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霞
【內容摘要】閱讀教學對于語文整體教學效果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師需要從根本上找原因,掌握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只有從源頭找到了本質問題,才能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
【關鍵詞】閱讀教學;課堂教學效率;看法以及策略
對于語文課程來說,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基礎學科,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通過閱讀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得學生自由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可以自己收集處理信息,并且通過這些信息認知世界,同時發散自己獨特的思維,再形成自己的審美觀,世界觀,價值觀。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部分,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閱讀教學對于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文通過個人在語文教學方面的經歷,對如何提高閱讀教學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策略,希望可以和廣大教師進行探討。
一、深刻認識閱讀教學的本質,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新課程改革要求語文教師要加深對閱讀教學本質的認識,重視在閱讀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具有實質意義的合作交流,合理的安排教材、學生、教學條件等各種因素,培養學生的聽、讀、說、寫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此,我們就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1.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老師在課前必須向學生提出具體而明確的預習任務;上課時鼓勵學生主動發言,大膽交流,專心聽取其他同學的分析、感悟,之后如仍有不懂的地方,老師就要趁熱打鐵,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適時精當的進行點撥和引導。
2.指導學生讀順、讀懂、讀透材料,提高閱讀效率
應試教育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早已失去朗朗書聲與豐富多彩的活動,代之以無休止的對字、句、篇的死板的分析和訓練,這嚴重違反了語言學科的自身規律。新課改要求我們要擯棄上述作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帶領學生多讀、熟讀和領悟語言材料上。而且這種領悟應該是綜合的,既包括對字、詞、句含義的領會,又包括對作者思想感情、語言韻味的感悟。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在讀書中自感自悟,從而真正達到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采用多種新穎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是整個語文學習過程的關鍵。因為書讀得多了,感受就豐富了,積累就厚重了,在此基礎上運用平時的語言積累和語言經驗,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感。俗話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正是這個道理。而抓好課外閱讀的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做好了這一步,學生就會主動去看書、思考、分析。而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則離不開以下幾點:
1.樹立榜樣、開展活動激發學生對于讀書的興趣
教師要有意地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熱愛讀書的一些名人名家,在班里設置班級書櫥;更應該在班級中樹立典型,讓學生互相激勵,使學生對書籍產生熱愛之情。還可以定期舉辦各類主題競賽,如故事大王賽、詩王競賽、手抄報賽等,以此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和興趣。
2.課內課外閱讀相結合,讓學生的閱讀興趣向外延伸
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推薦相關的書籍,使課外閱讀成為語文閱讀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如上完了《蟬》,就可以讓學生讀法布爾的《昆蟲記》;學習了《草船借箭》,就可以向學生推薦《三國演義》,學習了唐詩以后可以推薦學生讀《唐詩三百首》。還可以結合學生年齡特點推薦適宜的書籍,但書籍的推薦切忌盲目,語文教材和閱讀教材是基礎,課外書籍只是一種補充和延伸。
3.展示學生閱讀的成果,激勵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在閱讀時,既渴望有所得,更期望所得外顯,得到老師、家長、同學的認可。所以老師應該定期在班級內部或全校展示學生的課外閱讀成果,如優秀讀書筆記展覽等,使每位學生在心理上產生極大的滿足感,以此激勵學生的閱讀興趣。
4.閱讀與寫作結合,開展新途徑
閱讀與寫作相互依存,不容割裂,也不容有輕重之別,需要我們統籌安排。讀是寫的基礎,沒有大量的閱讀,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就無法下筆。我們須加強閱讀,培養學生語感,豐富作文課堂內容,提高作文指導的實效。教師大可根據文體內容設計多種形式的課型,優美語段賞析課、片斷練習課、材料評議課、看圖說話課、讀書活動課、作文討論課等,教師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從不同的角度確定作文學習的重點和要求,豐富作文課堂教學內容。
三、重視個性化閱讀,發展閱讀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閱讀教學既然要以個體活動為基礎,我們就不可忽視默讀的作用,默讀要做到“邊默讀,邊思考”。學生學習一篇課文,讀得進——記得住——用得上,將范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不斷的吸納,不斷傾吐,日積月累,日子久了,語言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把握閱讀教學本質,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強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以讀為本,引導聽、說、寫同步發展,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而閱讀能力的培養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參考文獻】
[1]于國剛.閱讀寫作巧結合教學效率大提高[J].甘肅教育,2012(15):33.
[2]劉宏武.新課程的教學方法選擇[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甘肅積石山縣田家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