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逸


摘要:美麗鄉村多功能建設是新時期農村工作的一項系統性的重大戰略工程。高效推進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四大功能的建設,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與城鎮化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價值工程是對研究對象的功能與成本進行系統分析,以獲取最高綜合收益的管理思想。文章創新性地將價值工程引入美麗鄉村多功能建設領域,通過對鄉村多功能進行系統分析與評價,提高美麗鄉村建設的綜合效益,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與國家社會、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The multifunctional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s a systematic and important strategic project of rural areas in the new era.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roduction, life, ecology, and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progres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well as urbanization reform. Value engineering is a management idea which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function and cost of the research object, in order to obtain the highest comprehensive income. This article innovatively applies the principle of value engineering to the field of multifunctional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Through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multifunctional countryside, this article trie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arry ou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conomy, and ecology.
關鍵詞:美麗鄉村;多功能建設;價值工程
Key words: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multifunctional construction;value engineering
中圖分類號:C912.82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08-0001-05
0 ?引言
美麗鄉村建設是中共第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的戰略布局。在我國快速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大量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向城市轉移,國家正面臨著傳統農業衰弱、農村逐漸邊緣化和空心化等問題[1]。美麗鄉村多功能建設立足于生產、生活與生態關系的角度推動鄉村振興。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需要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體系和加快農業與農村現代化的政策體系。為解決“三農”問題,農村亟需由單一的農業生產模式向工業及服務業等多功能轉變。一方面,多功能農業強調農村經濟多樣化,以減弱鄉村對農業的過度依賴;另一方面是將自然環境保護和人力資源開發相結合,從生產功能、生活功能、生態功能和文化功能出發以推進鄉村多功能演化。就目前來看,現行的建設制度與政策未能有效地實現多功能建設的預期效果,其中主要原因是存在重建設輕規劃的現象和對規劃功能認識的偏差[2],因此有必要對美麗鄉村的多功能建設進行功能分析與優化。
價值工程(VE)由美國工程師邁爾斯提出,是一種將技術與經濟緊密結合的管理思想理論體系。1978年,我國開始引入并發展價值工程相關概念,四十多年來,價值工程在我國的工業制造、交通運輸、國防軍工、金融服務、國防與建筑房地產等眾多行業得到廣泛的引用,價值工程對降低成本、提高功能和促進創新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3]。
綜合分析現有資料得出,美麗鄉村多功能建設的理論研究存在研究深度不足和研究視角不廣的問題。本文創新性地將價值工程引入美麗鄉村多功能建設領域,通過對鄉村多功能進行分析,系統評價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與文化功能,有效解決規劃功能認知偏差,以期實現對美麗鄉村多功能建設的科學化管理,對于推進我國鄉村產業振興戰略的實施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1 ?鄉村多功能與價值工程原理
1.1 鄉村多功能原理
由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的迅速發展,鄉村建設的重心開始由保障生產與社會穩定向重視農業和鄉村的多功能轉變。農業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是指農業具有多種功能,各種功能相互聯系產生的結果和效應[5]。基于農業多功能的概念,并在其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提出了鄉村多功能。鄉村多功能(Multifunctional Rural)是指鄉村通過發揮自身屬性以及與其他系統共同作用所產生的對自然界或人類有利的作用[6]。促成鄉村多功能轉變主要包含三大驅動因素[7]:一是農業產能過剩;二是以市場為主導的多元價值的出現;三是社會對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問題的意識提升。在科技的推動下,農業產能過剩促使農業功能的轉換與轉變,使得鄉村農業逐漸轉向規模化和集約化,從而推動鄉村多功能演化。
馬力等認為鄉村多功能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發展多元化的鄉村經濟;二是在優先領域上將保護自然環境與開發人力資源相結合[8]。房艷剛等認為社會、經濟和環境是構成鄉村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功能包括農業生產功能、就業與社會保障功能和生態保育功能[9]。基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并結合鄉村振興功能的階段性特征,本文提出鄉村生產功能、鄉村生活功能、鄉村生態功能和鄉村文化功能等四大功能。其中,鄉村生產功能作為鄉村最基礎的不可或缺的功能,是通過農業生產空間,創造出具有生產物質財富與創造經濟價值的能力。鄉村生活功能是指鄉村為居民日常生活所提供的一系列促進鄉村社會穩定和保障居民權利的空間載體,通過提供農民生活空間和就業機會來保障農民生活的功能。隨著鄉村產業的發展,鄉村也逐漸成為城市居民休閑、康養的重要空間。鄉村生態功能指由于農業農村的自然屬性,對生態環境起調節作用的功能。在為非自律的城市生態系統提供環境負熵流,容納消解污染物從而供給生態產品以及維護生態系統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鄉村文化功能指保護鄉村文化傳統文化、重塑鄉村文化生態以及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功能。
1.2 價值工程原理
價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是一種技術經濟分析方法和現代化科學管理技術,以提高研究對象的價值為目的[10],深入分析產品的功能,以有效地控制對成本的投入,通過更少的壽命周期成本來更大的實現對象的相關功能,從而獲取最佳的綜合效益。其基本原理公式如下:
V=F/C
其中,V表示價值,F表示功能,C表示成本。
價值工程中的“價值”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指研究對象所具有的功能運用于一定比例進行量化后與取得該功能所需要付出的總成本的比值[10],將此作為評價研究對象有效程度大小的辦法,產品價值的高低,表明產品合理有效利用資源的程度和產品物美價廉的程度[11]。價值工程中的“功能”是指研究對象需要或者必須具有的性能、用途或能量[12]。功能分析的目的是在滿足用戶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礎上,盡可能彌補不足功能,削減過剩功能;盡可能增加產品的必要功能,減少不必要功能。價值工程中的“成本”是指研究對象在全壽命周期內所花費的全部費用總和,包括生產成本和使用成本兩部分,研究對象的壽命周期是以經濟壽命來計算和確定。
價值工程在各個行業中的應用都遵循著基本的工序:選擇價值工程對象、收集整理信息情報、功能分析、提出方案改進設想、分析和評價各項改進提案、實施方案和呈現最終成果。
2 ?價值工程應用于鄉村多功能建設的分析
2.1 美麗鄉村的功能定義與功能整理
作為價值工程的核心步驟,功能分析是第一步,它主要包括了功能定義、功能整理和功能評價三部分內容。本文從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四個主要功能出發,進行功能分析,并通過繪制功能系統圖的形式建立起各功能之間的邏輯關系。
2.1.1 美麗鄉村的功能定義
功能定義是指通過所收集的資料,圍繞目標對象,對其功能進行科學化的表達。本文選取美麗鄉村的生產功能、生活功能、生態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等四大功能。
2.1.1.1 生產功能
美麗鄉村的生產功能是指鄉村具有生產物質財富與創造經濟價值的能力。美麗鄉村生產功能是農村經濟建設的核心,也是生活功能、生態功能與文化功能的基礎,是有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方面和首要目標[13]。本文根據第一、二、三產業的劃分,將生產功能分為農業生產和非農業生產。①農業生產,指漁業、種植業、林業、畜牧業等農業領域的生產活動。農村擁有寶貴的耕地資源和養殖資源,農產品、漁產品的產出滿足了當地人的日常需求,并保障了當地農業的正常發展。不僅如此,農產品市場具有穩定性和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雙重性質。農產品供應平衡且穩定,在極大程度上保障了農民的收入。②非農業生產,指除了農業生產外,其他以工業、服務業為主的生產經營活動,例如產品機械化加工、農家樂服務等。現今,美麗鄉村已經由以農作物生產為主要經濟活動的產業結構向多功能、多行業相結合的多重產業結構發展,主要表現為農村二、三產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增加以及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比重上升。
2.1.1.2 生活功能
生活功能是指鄉村為居民日常生活所提供的一系列促進鄉村社會穩定和保障居民權利的服務。生活功能主要包括提供公共服務、保障基本生活和提供就業機會等功能。①居民的基本生活體現在衣、食、住、行四個方面,一個完善的農村,都應該具備保障居民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功能。這是農村的一個基本屬性。②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社會公共服務。例如醫療、教育、國防、公共設施等等都是在居民基本生活的基礎之上,為了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保障居民的合法權利所產生的社會作物。③隨著生產結構的轉變,農村不單單以農業為經濟發展對象。更多的產業在農村進行發展,結合當地特點,開展特色產業,向每個居民提供就業機會,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比重上升。
2.1.1.3 生態功能
生態功能是指對生態環境起調節作用的功能。良好的生態壞境意味著良好、穩定的生活環境。本文將鄉村生態功能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涵養水源、調節氣候、保護土壤、凈化環境和維護生物多樣性。
2.1.1.4 文化功能
文化功能是指文化對于不同層面的人所起的作用。本文將美麗鄉村的概念、特點與農村文化功能結合,將美麗鄉村文化功能具體分為傳承非物質文化功能和保護、修復物質文化功能。①傳承非物質文化功能,主要表現在精神、技藝、文字等方面,這些傳承的文化是無形的,是由時間積累下來的,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文化。它的意義在于豐富當地的文化內涵,傳承文化知識,宣揚傳統文化。②保護、修復物質文化功能,主要是保護與修復古建筑以及從傳承古建筑中所蘊含的技藝、故事和精神。
2.1.2 功能整理
功能整理是指在進行功能定義之后,運用系統的思想,找出各功能之間的邏輯關系,組成一個體系,并用圖表的方式表示出來。在上述功能定義的基礎上,本文重新就每一個功能進行更加系統化的分析,找出各個功能之間的邏輯關系,并將其以功能系統圖的形式表現出來,具體如圖1。
2.2 美麗鄉村的功能評價
功能評價是指對該工程對象的各功能在該功能系統中的重要程度進行定量估算,是美麗鄉村功能分析中最重要的步驟。通過咨詢專家或對當地居民進行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各種功能進行評價,得到功能評價系數。在功能評價中,邏輯判斷法、對比求和評分法和直接評分法是使用頻率較高的專家評分法。本文采用直接評分法和對比求和評分法。
①對比求和評分法是一種兩兩比較評價對象,以功能實現難度和重要程度等為依據來進行打分,最后得出分析對象的總評分。有“01”評分法和“04”評分法,而“04”評分法是“01”評分法的改進,它更能展現功能之間的差別。所以本文選用“04”評分法。以下是“04”評分法的公式:
②直接評分法是由經驗豐富的評分員以分析目標的實現難度和重要程度作為依據,直接對目標功能進行分析與評分,進而得到分析對象總評分的方法。通過這種方式,研究對象的差異將由分數的高低直接表示,若規定的評分限額高,則功能之間的差別將更加明顯,從而直觀地顯示功能利用資源效率的高低,公式如下:
式中,Fi表示為第i個功能的功能評價系數;i為美麗鄉村的某一功能,j為第幾位評分員,k為共有k個功能,n為有n個評分員。
2.3 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本分析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用地空間布局,形成農地連片與村莊集聚的土地新格局、生態宜居與集約高效的農村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的重要方法[14]。在應用層面,主要是將鄉村進行多功能分區以指導社會經濟的空間布局,優化土地利用格局[15]。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逐漸演變的,根據土地資源的特點,人類自身需要結合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目標對土地資源進行改造并改變其功能[16]。土地利用的多樣化和集約化及技術的改進影響了鄉村的狀態[17],國內學者研究鄉村土地功能也從生產單功能認識向生產功能、生活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等多功能認知邁進[18]。由于功能利用的特殊性,生活功能、生態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價值無法用市場來衡量,這被稱為資源的非市場價值[19]。
我國目前實行的耕地補償政策所采取的主要依據是土地資源的經濟價值。對于經濟價值,其測算的最常用方法是收益還原法,也包括土壤生產潛力法、多因素綜合評價法、條件價值評價法(CVM法)、機會成本法等[20-23]。
任平等認為,耕地資源社會價值主要是應用等效替代法計算,其中采用了養老保險金額代替土地資源的基本生活保障價值,用農民農業生產效益參數代替農民就業工資水平,用區域糧食供需差額參數代替社會穩定價值。農村居民養老保險金額可以由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進行修正得出。此外,用耕地單位面積農作物綜合產值計算得到土地資源就業保障價值,同時考慮農村常住居民對耕地的依賴程度及依賴程度高低與就業社會保障價值的正向相關關系,并進行修正即可得到最終的社會價值[24]。
目前大多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方法都是參考美國生態學家Costanza等的研究成果[25],根據研究區的生態系統特征,選擇了幾個重要的生態功能,如物質生產、大氣調節、水質凈化、生物多樣性維護等,并確定合適的評價方法來計算各生態功能的價值。曹志宏等利用生產價值法、恢復費用法計算生態功能價值,通過我國的造林成本、工業制氧成本、有害氣體治理成本、土地損失的直接生態價值、有機肥料平均價格等參數進行多方面的評估[26]。梁欣等應用Costanza等的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計算方法,分析土地利用變化及土地利用變化引起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27]。
謝高地等用森林文化貨幣的尺度來衡量文化價值。在吸收和借鑒森林文化貨幣研究理論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森林文化貨幣為衡度,構建了基于文化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約束的景區型文化價值評估模型。根據評價地區的實際情況,應用單價指標修正法得到文化價值[28]。
根據現有研究,目前土地利用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比例大約是1:2:3,盡管各地實際情況不同,但比例大致相同[29]。在現有的文獻和統計數據的基礎上,結合研究區的實際情況進行修正和完善,可以得到鄉村多功能建設的成本。根據價值工程原理,成本系數為各功能費用與各功能費用合計之比[30]:
2.4 美麗鄉村建設價值分析
經過功能評價和成本評價的量化過程后,得到了功能系數和成本系數,結合價值工程基本原理,得出美麗鄉村建設價值系數:
如圖2所示,以成本系數為橫坐標,功能系數為縱坐標,斜率為1的理想價值線(V=1),存在有圍繞該線朝向原點有兩條雙曲線包圍的喇叭形區域,為最合適區域。凡落在這個區域的價值系數點,其功能與成本是適應的,可以不作為優化改進對象;V>1的點將落在喇叭形區域的左上方,表示功能過剩或成本偏低;V<1的點將落在喇叭形區域的右下方,表示功能不足或成本過高,均屬于功能優化改善的對象。
3 ?結論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需要規模化和集約化地發展鄉村的生產功能,還必須發展以提供公共服務、保障基本生活和提供就業機會為主的鄉村生活功能、以涵養水源、調節氣候、保護土壤、凈化環境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為主的鄉村生態功能、以非物質文化傳承和物質文化傳承為主的鄉村文化功能。科學規劃鄉村多功能建設,在有效控制資源投入的情況下,使其綜合效益最大化是美麗鄉村多功能建設的實踐中重要的指導思想。本文在闡述價值工程理論與鄉村多功能建設理論的基礎上,對鄉村多功能進行功能定義與整理并提出成本分析和價值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本文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進行理論優化與實證研究,從價值工程的角度推動美麗鄉村多功能的建設。
參考文獻:
[1]陳秋紅,于法穩.美麗鄉村建設研究與實踐進展綜述[J].學習與實踐,2014(06):107-116.
[2]韓喜平,孫賀.美麗鄉村建設的定位、誤區及推進思路[J].經濟縱橫,2016(01):87-90.
[3]劉貴文,沈岐平.價值工程在我國建筑業中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J].價值工程,2001(03):10-12.
[4]Geoff A. Wilson. The spatiality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A human geography perspective[J]. Geoforum,2008,40(2).
[5]H. Renting,W.A.H. Rossing,J.C.J. Groot,J.D. Van der Ploeg,C. Laurent,D. Perraud,D.J. Stobbelaar,M.K. Van Ittersum. Exploring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A review of conceptual approaches and prospects for an integrative transitional framework[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90.
[6]劉玉,劉彥隨.鄉村地域多功能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10):164-169.
[7]John Holmes. Impulses towards a multifunctional transition in rural Australia: Gaps in the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5,22(2).
[8]馬歷,龍花樓,屠爽爽,張英男.基于鄉村多功能理論的貧困村域演變特征與振興路徑探討——以海南省什寒村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9,38(09):1435-1446.
[9]房艷剛,劉繼生.基于多功能理論的中國鄉村發展多元化探討——超越“現代化”發展范式[J].地理學報,2015,70(02):257-270.
[10] 杜宏杰,羅躍東,郭旭東,胡偉艷.價值工程在耕地多功能保護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15,34(18):237-239.
[11]靳媛媛.基于價值工程的建設工程施工項目成本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
[12]李國華.房地產項目設計管理中價值工程的運用研究[D].浙江大學,2015.
[13]祝寶基,侯仁勇,肖家興,嚴慶.基于價值工程理論的鄉村振興工程績效評價研究[J].價值工程,2019,38(19):1-5.
[14]張漫.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研究[D].河南大學,2019.
[15]馬曉冬,李鑫,胡睿,KHUONG Manh Ha.基于鄉村多功能評價的城市邊緣區“三生”空間劃分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19,38(09):1382-1392.
[16]李豐杉.土地資源用途轉換的邊際成本效益分析[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5.
[17]甄霖,魏云潔,謝高地,HELMING Katharina,曹淑艷,楊莉,潘影,KOENIG Hannes.中國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動態的區域分析[J].生態學報,2010,30(24):6749-6761.
[18]趙麗,張蓬濤,許皞,張貴軍,周亞鵬.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耕地多功能價值測算及動態變化研究——以河北省定州市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18,57(05):35-40,63.
[19]劉利花,李全新.基于耕地非市場價值和機會成本的耕地保護補償標準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當代經濟管理,2018,40(06):37-40.
[20]周立軍.城市化進程中耕地多功能保護的價值研究[D].浙江大學,2010.
[21]王璦玲,胡繼連,劉文鵬,李英,紀廣韋.基于土地整理的耕地經濟價值評定及其變化[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09):296-300.
[22]唐建,沈田華,彭玨.基于雙邊界二分式CVM法的耕地生態價值評價——以重慶市為例[J].資源科學,2013,35(01):207-215.
[23]袁偉偉.機會成本法理論初探——公共建筑用地評估方法的創新[A].中國房地產估價與經紀2008年第1期(總第68期)[C].中國房地產估價師與房地產經紀人學會,2008:4.
[24]任平,吳濤,周介銘.耕地資源非農化價值損失評價模型與補償機制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14,47(04):786-795.
[25]Costnaza R.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15):253-260.
[26]曹志宏,郝晉珉,梁流濤.黃淮海地區耕地資源價值核算[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23(09):5-10.
[27]梁欣,臧淑英,張思沖.基于土地利用變化的生態服務價值損益估算——以大慶市為例[J].自然災害學報,2006(02):68-72.
[28]謝高地,張釔鋰,魯春霞,鄭度,成升魁.中國自然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J].自然資源學報,2001(01):47-53.
[29]常玉紅.基于價值工程原理的工程設計方案比選研究[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17,53(03):43-45,58.
[30]王舒曼,譚榮,吳麗梅.農地資源舒適性價值評估——以江蘇省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5(06):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