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在2020年農歷新年來臨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整個中國幾乎陷入冰凍。
2020年1月20日,國務院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此時該病毒才剛剛開始在大眾媒體上被廣泛報道,并為人們所“熟知”。然而僅僅三天之后,1月23日凌晨,也就是農歷除夕的前一天,此次疫情的爆發地,湖北省武漢市宣布“封城”。這一舉措震驚全國,忙著準備年夜飯的人們開始感覺到了一絲不安。

在武漢市宣布“封城”的同一天,廣東省、浙江省、湖南省相繼宣布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隨后幾天,全國各省市紛紛跟進。至1月25日,農歷新年初一,全國除西藏外的30個省市區都已經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一時間舉國上下都進入了一種緊張的應戰狀態,使得原本歡樂喜慶的節日氛圍平添了許多嚴肅的氣氛。
在全國都進入戒備狀態的同時,湖北省的地級市也在接連“淪陷”,“封城”的縣市越來越多。這種“極端”的防控措施就像湖面上的漣漪一樣,層層向外傳遞。一些疫情較輕的地區,盲目照搬疫情嚴重地區的措施,采取各種過度限制措施,甚至將疫情防控措施無限擴大化。一時間全國多地陷入交通阻斷、企業停工、人員流動凍結的被動局面。
在嚴峻的疫情面前,人民的生命安全無疑最為重要。因此,在發現疫情的“人傳人”特性之后,果斷采取阻斷措施,減少疫區人員聚集和人員流動,對于防控疫情十分必要。全國進入一級響應狀態,積極避免疫情在更大范圍內傳播,同樣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然而,不少地方在執行防控政策的過程中出現了層層加碼的現象,最終傳導到個人、企業身上就變成了不必要的負擔。
以記者所在的小區為例。從正月初三開始,記者所在的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明確非本小區居住人員一律不得入內。這就意味著快遞、外賣等只能送至小區門口,鐘點工等其他服務性行業的相關人員則無法正常開展工作。
春節還沒過,小區封閉管理升級,本小區人員需憑在物業處開具的臨時通行證出入小區。從外地返回小區的人員需要進行14天的居家觀察,其間只能進出小區4次。
春節過后,管控再度升級,根據市級防控指揮部的要求,小區住戶需憑身份證和房產證或租房合同,至片警處辦理居住證,然后至居委會辦理通行證。這一升級,使得公安派出所和居委會門口一連多日都排起了長龍。如果未到居委會辦理通行證,住戶要想外出,只能辦理居家觀察14天可外出4次的“居家健康觀察套餐”。而在這期間,個人的身份證也要被暫扣14天。這種“套餐”以家庭為單位辦理,也就意味著全家人的身份證都要被扣。
如果住戶沒有及時辦理通行證,又不愿辦理“居家健康觀察套餐”,那么一旦外出則不能再返回小區。
然而記者發現,辦理居住證和通行證的派出所和居委會,實際上并無有效識別感染者的手段,僅僅以量體溫和查看手機漫游記錄為依據。這一舉措卻使得片區內每一個想要正常外出的人都必須到這兩個地方排上幾個小時的隊。這種舉措不僅給居民添了麻煩,而且還增加了因為人員聚集而帶來的感染風險。
這種出入小區需要通行證的做法并不是個例,而是很多地方的普遍做法,只不過不同地區在執行的細節上有所差異。這種做法層層加碼之后的結果是:阻斷了正常的人員流動,導致返鄉人員無法進入住所、異地人員不能順利返程。不少地方甚至因此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
不僅區域內人員流動受到嚴格管理,區域間的人員流動更是被嚴格控制。例如,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等地曾對來自湖北、浙江、廣東、河南、湖南、安徽、江西7個省份的人員,一律勸返。其他許多省市對于來自部分疫情較嚴重地區的人員、車輛也實行嚴格管控,對于不能證明有固定住所、固定工作的人員及其車輛也多以“勸返”處理。這些“一刀切”的舉措不僅阻斷了人員的流動,也阻斷了物資的正常流動,致使一些行業的正常生產、銷售活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同時,一些地區對疫情較重區域采取極端做法和歧視態度。部分地區歧視外來人員、車輛,公共交通需查驗身份證,限制來自疫情較重區域的車輛進入。例如陜西某市嚴查車牌,鄂、豫R、浙C牌照車輛一經發現,立即扣留,人員移交疾控部門。此外,“不歡迎武漢返鄉人員”“拒絕鄂A牌照私家車路過”“拒絕湖北人入住”“途經本市必須隔離14天”等標語層出不窮,更有甚者直接封住重點防控對象的家門。這些做法致使疫情較重區域人員遭受不公正待遇、車輛滯留路途無法回城,擾亂社會秩序,或誘發區域矛盾。
不僅人員防控采取“一刀切”的措施,部分地區對物資管理也采取“一刀切”的手段。例如,部分地區仿照湖北、浙江等疫情嚴重地區,直接限售咳嗽、發燒藥品,以引導部分發燒群眾入院診療。這既加大了醫療壓力,又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此外,部分地區政府對口罩等防疫緊缺物資也采取嚴格管控措施,限制銷售,甚至有些地方還截留其他省市的口罩等物資。
在企業復工方面,許多地方設置高門檻,拖延企業復工。以杭州市為例,根據杭州市企業嚴格防控有序復工專班發布的《全市企業嚴格防控有序復工進展情況通報》,截至2月8日24時,杭州全市(含縣市)企業復工申請數29814,核準數162,核準比例0.54%。對于企業而言,無法復工顯然將影響正常經營,甚至對于少數企業來說是滅頂之災。
在嚴密的防控之下,對人員密集接觸、難以向線上轉移的行業而言,此次疫情的沖擊頗大。
疫情期間各類聚餐和婚宴等幾乎全部取消,大量餐廳飯館停止營業,備菜存貨只能低價甩賣或無償贈送。據商務部監測,2019年春節七天時間內,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0050億元,然而2020年春節期間銷售額腰斬,損失5000億元。
不僅餐飲行業損失慘重,疫情還導致人們的出行計劃取消,各地的主要景點紛紛關閉,各類大型文娛活動紛紛取消。以明星演唱會為例,著名歌星劉德華自1月26日開始陸續取消了原計劃于2月至5月在內地舉辦的24場演唱會。業內人士估計,僅門票一項損失就有上億元。
交通運輸方面,春運通常是一年之中交通運輸量最大的旺季,2020年春運期間,全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共累計發送旅客14.76億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50.3%。其中鐵路發送旅客下降47.3%;公路發送旅客下降50.8%;水路發送旅客下降58.6%;民航發送旅客下降47.5%。交通運輸業今年春運期間的損失可見一斑。
房地產及建筑業方面,根據克爾瑞數據,春節假期及隨后一周全國88個重點城市銷售暴跌95%,接近于零。面對沖擊,不少房企開始嘗試線上購房,拓寬銷售渠道,積極自救,回籠現金。例如,2月10日,恒大首先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全面的網上購房嘗試,提供網上看房、網上選房、網上購房等一站式服務,并對購房者推出5月10日前享受最低價購房、無理由退房兩大兜底政策。
在疫情的影響下,一些人員密集性行業,或因為達不到復工的安全防控要求,或因為人員無法返回工作崗位而遲遲不能復工。這使得相關企業也在持續“流血”,一些現金流儲備較少的企業可能熬不到疫情結束。企業受傷背后可能就是居民收入下降,甚至失業。2月6日,IT培訓機構兄弟連教育北京校區全面停止招生,遣散全部員工,正式宣告破產;2月9日北京K歌之王宣布與全體200多名員工解除勞動合同;2月10日新潮傳媒宣布裁去500名員工,高管集體降薪20%。另外,像農民工、個體工商戶、外賣、快遞、滴滴等從業人員,基礎保障低,收入波動大,在此次疫情中也將受到較大影響。
企業和居民對于緊急情況缺乏準備,所帶來的問題也顯現出來。這場疫情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是一個教訓,同時也應該成為一個跳板,一個查缺補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