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凌
【摘要】作文水平的高低與學生綜合表達能力的好壞密不可分,作文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有敏銳的心理感受和創新的思想,因此作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從“積累寫作素材”“強化作文訓練”“開展作文評價”三個方面展開分析,目的在于探究作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 作文教學? 寫作素材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1-0090-02
高考作文總分在語文成績中占了五分之一的巨大比重,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語文總成績的高低,并且也能從側面反映出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的高低。因此,高中作文教學一直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許多學生在寫作時還是會出現因審題不準而導致寫作偏題、文字表達不明確、材料運用不恰當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語文教師應該從系統性和針對性的寫作訓練中,不斷地反思總結,找到有效的作文教學方式,讓學生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能夠開拓自己的思維,形成獨立的思考,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一、廣泛積累寫作素材
隨著教育理念的轉變,作文教學更多的是要求學生能對生活以及社會各種現象進行合理地關注和探討,作文命題的思想也越來越多元和開放,學生若是只掌握一些老舊的寫作素材,就難以寫出“立意新”的好文章。教學素材上強調創新,就要鼓勵學生深入實際生活,廣泛觀察和感悟生活,關注社會的發展,從生活實踐和時代當中廣泛汲取素材、獲取靈感。
例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時常要求學生用心靈去閱讀、體會、感悟生活,擁有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就會從自己身邊點點滴滴的小事中發現美:從一次同學之間幫忙打水體會到友情的珍貴;從一聲問候體察到交際的重要;從別人的不拘小節里體會寬容的魅力。學生將這些實際生活體驗化為切實的感受,往往能更好地表達自己,內容不再空洞,反而能寫出許多精彩的美句。教師還應要求學生關心當代時事、新聞,在空閑時間為學生播放一些社會中廣泛關注的事情的視頻,這些素材準確又有價值,學生在日積月累中,自然就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寫作時有話可說。
二、有針對性地強化作文訓練
積累再多的素材,不去應用練習,也只是紙上談兵。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效的作文教學不能忽視學生自己的“寫練”,教師要加強學生的寫作訓練。當然,高中生學業任務十分繁重,寫作訓練不能僅僅是簡單的重復和大量的練習,而應該是有目的性的系統訓練,增加對完整篇幅作文的整體性訓練,或是將作文的不同部分進行分解,有目的地進行專項練習。前者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完整地理解作文的結構等,后者可以促使學生有針對性地提高某一方面的寫作能力。
例如,針對學生審題不準的問題,教師可設置審題專項訓練。在高考作文“通過對《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的閱讀理解,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為題,寫一篇議論文”的解讀中,教師可要求學生先對題材內容進行準確梗概,結合引導語的提示,鎖定標題,找準關鍵“令人震撼”,不要局限于字數有限的散文本身,要發散思維,大膽從“老腔的魅力”方面展開相關聯想,拓展論述的空間??梢韵胂?,“老腔”或是因其濃厚的文化底蘊與內涵,或是因其濃烈的民間藝術文化氣息而令人震撼,令人感到強烈的魅力,從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深入展開論述。以此有目的性地高效幫助學生詳細審題、細致理解。
三、及時開展有效的作文評價
對于學生花費很大心血寫成的作文,教師要及時進行科學有效評價和反饋,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改善。評價作文的方式可不必拘泥于傳統的方式,可以讓同學之間進行互相閱讀并給出評價,對于好的文章在班級內推薦,然后全班共同賞析,集思廣益,找出文章的不足,借鑒文章的精華;教師如果自己評價,要有所側重,并用書面、口頭、圖表等多種形式進行反饋。
例如,教師在命題作文“生命的價值源于你自己”中,針對每個學生的作文,教師可以從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是否明確、開頭的鋪墊是否有效引出中心論點、所選用的論證素材是否契合論點、文章的過渡銜接是否自然密切等方面進行評價,針對作文的問題,教師要明確指出,比如刪掉某一句話,或是某段話邏輯不夠明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迅速找出自己在寫作過程中的不足,從而進行改善。此外,教師還要適當對學生進行言語鼓勵,一方面幫助學生增強寫作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讓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在寫作中可以揚長避短。
總而言之,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重點關注。語文教師自身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在教學中將加強命題的多元化、提升文章的思辨性、強調立意的創新性,鼓勵學生在廣闊的思維空間中揮灑筆墨,在平時的訓練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提高作文的水平。
參考文獻:
[1]高虹娣.關于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14):87.
[2]舒芳.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漫談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策略[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S1):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