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高?!叭舐毮堋钡闹匾M成部分,社會培訓是高校利用自身資源和優勢為社會提供服務的一種重要方式。本文立足于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的建設要求,分析了高職院校開展社會培訓的重要意義,研究了高職院校開展社會培訓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探索出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社會培訓功能的途徑。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社會培訓;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是山東現代學院校級課題“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社會培訓功能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D201917)。
面向社會開展職業培訓是高職院校的重要職能,在我國由來已久,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國民經濟的騰飛,大規模的社會職業培訓形成產業,各類職業培訓機構成為職業培訓的中堅力量。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使受教育者獲得職業崗位技能為培養目標”的高職院校在社會培訓中的定位,對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長遠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作為高?!叭舐毮堋钡闹匾M成部分,社會培訓是高校利用自身資源和優勢為社會提供服務的一種重要方式。進入新時代,國務院新出臺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對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做出全新部署,山東省也提出了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建設要求,在此引領下,高職院校開展的社會培訓必將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模式的重要特征。
1 高職院校開展社會培訓的重要意義
1)開展社會培訓符合高職教育的辦學宗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是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在完成常規教學任務的之外,面向社會開展多工種、多技能、多層次的社會培訓工作,融入區域經濟發展,也是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重要使命。只有如此,才能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善實驗實訓條件,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充分發揮學校的社會價值。同時,這也是高等職業教育服務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支撐。
2)開展社會培訓能促進高職院校的創新發展?,F代大學的“三大職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不同院校的著眼點與側重點存在較大差異?,F代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相對普通高等教育,高職教育的社會培訓服務功能更加突出,這是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內在要求。高職院校通過社會培訓促進產教研融合,促進人力資源開發與技術進步,促進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銜接,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以此凸顯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不斷實現創新發展。
3)開展社會培訓能提升學院的社會聲譽。高職院校面向社會開展職業培訓,通過培養技術技能人才,解決就業壓力等,能有效提升在社會上的辦學聲譽。以“學而思”和以開展外語培訓為主的“新東方”為例,其知名程度及對社會的貢獻程度,遠遠高出很多本科院校。積極開展社會培訓服務,提供具有院校特點的高質量、專業化、品牌化服務,形成良好的社會效益,是加強高職院校自身宣傳,提高社會認可度,提升社會影響力的快捷方式和有效途徑。
2 高職院校開展社會培訓主要存在的問題
1)對培訓理解不到位,存在認識誤區?!案叩嚷殬I教育的出路在于生產與教育,校企聯合經營的結合?!边@個觀點已普遍達成共識,但在實際辦學過程中,能真正做到有機結合的卻為數不多。部分辦學較早的高職院校,積累有一定的辦學經驗,實現了優勢專業“產學結合,校企聯合運作”,獲得了較好的社會評價與認同。他們努力經營著高等職業教育的良好狀態,但絕大部分院校卻將經營成果與經營成本掛鉤,過分追逐辦學利益,這顯然違背了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初衷,難以真正實現最初的辦學目標。
2)受制度和管理制約,體制機制不夠靈活。高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因受到國家制度和主管部門的多重約束,其市場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制約。當今社會培訓市場與傳統學歷繼續教育市場有很大區別,社會培訓講求短期性、市場性、時效性和經濟性,高等職業院校在現行的體制機制下很難把握住靈活多變的社會培訓市場,進而準確發力。
3)專職師資較少,師資力量薄弱。高等職業院校相對社會培訓機構,擁有實力雄厚的師資力量,但這些教師平時的主要任務是為全日制學生授課。高職院校為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很難安排專職人員全職負責社會培訓工作,大多為兼任工作,與社會上的專業培訓講師相比,他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全日制課堂教學、科研及其它方面,在培訓時間、培訓精力及培訓效果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勢。因此,薄弱的師資力量制約了社會培訓的市場競爭力。
4)管理水平有限,管理團隊有待加強。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培訓經過長期發展不斷壯大,但是管理團隊的建設與發展程度卻與之不相適應,有限的管理水平制約了高等職業院校的社會培訓向更高水平發展。很多高等職業院校沒有專門的社會培訓主管部門,也沒有專門的管理團隊,在培訓管理、培訓服務、市場拓展等方面存在諸多弊端。
3 高職院校提升社會培訓的重要途徑
1)更新觀念,樹立服務社會的教育理念。高職院校要積極轉變認識,更新觀念,樹立以人為本,將學生的需求作為發展導向。目標定位方面,在明確高職院校的總體目標之外,還要結合自身專業特點,有針對性的制定個性化目標。結合當地社會發展需要和自有教育資源優勢,建立特色專業和優質專業,培養不同特色的人才。質量意識方面,要堅持以質量為核心的內涵發展模式,克服利益導向。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始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實現服務社會的教育理念,增強辦學活力。
2)健全體制機制,深化校企合作。體制機制是制約高等職業教育社會培訓發展的重要因素,主要體現為“管得過死,統得過嚴”,社會培訓要爭得一席之地必須適應市場的靈活性,因此高職教育應該給予社會培訓更多自主權和決定權,比如相對獨立的財務管理權、用人自主權及決策權等。深化校企合作有助于更加準確地掌握社會需求,把握多變的培訓市場。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明確企業和市場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人才培養。高職院校與企業間可構建信息共享平臺,通過平臺能夠及時了解外部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礎上調整培訓方向和培訓內容,更好地推動社會培訓服務工作。
3)建立優質師資庫,強化師資力量。社會培訓競爭的核心歸根結底是師資力量的競爭,要搶占市場必須具備優質師資庫,通過雄厚的師資和優質的培訓效果打造職業教育培訓品牌。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首先,學校應大力支持,出臺利好政策,鼓勵優秀教師積極參與社會培訓,充實師資量。其次,加強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從校外引進優秀師資,多樣化的師資來源有助于豐富培訓師資陣容。最后,結合自身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充分調動師資和管理團隊的積極性。
4)加強管理團隊,提升管理服務。管理團隊是隊伍的領頭羊,打造高效管理團隊是提升管理服務水平,推進社會培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參加培訓的人員來源多樣、千差萬別,但大多都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所以高等職業教育應當高度重視社會培訓的管理服務,成立繼續教育學院或專門的管理服務部門,明確制度和職責,強化管理和服務。此外,還要加強學習和提升,學習保持團隊始終前進不落伍的重要途徑,以此提高等職業教育社會培訓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熊軍.高職院校企業培訓工作現存問題及對策思考[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3(7).
[2]顧健輝,史文濤.高職院校職業培訓行業性特征分析[J].成人教育,2015(7).
[3]侯昌東,趙興璟.高職本科院校社會培訓服務模式探究——云南師范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院校培訓”模式實踐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5).
[4]彭仲文.高等職業教育之社會培訓市場競爭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市場營銷,2017(10).
[5]封軍.職業院校開展社會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中外企業家,2018(12).
作者簡介
叢俊萍(1987-),女,漢,山東威海,研究生,講師,旅游資源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