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萍
[摘 要] 鄉村振興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本文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闡述陜西省農村人力資源現狀,分析陜西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陜西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對策,以期培育出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 鄉村振興戰略;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陜西省
[中圖分類號] F3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2-46-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充分進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從而實現從低素質的農民轉變為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最終實現鄉村振興。陜西省作為西部欠發達省份,農村人口眾多,“三農”問題突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顯得更加迫切。
1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陜西省農村人力資源現狀
1.1 農村人力資源基數大、增長速度降低
陜西省是傳統的農業大省,農業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絕大多數。但是近些年,特別是2010年以來,隨著城鎮化率的不斷提升,農村常住人口日益縮減。陜西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陜西省常住人口3 864.40萬人,城鎮化率為58.13%,城鎮常住人口達到2 246.38萬人,也就是說陜西省農村常住人口為1 618.02萬人,占總人口的41.87%,低于城鎮人口。
另外,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截至2018年年底,陜西省65歲及以上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1.38%,已經達到聯合國標準所認定的老齡化社會。同時,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形成了“兩頭多,中間少”的人力資源結構。
1.2 農村人力資源“空心化”有所改善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持續流向城市,一方面推進了我國城鎮化進程,另一方面提高了農民的收入,但是卻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如農村勞動力缺失、留守兒童、農業用地荒廢等。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一村一品等國家政策方針的相繼頒布和實施,給農民提供了更多就近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農民紛紛回鄉就業,逐步恢復了鄉村活力,鄉村人力資源的“空心化”現象得到了改善。
1.3 農村人力資源素質不斷提升
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陜西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陜西省每10萬人中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口為10 556人,排名全國第七。2015年,陜西省文盲率僅為1.34%。“90后”的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在高中以上。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的進一步擴招、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基本上所有的適齡青年都可以上大學,為未來高素質新型農民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科技素質方面,隨著農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加之在城市獲得的實踐經驗,越來越多的農民具備了一定的互聯網技能和經營管理技能,并在相關政策的指引下開始從事“互聯網+農業”,開展農村電商業務。一些農民除了從事第一產業,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創辦農村企業等第二、第三產業上,不僅增加了收入,而且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2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陜西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2.1 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明顯
20世紀50年代,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人為地將我國劃分為城市社會和農村社會,兩個社會在戶籍制度、教育制度、就業制度、醫療制度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差距,嚴重阻礙了農村的發展。直到現在,這種差距還很明顯,大部分人認為城市社會代表著先進、開放,農村社會代表著落后、閉塞,所以大部分有條件的農村人口都會想辦法流向城市,尤其是西部落后地區。陜西省農村地區在基礎設施、經濟水平、區位優勢、先進理念等方面都不占優勢,城鄉二元結構使很多農村勞動人口選擇流向城市,而這種人力資源的流動進一步加強了城鄉二元結構的對立。
2.2 教育觀念較為落后
一是對教育的觀念比較功利,將受教育與賺錢緊密聯系起來。絕大部分人認為讀書就是為了賺錢,對于學習成績較好的孩子,家長緊盯熱門專業、高就業率專業,很少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特長進行選擇。對于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家長往往選擇讓其放棄讀大學,直接進入社會。這都會導致很多農村新生勞動力不能掌握真正的能力。二是沒有形成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農村勞動人口中的中堅力量是青壯年農民,但這部分人往往認為自己已經過了受教育的年齡,基本不學習。這個觀念是極其錯誤的,正因為他們在農村生產的第一線,更應不斷學習勞動技能,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勞動生產率。
2.3 缺乏相應的資金投入
首先表現在對農民激勵的投入不足,對農民最有效的激勵手段之一就是資金激勵。其次表現在對農民培訓工作的投入不足,由于農民受教育程度有限,很多農民主要依靠經驗進行農業生產,急需相應的農業技術指導,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積極聯系專家,增強對農民的農業技能培訓。
2.4 產業結構單一
在陜西省農業產業中,種植業占絕對優勢,2000年種植業在農業產業中的比重為70.51%。近20年來,農村種植經濟作物的比例在逐年提升,畜牧業的增值也非常明顯,但是非農產業仍然很少,尤其是一些偏遠農村。這就使得農村人口絕大多數只能從事第一產業,農民收入低,進而出現農村人力資源流失現象。
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陜西省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對策
3.1 明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主體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必須要明確由誰開發,否則會出現權責交叉、管理混亂的情況,也會互相推諉責任,影響人力資源開發效率。筆者認為在對農村人力資源進行開發時,主體不是單一的,而是包括政府、企業、教育機構和農民自身,缺一不可,當地政府要劃分好不同主體的不同責任。
3.2 加強城鄉融合
要想改變農村留不住人的現狀,必須要改變農民對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刻板印象,加強城鄉融合,實現城鄉一體化。政府要牽頭做好以下工作。在基礎設施方面,加強交通建設,包括大交通和小交通,提高農村的交通便利性;保障用水用電、通信等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讓農村生活更加方便和舒適;完善圖書館、電影院等設施,提高農村生活的品位[1]。在教育方面,要提高農村的教育水平,縮短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的差距,保障農民子女的教育質量。在醫療方面,雖然農村地區有合作醫療,但是農村醫療水平和城市醫療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需要不斷提升農村醫療部門的業務水平。在居住條件方面,要提高農村住房的干凈和舒適程度,特別是廁所的改革,要改變陜西省農村長久以來不重視廁所衛生的現狀,從而使城市人愿意回農村生活。在福利水平方面,要逐步增加農民的福利,尤其是老年人和兒童,這會極大地降低農村家庭的負擔,推動農村勞動人口回潮。總體來言,要實現城鄉基本服務均等化,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束縛,縮小城市和農村的差距,讓農民看到農村的發展潛力。
3.3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首先,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資金投入,為接受基礎教育的兒童提供更多的生活保障、交通保障等。對貧困兒童設立助學基金,使所有的適齡兒童都能接受較好的基礎教育。其次,加大對農民激勵的資金投入,為農民提供小額擔保貸款、稅費減免、培訓補貼等,促使農民積極提高農業附加值或者進行產業轉換。對做出優異成績的農民進行資金獎勵。再次,加大對農民培訓的資金投入,如政府牽頭聘請農業專家對農民進行農業技能培訓,對做出良好成績的農民可以出資贊助他們到發達的省份甚至國外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為更多的農民提供示范,帶動從傳統農民向現代化高素質農民轉變。最后,在政府的主導下引導企業在農村投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企業可根據當地農村的資源優勢,投資不同的領域,如食品加工企業、編織企業、工藝品生產企業、旅游景區、酒店、農家樂和電子商務企業等。
3.4 更新教育觀念,形成多元化農民教育體系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對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需要新的教育觀念,一是終身學習,二是多元化學習。終身學習是使農民能意識到農業生產需要不斷更新先進科技和技能,只有具備了這些技能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多元化學習是終身學習的具體方式,即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自主學習。
除了農民自身教育觀念的改變和自主學習,還需要在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引導下,結合江蘇省、內蒙古自治區、廣東省等省區的先進經驗,形成多元化的農民教育體系。一是建立農村人才庫。對本地農村中經驗豐富、做出顯著成績或者有農業技術特長的農戶,建立統一的農村人才信息庫,根據各自的領域分門別類進行劃分,并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農民技術評定,對評定出來的不同等級,按照標準給予政府津貼。人才庫中的專家一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為更多的農民提供技術支持。二是開展靈活的免費農民培訓。根據農民農務活動的特征,在農閑時間或者急需技術支持的時節開展適時的農業培訓,可以聘請前文提到的信息庫中的本地專家授課,也可以聘請來自企業、高校、研究所等部門的專家授課[2]。培訓不僅是免費的,而且當地政府可以給予參與培訓的農戶一定補貼,激勵其不斷學習,掌握更多的農業技能。三是鼓勵農民進行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一方面,對于學習成績不好的農民子女,可以鼓勵其接受與農業農村相對口的職業教育;另一方面,對當地的農民,鼓勵其接受成人教育,有利于農民形成更專業和系統的農業相關知識。另外,這兩方面的教育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尤其是資金支持,廣東省就是讓新生代農民免費接受職業教育。四是鼓勵新生代農民接受高校教育。對于有學習能力的農民子女,可設立專門的資金鼓勵其就讀農業高校,為農村儲備更多的高級農業人才。例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陜西省的一所985高校,包含農業育種、畜牧、漁業、食品加工等專業,可以為農村發展提供極大的支持。
參考文獻
[1]蔣亞儒,夏彩云.陜西農村人力資源素質分析及開發對策[J].陜西科技大學學報,2010(2):172-175.
[2]侯玉珠.國內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經驗借鑒及啟示[J].商情,2016(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