡管家”推出貨幣基金在線購買,8月微信推出微信支付,2014年3月,拉卡拉“手機收款寶”問世,使小微商戶的收單業務步入移動互聯網時代。
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
互聯網金融——信息化時代的代表,與互聯網技術的特質相同,是面對廣大小微客戶群體的產業,面向客戶群體廣泛,可實現的業務鏈也較長。互聯網金融以大數據為核心,大大減少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其主要服務對象為個人以及小微企業,形成廣泛的客戶基礎。而我國商業銀行因系統龐大導致操作繁瑣,從而失去較多小微企業,減少了用戶資源。不過互聯網金融也擁有監督系統不完善、客戶信息泄露等問題。但即便如此,互聯網金融比傳統金融高效、便捷的優點,仍讓它成為了我國商業銀行的“攔路虎”。目前為止,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產業形態包括如下:
三、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的主要影響
1.沖擊商業銀行的業務模式
(1)資產業務
商業銀行的資產端業務,指銀行合理運用其資源開展盈利業務,主要是銀行將從儲戶及同業機構吸納的資金投放于資產類業務如發放貸款或投資債券來獲取收益的活動,主要類型包括貸款、同業資產、債券投資等,是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互聯網金融平臺具有獨立的網關,運用金融大數據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貸款所需資料少、門檻低、操作較簡單、交易過程簡單快捷等特點,極大地提高了業務操作效率,吸引了較多的小微企業和個體用戶進行貸款,導致商業銀行流失了部分客戶,削弱了客戶基礎,縮小了銀行的業務規模。根據數據統計,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貸款規模在2018年12月底達到136萬億元,增速環比上月末和同比上年分別高出0.4%和0.8%,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快速發展,搶奪了大量原本屬于商業銀行的的存款業務,銀行逐漸面臨獲取存款難的問題,影響了商業銀行原有的信貸格局基礎,進而可能威脅到銀行的資產端業務。
(2)負債業務
商業銀行的負債端業務是指從儲戶及同業機構客戶獲得資金,形成資金來源的業務,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個人和對公存款業務,還包括同業拆借等同業業務。
隨著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快速發展,人們的財富管理理念和習慣正逐漸發生著變化,人們根據互聯網使用習慣而使用對應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因為銀行跨行轉賬需要手續費,而第三方支付平臺擁有免手續費、支付平臺和電商平臺進行綁定等優勢,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及旗下的金融綜合平臺。這一趨勢搶占了傳統商業銀行的儲蓄存款,雖然互聯網支付平臺需在銀行開立銀行賬戶進行存款,但互聯網支付平臺本身會沉淀大量資金,仍會不可避免地分流銀行存款業務的資金來源。同時,隨著互聯網貨幣基金的發展,使商業銀行降低了在金融市場中的競爭力。例如我國規模最大的貨幣基金余額寶,其收益率遠高于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使具有投資目的的個體更偏向于將資金存于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產品,減少了客戶資源,導致存款資金大量流失,大大沖擊了銀行的負債業務。
(3)中間業務
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指利息收入以外的業務,主要是銀行在交易過程中提供中介服務或代理服務,并收取手續費,從而為銀行帶來非利息收入的業務。
互聯網金融中第三方支付在客戶可進行支付的同時,增加了許多個性化鮮明的服務,吸引了大量個體客戶,搶占了市場份額。再者,互聯網理財使客戶投資渠道多樣化,其許多理財產品進行多元化創新,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追捧,同時其運用大數據,減少信息不對稱程度,可以更方便、透明地與客戶進行租憑、融資等交易。并且其高效、便捷的操作、低成本等優點,沖擊了傳統金融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其在金融市場中的競爭力。雖然各家商業銀行有許多理財產品,但其因服務效率相對互聯網理財較低,操作流程繁瑣,導致流失了許多客戶資源,對需要客戶黏性的中間業務造成沖擊,迫使傳統金融業升級與更新。
2.沖擊商業銀行的金融地位
(1)主導地位
商業銀行是國內金融市場的重要機構,在我國金融市場上的影響力較大。但近些年來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擴張,開始威脅到商業銀行在傳統金融市場的老大哥地位,沖擊了部分傳統金融模式。第三方支付、P2P網絡借貸等互聯網金融移動終端在許多地方普遍使用,逐漸代替信用卡、銀行卡等支付工具,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及資金流動的靈活性。其無需填寫紙質信息,低成本以及簡單快捷的操作方式可以滿足客戶足不出戶等快節奏生活方式的需求,削弱商業銀行客戶基礎,搶占市場份額,動搖商業銀行的主導地位。
(2)中介職能
我國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中擔任中介職能,眾多傳統金融產品的代理銷售業務幾乎被我國商業銀行所包攬。但如今第三方支付,互聯網理財的普遍使用,打破了傳統金融業務模式,削弱了商業銀行的中介職能。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偏向于使用互聯網支付進行交易,有些地區甚至不使用現金進行交易,直接導致銀行中介業務的減少,再者互聯網支付整合了銀行卡支付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提供增值服務的特點,積累了客戶資源,增加“回頭客”,使傳統金融走下坡路。同時,其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大大減少了風險投資問題,為用戶提供更個性化的風險管理解決方案,導致商業銀行資金收入的減少,給商業銀行中介地位造成沖擊。
四、我國商業銀行面對互聯網金融沖擊的應對策略
1.融入互聯網,與互聯網金融平臺合作,打造“一站式”金融平臺
我國商業銀行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應遵守新的進化法則,積極將其金融服務與互聯網融合,打造網上銀行,建立網絡銀行制度,探索互聯網業務發展道路,將線上金融與線下交易深度融合,開設網上支付平臺等網上金融平臺。并與互聯網金融平臺合作,增加客戶資源,尤其是個體客戶及小微企業,促進與客戶雙方資源共享和滲透,給客戶提供是參與共享價值的機會,減少運營成本和系統風險。同時,我國商業銀行可與互聯網金融平臺共同打造“一站式”金融平臺,將支付、融資、貸款等金融服務一體化。以彌補互聯網金融涉及方面不全的缺點,與互聯網金融平臺合作共贏,實現產業升級,使收入平穩增長。同時充分發揮其資金管理優勢,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打造全方位滿足個人及小微企業的支付需求。打造模式多樣化、服務效率高的網上銀行,以增強客戶黏性,擴大客戶基礎,堅決守住商業銀行自身在金融市場中的份額及支付業務的主導地位。不僅如此,商業銀行還可利用其外匯業務等優勢,與海外銀行合作,將線下豐富客戶資源傳導至網上銀行。讓我國商業銀行在產業轉型的潮流下,站穩腳跟,從容面對互聯網帶來的沖擊。
2.健全信用制度,加強風險控制
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及客戶信息安全尚不健全,我國商業銀行應針對這一短板進行自身提升,加強風險管理工具,提高風險管理技術,建立健全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利用大數據廣泛收集客戶信息,進行數據積累,建立征信制度,創建“黑名單”。并監測貸款資金流動方向,防止出現虛假交易、騙貸套現等行為,減少信用風險。不僅如此,還應保護客戶信息不被泄露,重視客戶隱私,建立安全的網絡交易環境,減少法律風險。同時推出信用衍生金融產品,吸引客戶使用銀行金融平臺,增強客戶黏性。
3.培養復合型人才,建立互聯網技術團隊
在“互聯網+”的時代下,商業銀行需培養復合型人才,才能從根本上減少體制弊端,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產業升級。同時,商業銀行需要自主培養專業性強、高技術水平的互聯網科技團隊。使商業銀行可運用大數據并結合客戶的實際情況,提供相應的金融產品及個性化服務,為客戶打造“量身定制”的金融方案,吸引更多的客戶資源。
五、總結
我國商業銀行在面對互聯網金融時代的沖擊下,應更具針對性地服務于客戶,以服務客戶為中心,并將線下業務拓展到互聯網平臺,與互聯網金融合作,發揮自己的特有優勢,實現產業升級,在互聯網時代下站穩腳跟。
參考文獻:
[1]林玲.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金融經濟,2015,(02):135~137.
[2]任玲,孫美凝.淺析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時代金融,2015,(17):110+115.
[3]邱峰.互聯網金融沖擊與商業銀行應對[J].金融會計,2013,(11):45~49.
[4]張競.互聯網金融對傳統融資模式的影響和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緩解作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3,(16):360~360.
作者簡介:孫婧睿,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海實驗高級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