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 張惠敏 李濤

【摘 要】目的:探究新產程在農村基層醫院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從我院收治的孕產婦中選取1000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是否應用無痛分娩新產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0例。對照組實施傳統分娩,觀察組實施無痛分娩下新產程管理,對兩組孕產婦母嬰結局進行評價,以此評估新產程在農村基層醫院中的應用效果。結果:觀察組第一、第二產程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轉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母嬰結局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無痛分娩下新產程在農村基層醫院應用效果良好,雖然無法有效推進產程進展,但可降低中轉剖宮產率,改善母嬰結局,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效益。
【關鍵詞】新產程;農村基層醫院;母嬰結局;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R47.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4-12-038-02
產程管理是婦產科臨床工作內容之一,產程管理的核心在于對產婦宮縮和宮口擴張情況進行評估,對胎兒娩出實施人工干預來促進分娩的實現。傳統的產程管理中,陰道試產過程中若第一產程活躍期停滯、第二產程持續時間過長時,往往會選擇中轉剖宮產。隨著無痛分娩理念的普及,新產程管理在臨床中逐漸應用和推廣,相較于傳統產程管理,新產程更鼓勵陰道分娩,允許留給產婦更多的產程滯留時間,為探究無痛分娩下新產程在農村基層醫院中的應用效果,展開本組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收治的孕產婦中選取1000例為研究對象,均為單胎足月孕產婦,根據是否采用無痛分娩下新產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0例。對兩組孕產婦妊娠分娩史、家族病史、年齡為篩選條件,確保兩組孕產婦一般資料未見顯著差異(P>0.05)。
1.2 納入標準1)入組孕產婦均為單胎足月孕產婦。2)排除合并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系統性、器質性疾病患者。3)入組孕產婦知曉本組研究內容,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產程管理,觀察組采用無痛分娩下新產程管理,具體如下:
產前護理:產婦入院就診后即展開飲食指導、健康教育、胎心監測及生命體征監護,評估產婦分娩風險,獲取產婦意見,實施陰道試產。監測到規律宮縮后,安排產婦入室,準備分娩。常規產程管理:參考Friedman產程模式,產婦規律宮縮且宮口擴張至3cm為潛伏期,宮口擴張大于3cm為活躍期,活躍期宮口擴張停滯超過4小時為活躍期停滯,第二產程限制時間3小時,活躍期停滯及第二產程過長產婦實施中轉剖宮產。
新產程管理:(1)第一產程: ①潛伏期延長( 初產婦>20h,經產婦>14h) 不作為剖宮產指征,破膜后且至少給予縮宮素靜脈滴注12~18h,方可診斷引產失敗;緩慢而有進展的第一產程不作為剖宮產指征。②活躍期停滯(以宮口擴張4~6cm 為活躍期標志),破膜后宮口擴張°6cm,宮縮良好,但宮口停止擴張°4h,或宮縮乏力,宮口停止擴張°6h,可作為剖宮產指征。(2)第二產程: 初產婦第二產程延長°3 h(硬脊膜外阻滯°4h),產程無進展( 胎頭下降、旋轉); 經產婦°2h(硬脊膜外阻滯°3h),產程無進展(胎頭下降、旋轉)。根據指征予鎮靜劑、人工破膜、縮宮素靜脈滴注等相應人工干預處理,至分娩結束,或有剖宮產指征時,即刻剖宮產。此過程中出現胎兒宮內窘迫,仍計算在內。
1.4 觀察指標1)對兩組孕產婦中轉剖宮產率進行評價和對比。2)對兩組孕產婦陰道試產產程進展進行評價和對比。3)對兩組孕產婦母嬰結局進行評價和對比。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秩和檢驗,檢驗值小于0.05提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中轉剖宮產率對比
對照組500例孕產婦,305例陰道試產成功,195例中轉剖宮產,中轉剖宮產率39.00%,觀察組500例孕產婦,395例陰道試產成功,105例中轉剖宮產,中轉剖宮產率21.00%,觀察組中轉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4.118)。
2.2 產程時間對比
根據表1統計結果,觀察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總產程較對照組長,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孕產婦第三產程對比未見顯著差異(P>0.05)。
2.3 母嬰結局對比
對照組母嬰不良結局發生率16.00%,觀察組母嬰不良結局發生率11.00%,觀察組母嬰不良結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產程管理的核心在于對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的時限管理,主要是對活躍期滯產和第二產程延長的確定標準。一般情況下,滯產或延長意味著引產的失敗,此時為確保產婦生命健康和母嬰安全,通常選擇中轉剖宮產。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剖宮產會對產婦身體機能造成一定損傷,剖宮產后恢復期較長且伴有較高的術后感染風險,此外剖宮產也是瘢痕子宮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在無痛分娩技術逐漸成熟和推廣后,婦產科臨床中推薦產婦通過自己努力實現自然分娩,以進一步改善母嬰結局。
在本組研究中,共選取1000例孕產婦為研究對象,根據是否采用新產程管理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結果顯示采用無痛分娩下新產程的觀察組孕產婦第一產程、第二產程及總產程時間有所延長,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孕產婦母嬰不良結局發生率及中專剖宮產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新產程在農村基層醫院中應用效果確切,雖不能推動產程進展,但可有效降低中轉剖宮產率并改善母嬰結局,具有較高的臨床效益。
參考文獻
[1]劉松凡,王明華,連超玉.無痛分娩下新產程時限管理對初產婦分娩方式及母兒結局的影響[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8,50(12):1487-1488.
[2]田愛仙.采用產程新標準后產鉗助產對母兒結局影響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1):105-106.
[3]陸眸清,馮碧波,翟建軍, 等.新產程實施對助產、中轉剖宮產及母兒結局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8,15(21):90-93.
[4]黃燕,張永紅,張潔容, 等.分析潛伏期行椎管內阻滯麻醉分娩鎮痛對產婦產程進展和母兒結局的影響[J]養生保健指南,2018,(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