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紅寧 易晨
【摘要】高考現代文閱讀是學生一大難題,在教學中教師學生也非常困惑,受答題模式的限制,學生獨特的見解也無法發揮,致使教師和學生要按模式去回答提問,這就要求我們做到既要符合規范也要有獨特的見解,要求教學就要培養學生的個性的發揮是教學的重中之重,作為教師的責任責無旁貸。
【關鍵詞】現代文閱讀?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7-0094-01
對現代文閱讀是高考語文測試研究的一個熱點,也是高中現代文閱讀教學的一個大難題。這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思維過程,它要求學生要有認知的參加,也要有情感的參加,并且還伴隨著緊張的思維活動。所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高考閱讀訓練過程中,就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高考試題在選材上學生受學科本位教育思想的影響,使學生的主體性受到重重壓制而幾盡喪失殆盡。主要表現在:
一、選材要求讀者重視并領會原文主旨,接受原文信息的“接受閱讀”,輕視以尋找和獲得比原文寫作意圖更為深刻、更為豐富的文本意義為主要特點的“發現閱讀”,輕視文本啟發而展開和發揮的“創造閱讀”。高考閱讀它以學生的知能積累為依托,以確認、整合為手段,準確獲取文本中新鮮信息。從而擴展、補充,校對原有的認知積累,并進行合理的推斷、想象、鑒賞的閱讀。這就要求我們確認字、詞、句、段、篇的確切認知——確認;對同級或不同級的語言單位的關系進行準確把握——整合。這就是認知處理也是閱讀能力的基本功。在《考試大綱》中所規定的理解分析、概括、鑒賞評價等內容上都必須建立在確認、整合的基礎上。就要求把“接受閱讀”提高到“創造閱讀”“鑒賞閱讀”的高度,做到有的放矢,收到好的效果。閱讀的主體應是讀者,閱讀主體性的體現在“接受閱讀”、“發現閱讀”和“創造閱讀”中呈漸次突出的特點。以領會原文旨意、接受原文信息為主要特點的接受閱讀,容易測試,也容易設置擁有標準答案的試題,是教學中最受重視的閱讀,是各種水平的命題人和各種水平老師所熟練掌握的閱讀形式,也是學生訓練最多的題型。全國高考標準試題第三大題考查的就是學生的接受閱讀能力。以尋找和獲得比原文寫作意圖更為深刻,更為豐富的文本意義為主要特點的“發現閱讀”,較難設置標準答案進行測試,不能實現教師對課堂的控制,也不能維護教師的權威。既無應試需求,又讓老師難以容忍,因而“發現閱讀”倍受冷落,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探究能力因之大大減弱。而文章啟發而展開聯想和發揮(因閱讀而產生文本以外意義)的創造閱讀,更難用一個標準答案進行測試,更難以實現教師對課堂的控制。在考試閱卷中,將學生從“創造閱讀”中進行發揮視作跑題,對這種“跑題”行為必然要進行懲罰:設置并執行嚴格的標準答案。于是學生的閱讀活動就會全部退縮到“接受閱讀”層面上,整個模擬訓練題也就客觀題化了。
二、重視文本,輕視作者和讀者。文本本位主義控制下的語文教學,不承認作品形成過程的復雜性,不承認交流的復雜性,不承認讀者接受的復雜性。漠視閱讀中因人而異的需求和興趣,因時而異的閱讀心理,千差萬別的個性特點,各不相同的知識結構。強求所有學生讀者對同一問題作同一理解,要么將問題降低到客觀化的簡單提問,以求答案的一致,要么保持問題的難度,用標準答案對大多數人進行懲罰。
04年浙江卷《白鶴翔集的記憶》句子理解題: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樣,看到原來的景色,我也會像普里什文筆下的別連杰耶娃那樣:“就會跪下來……”,第20題是:簡析篇末“就會跪下來……”的含意。理解此句,首先抓住關鍵詞“跪下”,聯系生活經驗判斷,它表明一種虔誠、一種尊重、一種祈盼。那么尊重什么?祈盼什么?這就需要聯系全文探究文本中心,文題是揭示中心的一扇窗口,“白鶴翔集”已成為“記憶”,表明現實令人憂慮。然后研究文本的寫作目的,作者潑墨不惜地描繪四十年前“委羽洞”的野性與神奇、“長林郁郁”、“幽澗泠泠”“白鶴翔集”,如今卻是“沒有了長林,沒有了泠泠之木”,鶴影杳無。這就對比,其目的不外乎是表明現實堪憂,渴望恢復大自然的原貌。再深入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作為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這句作為全文結束語并用省略號,反復用過“原來”、“以前”,它正是含蓄抒情語,暗示作者企盼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這樣立足整體,綜合思辨,我們不難答出其含意:表明對現實的憂慮;渴望恢復大自然的原貌。
三、重大眾傳播性而輕個性化理解。擺在讀者面前的文本,一般的體現為一種思考或情感的結果。在現實交流中我們又自覺不自覺地強調了這種結論性。假如這一結果是一個真理,那么,讀者就只有接受的份,無須驗證,更無權懷疑。假如這一結果是一個重要信息,那么讀者只須做認真的儲存或忠實的傳授。信息時代的信息大多是以結果、結論的形式出現的,信息時代快節奏的生活使人無暇思考信息的過程和緣由。現代化的信息傳遞又使更多的信息標準化。實用化的社會需求使得信息有了廣闊的大眾傳播市場和應用市場。一切閱讀似乎都出于信息功利需求,而不是個性化的情感需求、品位需求和境界需求。讀者個性化的參與、個性化地探究信息緣由就被淹沒在信息的大眾傳播中,自由理解與自由表達全都消失在不斷的各種傳播接軌之中。
對這種實用主義社會潮流反撥最有力的還是高考命題改革。近兩年的高考現代文閱讀已將大眾傳播類文章全控制在第二大題中,第四大題已不在出現大眾傳播式題型。其選文用文學作品代替了議論文和說明文。然而教學往往滯后于考試改革,這種師生共同致力于對標準答案的尋覓和維護,使得語文復習越來越遠離教育改革的方向,越來越遠離個性化的心靈世界,好像人只能在標準化的流程中機械地傳遞信息,題材和主題好像總得有一種約定關系。更值得一提的是作文教學教師應教給學生怎樣塑造健康人格,培植思想生命,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文章的感性,要折射一個健康清純的生命,要折射一個活力張揚的生命,是社會呼喚生命的創新;張揚感性體悟的生命,才能使社會具有活力,富有希望,但我們教學和實踐中學生在寫作文時沒有自己獨特的眼光,沒有自己真切的感受,文章就沒有審美價值,這是寫作浮躁惰性的表現,更是虛偽人格的體現。2007年更是明顯,高考作文命題彰顯明晰的導向:要求考生在應試作文中寫考生自己的生活和感悟,題目中有11個指代考生的“你”字,這就是寫作再現體悟拒絕浮華的引導,是一個端正文風的導向,是一個引領淳樸生命的導向,是寫作本質的沉重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