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生儉
【摘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各界加大了對教育的力度,其中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備受關注。本文從農村留守兒童為例,探究對農村留守兒童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 人格發展? 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022-02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為了提升生活質量,紛紛選擇外出打工,造成了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的產生。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相對于正常家庭的學生而言,心理和行為上容易出現偏差,如果不加以關注,可能會出現不堪設想的后果。基于此,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對留守兒童開展有效的教育工作。
一、創設符合留守兒童發展的環境
留守兒童因為父母外出打工的緣故,需要幫助家庭分擔家務事。繁重瑣碎的家務事會占用學生一定的學習時間,導致他們學習成績差;有些學生因為經濟原因甚至會休學或者輟學,斷斷續續地學習導致學習基礎薄弱,無法順利完成學業;還有些學生因為家庭困難和父母常年外出,缺少關愛,變得自卑膽怯;甚至有些學生因為缺乏父母的管教,成為了“問題生”,沾染上了社會不良風氣,給班上其他學生造成嚴重影響。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學校教育工作中的難題,也是學校教育工作中必須正視面對、妥善解決的問題。學校教育應該面向全社會,面向大眾,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但是這些對留守兒童的學生來說遠遠不夠,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應該特殊對待這些“特殊”學生,使他們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重新獲得安全感、愉快感,學校應該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建立一個友愛、和諧、溫馨的學校環境,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二、提供全面而個性的健康人格教育
提供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目的是為了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環境不同,面對的問題各異,因此,學校還需要針對這些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心理教育,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恢復心理健康,身心獲得健康成長。
班上學生劉某,日常表現為愛偷懶、責任心差,與班級中的學生經常發生沖突。有一次,有學生反映劉某因為不愿意值日和班長發生了爭吵,最終演變為了暴力沖突。筆者批評了兩位學生的過激行為,并又一次找劉某談話,還是和平常一樣,劉某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后來去劉某家中做家訪時得知,劉某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劉某跟隨自己的祖父母一起生活,老人對劉某非常溺愛,這使他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在家中都是他說了算,從不幫助家里做家務活,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也是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處理能力較差。這類的問題,在一部分留守兒童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體現,但在劉某這里這些問題就比較突出了。針對這樣的情況,筆者在班上開展了“如何培養責任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學生培養責任意識。另外,筆者還與劉某及其家人進行家庭會議,針對劉某當前的心理問題與其家人進行了說明,以及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最終,在家長和筆者的共同努力下,劉某的行為有所改善,有了責任意識,和同學們的關系有所改善。
在這個案例中,學校面向全體學生召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有必要的,但也有必要針對留守兒童開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解決個別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三、多方力量共同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
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如果單靠學校力量,效果甚微,因此,學校要聯合家庭、學生等多方力量,共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首先是家庭教育方面。要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途徑。學生應當經常聯合家長,開展如親子課堂、情緒管理、青春期講座、認識孩子、健康家庭等方面的活動,促進親子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好的發現問題產生的根本所在,積極幫助孩子去解決問題;對比較特殊的極個別學生,教師可以采取一對一家訪的形式,在保護學生和家長尊嚴的前提下,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有的問題可能不適合當面交流,家長可以采取給孩子寫信或者是網上聊天等方式進行溝通,減少與孩子之間的隔閡;家長要心平氣和的與孩子交流,共同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次,學生自身也要參與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針對自身出現的問題找出最有效的解決策略,培養健康人格;其次,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也很重要,面對留守問題,養成堅強樂觀的心態;最后,留守兒童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問題,并及時改正錯誤,還要幫助其他學生解決問題。
學校要堅持以“學生為本”解決留守兒童的實際問題,注重學生人格和良好品格的教育。同時要明確對留守兒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這是一個長期而且艱巨的重任,另外,學校要與家庭、學生密切配合,形成一體化的教育網絡,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駱吉鍇.讓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淺析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問題[J].課程教育研究,2016(13).
[2]劉娟;劉曉林;林杜娟.發展主義邏輯下的農村教育:述評與反思[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