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蘭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幼兒園教育水平較之以前有了很大進步,而科學教育已經悄然踏入幼兒園,成為當前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且為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所關注。幼兒的科學教育更側重于科學素質的培養,突出幼兒主體性與教育的啟蒙性,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幼兒園? 科學教育?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7-0004-02
幼兒科學教育,指的是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幼兒自身活動,對周圍物質世界進行感知、觀察、操作并發現問題,尋求答案的探索過程。在這過程中,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為幼兒創設條件,來幫助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知識和經驗,培養其對科學的興趣。幼兒園作為幼兒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為幼兒進行科學素質的早期培養提供了必要條件。那么該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對幼兒進行良好的科學啟蒙呢?接下來本文將分為四個方面進行詳細探討。
一、從實際出發,順應幼兒的內心需求和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科學教育也是如此。幼兒科學教育要順應幼兒的需求和興趣,開發幼兒需求和興趣中的教育價值。從本質上來說,幼兒科學教育應該是引導幼兒通過探究、假設,發現獲得知識的過程。而實踐恰恰是其探究的基礎,無論是發現問題還是解決問題,以實踐為前提來實現,都要輕松的多。比如在認識一些動物和植物的特點時,光靠教師講解的話,幼兒的認識顯然不夠深刻,光靠教師口頭傳授“植物的葉子是綠色,在秋天會變黃凋落,冬天會枯萎”,幼兒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死記硬背上。這時候如果能帶幼兒設身處地地觀察幼兒園附近種植的樹木和花草,讓他們實際觀察、觸摸甚至是拾取一片樹葉來做研究,再聯系四季變化,就能得到很好的生態認識,對植物的生活習性和外部特征有一個詳細了解,包括它們什么時候抽出綠葉,什么時候開花,什么樹可以結果實,等等。有了實際感受作為參考,幼兒的科學啟蒙就變得容易得多。
因此在進行科學教育活動時,應該以幼兒的內心需求和興趣為參考點,鼓勵幼兒自主探究,從實際生活中去探索問題,改善傳統教育中的“教師講,幼兒聽”模式,將幼兒的學習渠道從單一的教師拓展到生活、學習的各種方面,幼兒不再只從教師的講解中獲得經驗,而是通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形成自己對科學的獨特看法,從而實現幼兒科學素質的早期培養。
二、敢想敢做,鼓勵幼兒親自探索
幼兒科學教育的中心思想在于實踐,因此必然少不了幼兒親自動手的過程。幼兒像做游戲一樣研究科學,能夠更好地感知到科學的樂趣,保持對科學的強烈好奇心。因此教師在科學活動中要注重利用幼兒園的現有條件,給幼兒提供探究的時間、環境和道具材料,鼓勵他們大膽動手,敢想敢做,親身經歷探索的全過程。比如在研究水的浮力的時候,教師可以多準備幾個淺口容器,若干種材料,如沙子、鵝卵石、塑料紐扣和牙簽等等,讓幼兒試著將不同的物體投入水中,觀察它們的狀況,是沉底還是漂浮在水面上。為了產生對比效果,還可以示意幼兒逐漸增加沙子的投入量,看一開始的一小把沙子浮在水面上,到后面一大捧沙子開始逐漸沉底,以此啟發幼兒對水的浮力的認識,知道落水時質量輕的物體容易漂浮在水面上,質量較重的物體則容易沉底,幼兒從親自實驗、親自觀察中得到了自己的經驗,印象自然深刻,對科學知識的探索欲也會加深。
除了敢于實踐外,教師也要鼓勵孩子勇于提出問題,大膽表達自己的疑問,培養良好的求知欲。在科學教育中,幼兒每多提出一個問題,與科學接觸的機會就更廣闊一些。比如幼兒看到電燈通電會發亮,電視機打開電源后會播放聲音,電水壺通電后可以加熱水,就會發出“電是怎么工作的?”這樣的疑問,通過教師的講解和科普,幼兒明白了電流的基礎知識,對電產生了初步理解,為以后的物理學習打下了認知基礎。試想如果幼兒只是觀察,心中產生疑惑,但羞于提出或不敢提出問題,自然就失去了這樣的學習機會。因此教師平時可以提倡大家多看、多問,對于不懂的及時提問,教師也積極給予回答,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求知機會,探索科學的奧秘。
三、學以致用,培養幼兒實踐能力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主要原則和最終目的。總的來說,科學教育來源于生活,幼兒獲取科學經驗的主要途徑也是生活,其掌握的科學知識,最后也要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教師要號召幼兒將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使他們在生活實踐中健康成長。比如當幼兒學會氣溫與環境的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用溫度計做示范,以當天的氣溫為參考,讓幼兒觀察什么溫度下人比較容易感覺到熱,什么溫度下會感覺到冷,以此為延伸,學會根據氣溫搭配衣服,知道在夏天可以穿薄一些的短袖和T恤,冬天則要穿毛衣和厚衣服御寒。這樣幼兒豐富了自身的生活體驗,在出行前也能養成隨時觀察氣溫的習慣,知道從實際出發去解決問題,從而養成科學的探究態度。
四、給予幼兒出錯權利,建立寬松包容的學習氣氛
事物都有雙面性,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都難免出錯,幼兒也是如此。因此在科學教育中要給予幼兒出錯的權利,從幼兒的錯誤中尋找其實踐的真實意圖,琢磨幼兒的現有認識水平,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彌補他們在學習中的短板。比如幼兒在科學實驗中不小心弄壞了某個道具,或是在觀察花卉時揪下了花骨朵,等等。在這時不要急著譴責幼兒的錯誤,樹立自己的權威,而是先思考一下幼兒的活動意圖,摘下花朵是出于偶然?還是覺得它好看故意為之?或是純粹的無心之失呢?可以先詢問過幼兒的想法,再循循善誘,為幼兒普及愛護花草,保護環境的知識,幼兒有了前車之鑒,下次類似的錯誤就會有效減少了。
對于教師而言,給予幼兒出錯權利不光是意味著保持耐心,對幼兒的錯誤不能動輒呵斥、表示不滿,避免誤解和傷害幼兒的心理,更是尊重和接納每一個幼兒的觀點和興趣的表現,容納出錯可以為幼兒創設安全的心理氛圍,使他們在心態上得以放松,從而有信心進行更深層次的科學探索。
與此對應的,教師也要對自己不熟知的領域敢于說“不知道”,承認自己的認識不足。對于孩子們提出的一時難以回答的問題,或是自己也不太清晰的疑問,教師應該勇敢承認自己的“無知”,本著一起學習探討的態度,引導幼兒去追尋事物答案,保持幼兒提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不是草草敷衍一個答案,維持好自己教師的權威形象就了事。比如有幼兒會提出“月亮是怎么產生的”或是“恐龍是怎么來的”這類難度系數比較大的科普問題,教師憑借一己之力難以做出完整的回答,這時就可以大方承認自己也不太清楚,然后和幼兒一起查詢資料,看科普書籍,共同追尋真正的答案。幼兒在此過程中感受到了師生關系的民主性,其疑問也得到了回應,對于科學的探索自然越來越積極。
從另一個角度理解,能大膽提出質疑,說明幼兒正在發揮其能動性,有了初步的問題意識,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認識結構,只要教師進行良好的引導和耐心培養,假以時日就能幫助幼兒養成科學思考的良好習慣。
綜上所述,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欲望,培養探究能力,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實驗等操作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最后能解決問題,以此來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在幼兒科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幼兒園的現有條件,為幼兒的觀察和探索保駕護航,激發他們對科學的探究欲望,在啟蒙中獲得更好的科學體驗。
參考文獻:
[1]張志環.淺談幼兒園科學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03).
[2]趙璐.淺談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實施策略[J].家庭與家教(現代幼教),2009(1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