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嘉悅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云南省紅河州瀘西縣永寧鄉城子村在當前城鎮化、現代化高速發展進程中出現的病變,指出當前村落正面臨發展的困境:鄉土景觀風貌被破壞、村落活力流失、農耕文化難以延續等。城子村要想實現良性發展、活態發展,需要轉變僵硬的、套路式的發展理念。
[關鍵詞] 傳統村落;發展困境;景觀風貌;村落活力;農耕文化
[中圖分類號] F3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1-35-2
瀘西縣永寧鄉城子村是位于滇東南深山僻靜處的一座古村,這里有著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土掌房群落,曾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本文從深層次剖析城子村在發展中面臨的困境,試圖對城子村的保護與開發找到切入點。
1 鄉土景觀風貌被破壞
鄉土景觀的構成要素包括村落(民房、聚落等)、農田(耕地、村頭聚會地等)、道路、河流水系、樹林及晾曬稻谷的架臺等生活風景。城子村的鄉土景觀根據村落的外在表現形式和人的參與形式可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部分,城子村的土掌房群落及其背后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英雄人物等是最具有價值的人文景觀,是寶貴的歷史資源。
城子古村的土掌房民居歷史久遠,且均為土木結構,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損壞。隨著現代化發展,村民對現代化、舒適的生活條件的追求卻使土掌房的保護與傳承面臨巨大的挑戰。有些村民認為土掌房代表貧窮和落后,居住條件較差,而現代的水泥磚瓦房居住更舒適,于是將原來的土掌房拆掉,在原宅基地上建起磚瓦房,造成現在古村中新老建筑穿插交替。改革開放后,為了更好地將古村整體保護下來,當地政府在城子古村對面隔河相望的山坡上建起新村,與老村中間隔了不到200 m的道路。但新村建設時缺少對城子古村整體風貌和傳統文化的認知,新村的建筑物絕大多數都是水泥磚瓦房,一幢幢現代化的城鎮小別墅與充滿滄桑歷史感的彝族土掌房隔河對峙,新村與老村形成截然不同的兩種面貌,建筑外觀、材料都與老村土掌房完全不同,嚴重破壞了村落的整體景觀。
此外,城子古村的人文景觀都集中在古村,較著名的有“小龍樹二十四間房”“將軍第”“昂土司府遺址”,游客來城子古村游覽花費時間較少,不用幾個小時就能游覽完整個古村。過去城子古村最吸引國內外攝影愛好者前來拍攝的“玉米屋上垛,辣椒檐下掛”的獨特景觀也隨著古村大量房門緊閉、人口外遷而消失[1]。
2 村落活力流失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許多村民逐漸離開這片祖先留傳下來的古老村落,蔭翳的田園風光下,許多舊屋被逐漸拋荒,人走房空加劇了村落衰敗。筆者前往城子古村調研時發現,老村大量房屋門鎖緊閉,村里幾乎見不到年輕人,多是老年人和帶著孩子的婦女,外出打工的青壯年只有過年才會回來。人口外流、人走屋空還使傳統民居得不到修繕,最后變成廢棄的空房、危房,不僅造成土地荒廢,影響經濟發展,還使原來依托于這樣的建筑所擁有的一些傳統生活方式、文化形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失去了承載的空間,村落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也會隨著人口的外流而逐漸消失。
3 經濟發展與村落保護發生沖突
過去城子古村經濟收入主要依靠農業種植、畜牧業養殖和外出務工。自2013年城子村被選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當地開始發展旅游業,引進各項投資用于旅游開發建設,發展旅游業有效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致富,但也產生了由于利益糾紛導致的矛盾。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投資方為了盡可能多地開發旅游資源,采取了一些與保護傳統村落目的相悖的建設行為,如強制收購村民耕地。政府收購老村土掌房民居改成客棧商店,而通過走訪了解到,政府給予的經濟補償并不能支撐村民到新村建房,導致村民失去土掌房老屋,而獲得的經濟補償卻建不起新村的磚瓦房,致使現在依然有些村民因為補償款低于心理價格而成了古村“釘子戶”[2]。
4 生態環境惡劣
城子村外圍有一條細長溝渠環村流過,村頭還有一條中大河流。有些村民沒有形成良好的水源保護意識,習慣性地隨意向水源中排放生活、生產污水和廢棄物,導致古村外圍的溝渠內垃圾遍布、蒼蠅亂飛。加之平時村民清洗衣物都是利用這兩處水源,使用的肥皂、洗衣粉中含有有害的化學物質,致使村落公共水資源被污染,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中大河流中存在的生物極少。不僅如此,由于之前大量種植桉樹,一些山坡地表斑禿,樹種單一,生物多樣性較少,給人一種荒涼之感。由于城子古村環境格局有限,如果為了發展旅游而不加限制地接待游客,一旦超過古村的環境承載量,也會給古村的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目前古村內的基礎條件無法滿足村民現代生活的需要,人畜混居的方式也不利于人體健康,古村道路隨處可見牲畜糞便,村民生活環境的空氣質量嚴重下降。
5 農耕文化難以延續
隨著近年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鄉村旅游的興起,受到外來文化的介入,古村民族傳統價值觀受到了沖擊,當地村民漸漸淡化了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感,造成文化傳承面臨斷代的威脅。城子古村最美的景觀是人文景觀,是城堡似的土掌房群落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的景觀。因為山多耕地少,智慧的城子先民將生活建筑與生產相結合,每家每戶的屋頂就是一個可用于農業生產的曬臺,屋頂中央有一個小孔是專門運輸谷物的管道。村民剝下的玉米粒或其他糧食可以直接從場院上的小孔倒入,順著管道進入屋內的糧倉。這樣的生活與生產相結合的形式是村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是城子古村傳統農耕文明的一個縮影。以前古村盛產玉米,到了秋收季節,村民在自家屋頂場院剝著玉米,家家戶戶的場院都能看到貯存著的、懸掛著的、散鋪著的金燦燦的玉米,結合一級級向上的土掌房建筑,形成十分壯觀、美麗的景觀風景?,F在因為村民外出打工和村民外遷,從事玉米種植的農戶變少了,如今已經很難重復當年的壯觀景象,農耕文化的傳承變得十分困難。
參考文獻
[1]王東,孫俊.滇東南彝族城子古村土掌房的環境審美探析[J].南方建筑,2012(5):91-95.
[2]朱石鳳.云南省瀘西縣城子古村現代化變遷中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問題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