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星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師為我國小學教育培養了大批優秀教師,積累了小學教師培養的豐富經驗。當下隨著中師退出教師教育的舞臺及教師教育存在的問題,社會上形成了深厚的中師情結,其中蘊含著擇優錄取形成了小學教師的專業自豪感、提前錄取促成了小學教師的職業動機、就業待遇提供了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動力、綜合化課程培育了小學教師的專業素養等小學教師培育的中國經驗。
關鍵詞 中師情結 小學教師 教師教育 中國經驗
中圖分類號:G451?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1.025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normal schools have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teachers for primar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the training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Nowadays, with the withdrawal of normal schools from the stage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er education, a profound complex of normal schools has been formed in society, which contains some Chinese experience of teacher educ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uch as the sense of professional pride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promotion of early admission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motivation, employment treatmen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tivation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has fostered the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etc.
Keywords Normal School Complex; primary teacher; teacher education; Chinese experience
當下我國小學教師在性別、學科、地域等方面的結構性失調,許多小學教師素養低下等問題,與中師的斷崖式取消,及多年來中師教育經驗、資源與優勢等的流失與斷裂有直接關系。因此顧明遠、郝文武、胡金木等專家學者指出要重建師范教育體系。[1]雖然當下我國的中小學教師教育采取了系列措施與改革,如教師教育體系由封閉走向開放,實施從免費到公費的師范生教育、卓越教師計劃、“U-G-S”教師教育模式、農村中小學教師定向培養等措施,但上述問題也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因此挖掘與繼承我國小學教師教育成功經驗,提取中師所特有的辦學經驗與特色,能為我國小學教師的培養提供本土理路,對當下小學教師教育具有重要的鏡鑒價值。
1 中師情結的內涵
《現代漢語詞典》把情結解釋為“心中的感情糾葛”或“深藏心底的感情”。[2]一般來說,情結有兩大含義,一是“情結”作為一個心理學術語,直接譯自英語complex,意為“心的綜合體”,1898年由德國精神病學家西爾多 齊亨(Theodor Ziehen, 1898)所提出。瑞士心理學家卡爾 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等曾對情結進行過深入的研究,雖然對于什么情結他們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心理學史來說,情結主要指一組一組被壓抑的心理內容聚集在一起的情緒性觀念群,亦即具有相對自主性的一簇簇潛意識的心理叢。如戀父情結、性愛情結、權力情結、批評情結等。”[3]二是現實生活中泛化的情結概念,主要指人們把許多有著相似心理機制的現象稱之為“某某情結”。如英雄情結、知青情結等,[4]人們常用“情結”表示對某種人或物的眷戀和敬仰,其實質是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的泛化,是對心理學情結概念涵義的擴展。
綜上,從情結泛化意義的角度,把中師情結定義為經歷中師教育的師生對中師的眷戀和敬仰。通常表現為中師畢業生、中師教師的言談、行為中對中師的關注、贊揚、紀念及評說等,這些言談與行為主要基于他們中師所經歷的典型的、印象深刻的制度、規范及事件等,表征著中師代表性、典型性的小學教師教育行為,蘊含著他們所認同的先前中師小學教師教育的經驗,體現了人們對中師深藏心底的情感與懷念,蘊含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小學教師教育的成功經驗與中國方案。
2 基于中師情結的小學教師教育的中國經驗分析
2.1 擇優錄取形成了小學教師的專業自豪感
特別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師招生主要是直接從初中選拔優秀的畢業生,中師招生錄取結束后,接著是重點高中、普通中學及職業學校的招生,中師的錄取分數線比市、縣的重點中學均高。也就是說,當時被中師錄取的學生是初中階段的優秀學生,是當時各個學校、班級的“尖子生”。有的還需要參加面試,考察音樂、舞蹈或美術等某方面的特長。如此多年的招生錄取,學生自身、學校及社會形成了一個普遍的共識,以后成為小學教師的中師生都是成績高、學習好、素質棒的優秀學生,只有優秀的學生才能考上中師,成為未來的小學教師。并且有些市、縣的中師學校也是當地的“最高等的學府”,是優秀學生的學習之所。因此,在中師學習的學生內心充滿了專業自豪感,喜歡自己的專業,帶有“靈魂工程師”的“靈魂”之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