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其他乒乓球技術相比,接發球具有較大的難度,同時接發球技術對于乒乓球運動的成果來說具有尤為重要的影響。基于此,筆者就怎樣提升乒乓球的接發球技術問題進行分析,以期為廣大的乒乓球運動者提供可靠的研究參考依據。
【關鍵詞】乒乓球;接發球;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7-0225-02
引言
在兵乓球運動當中,接發球是在形勢上處于被動的,主動方主要是發球方,同時在發球時刻的變化也是不容易作出判斷的,所以,在接發球的時候,運動員應該盡可能準確地判斷出出球的落點、旋轉情況以及速度情況,從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回球的質量,以最終獲得較高的發球得分。
一、對于不同旋轉球的接發球技術
(一)關于接急球的技術
急球為一種發出速度較快且角度較大的呈斜線、直線抑或是中路底線的長球。對于接急球,需要保持較遠的站位,并保持較快的動作與正確的判斷,同時應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要求運動員按照來球的旋轉、速度以及落點,應用如推、撥、沖以及拉等技術反復接球。在接側上旋球、正手位的奔球以及側旋球的時候,運動員應該主要應用沖、攻和點技術;在接側旋急長球的時候,運動員應該主要應用拖沖技術;在接側上旋球、反手位的奔球以及側旋球的時候,運動員應該主要應用快撥、快推抑或是側身點和沖等技術。
(二)關于接下旋的技術
運動員在接下旋球的時候應該主要應用沖拉、撰短以及穩搓等技術,同時應該積極主動。倘若對手發球旋轉能力較強,便應該采取劈長以及撰短等技術進行回接,還應該提升落點以及凹接旋轉的難度。在借助反手托球技術進行回接反手位側下旋長球的過程中應該把握好:倘若對手發球的角度較小且速度較慢。這種球是比較容易接住的;倘若對手發球的角度較大且速度較快,運動員在進行沖球抑或是兩面拉球的過程中應該保持良好的手感,接住摩擦旋轉的方式抑制住對方的旋轉發球,同時保持良好的讓位,積極搶沖對手的兩大角。倘若可以準備判斷來球情況,借助搓接技術更為有效。倘若對方運動員的發球為急下旋的方式,借助普通的搓球技術更容易出高球,借助撥以及推的技術間接還極易下網。
(三)關于接下旋球、左側上球以及右側上球的技術
就發球者而言,球拍觸球的一刻是較大的發球旋轉變化時刻,主要是借助觸球用力方向以及拍形改變而出現的。因此,接發球遠動員在正確作出判斷的前提下應該使用穩健的接發球技術,同時對此采取有效的訓練,從而大大提升接發球的命中率。在接出臺球抑或是出臺長球的時候,不管是何種角度的出臺球,均應該主要應用搶點、搶拉抑或是搶沖等技術。而具體的使用條件,應該按照對方運動員的發球落點、旋轉以及速度來決定。另外,在接具有較大旋轉力的半出臺球抑或是側下旋長球的時候,運動員應該主要采取搶拖高吊弧圈的技術。對于側上旋球以及反手位側旋球的回接,采取反手攻以及擠、撥等技術較為適用,主要要提升這些技術的應用質量,在確保不出現錯誤的條件下正確落點、力量充足且速度較快。
;(四)關于接短球的技術
短球按照旋轉角度,包括側下旋短球、側上旋短球、側旋短球、上旋短球以及下旋短球;按照路線,包括正手位短球、中路短球以及反手位短球。在接短球的過程中,應該按照不同的球性,同時相同的發球可以采取各一的回接方式。另外,接發球技術的選擇還應該滿足戰術的應用條件,例如,關鍵的得分手段為對方運動員發球搶攻是特長,特別為對于有效應用中路搶拉弧網球抑或是正手位網球。因此,在進行接發球的時候提升對方運動員反手大角度是重中之重,令其無法實施側身搶位,這樣便只能夠再過渡一板,從而基于綜合的戰術角度出發。便可以避免發球運動員的搶攻。
二、關于應用接發球技術時應該把握的要點
(一)準確判斷來球
對來球的準確判斷絕非易事,但是想要提高球技就必須具備準確判斷來球的能力,其主要包含來球的方向、旋轉以及長短等。準確判斷來球最關鍵的就是要看準對方運動員的球拍進行判斷,按照發球的基本技術對來球的球性予以辨別。
(二)關于快速啟動
通常情況下,我們出現接發球錯誤多數是由于自身的體位不正確,例如,在實施反手短球操作的時候搓球抑或是伸手夠著拉,從而極易導致錯誤的發生抑或是使接發球質量顯著下降。因此,要求運動員應該迅速上部,之后有力的出手擊球,以提升接發球的質量。實施的重點是應該保持適當的重心,就右手球手而言,通常在預備的階段應該將重心保持在左腳,右腳在找球之后再將重心保持在右腳。
(三)選取適當的回球技術
就一些無法作出準確判斷的來球情況,可以按照其弧線的大體走勢應用這種的回球技術,而運動員不能自行猜測。例如,對于較低的來球弧線,然而對于其旋轉情況卻不能進行正確辨別,便要求運動員可以將球拍盡量向后方仰,再發力將乒乓球搓過來,從而對于一些較弱的上旋也不能立刻吃發球。此外,在接發球的過程中也應該避免利用太過極端的技術,以避免失誤情況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唐建軍.乒乓球技術學習:理論解釋與實際運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259-261.
[2]張新.淺析乒乓球新規則對乒乓球技術的影響[J].安徽體育科技,2005(1):29-30.
[3]于慶川.乒乓球規則的演變對乒乓球技術發展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3):425-427.
[4]馮軍.乒乓球技術訓練與意識培養[J].教育革新,2008(8):65.
作者簡介:
姜昂(1988.1-),男,漢族,本科學歷,講師,從事運動訓練乒乓球教學與實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