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馬文
【摘要】整本書閱讀主要是在通過“讀”這個實踐活動,來提升學生認知視野的廣度、寬度,通過自己“讀”來積累讀的經驗,探索讀的方法,提升讀的能力,養成閱讀的習慣。
【關鍵詞】讀? 解讀? 典型任務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5-0082-01
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的18個學習任務群中,“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是第一任務群,貫穿于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個階段。確定了學習目標和內容,并做出了較為詳細的教學提示。這意味著整本書將成為教材,進入課堂,意味著教師要擔起整本書閱讀的教學規劃、設計,落實核心素養的主體責任。這意味著學生的課程閱讀將改變過去單篇認知的窄狹,走向整本書的宏大,學生將在大規模的文字中體驗閱讀的山重水復、柳暗花明。這意味著教學活動將發展較為深刻的轉變,將學生的閱讀行為置于水草豐美的草原牧養,而不僅僅是囿于圈里的調教。
整本書閱讀主要是在通過“讀”這個實踐活動,讓學生來親近文字,走進文字,擁抱書籍,通過書籍走向比現實更廣闊的世界,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心靈抵達經驗無法觸及的遠方;通過文字,感受人間百態,護養一顆感受塵世的敏感內心;通過文本這個載體呈現的紛繁復雜的表象,進入事物的內核,提升認知的高度和深度;通過在海量文字中的呼吸、掙扎來養護學生的語感,培養閱讀的速度和質量。
讀,最為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讀”的習慣,讓學生站在文字的溪邊,聽潺潺流水,游在文字的海洋,感受別樣的洶涌澎湃。只有以書為友,才能真正理解與古往今來圣哲對話的美好境界,才能感受到別樣風景,熏陶心靈。在讀的最初階段,毋庸為讀設置條條框框,所謂的方法、要求等功利性的附加統統置于一邊,將讀當作一種旅游,趁興而去,興盡而歸,一切全憑興趣、發現的樂趣。這一階段,教師的職責在于為學生識別好書,盡最大可能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推薦好書,把學生領到書籍面前,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文字跳進去,在一個新奇的世界里流連忘返。這個時候,教師要秉持一種理念,只要讀就是學, 讀就是進步。教師要做的并不是指導,而是盡可能少干擾。
讀的方式首先應該以學生的自讀為主,營造一種較為寬松的環境,讓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和體驗的基礎上,通過文字這條路徑,慢慢攀爬,逐漸與作品、作家展開一次次對話,讓感性或理性的睿智的思考逐步浸潤心靈,慢慢走上一條發現的奇幻之旅。在學生已有一定的閱讀興趣和意愿之后,可以考慮一種強調師生的共讀模式,換一種話說就是“陪讀”,學生讀什么,教師也讀什么,師生攜手,欣賞、討論、辯駁,觀點交匯,思想的火花閃耀,在文字里相遇、相知。這一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將會真正凸顯,教師是“讀”這個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師以自己的讀書的經驗和體悟,與學生的閱讀的想法和心得展開平等交流,閱讀的動力將會加大,閱讀的成效將會突顯。
學生有“讀”的意識,讀的經驗之后,就可以考慮介紹一些,讀或者說解讀籍的方法了。實際上這一方面古人早已作了總結,在借鑒的基礎上,可以逐漸形成和積累自己閱讀整本書的經驗。李安全先生通過研究發現,文本解讀的基本視角有三:即文本視角,就是對文本的本身,即文本中呈現的重要詞匯,句子、觀點的理解,這種理解是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基礎之上,參透字面意思,聽到弦外之音。例如對《論語》的閱讀對高頻詞語:“君子、小人”的理解,可以把出處找出來,加以細致地比對和分析。作者視角,就是從作者寫作背景、寫作心理出發,對文本的意蘊、內涵進行挖掘。所謂:“知人論世、以意逆志”,這個觀點最早來源于孟子,了解一個人的作品首先要了解這個人,用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經驗來推測作者的情感心志,作家路遙為什么會寫出《平凡的世界》,為什么在《平凡的世界》里作者會對主人公孫少平賦予那樣旺盛的生命力,這或許能從《路遙傳》或者同時代回憶路遙的文章中找到答案。讀者視角,側重于閱讀者的主觀能動性,“作者之心未必然,讀者之心未必不然”(譚獻)、提倡多元解讀,甚至誤讀。《紅樓夢》之所以有那樣大的魅力,一部分原因是各種紛繁精彩的誤讀。“讀詩就是再做詩”(朱光潛)。[1]作家冰心閱讀泰戈爾的《飛鳥集》之后,創作了《繁星春水》。在讀整本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其中一個視角或者綜合運用,對文本圈點勾畫,批注、評點、解讀,將作者的書最終讀成自己的書。
讀,要有節奏。善于快慢組合、粗細搭配。快時,大步流星,一目十行;慢時,“旋轉徘徊,沉浸深入”;快慢的關鍵是要有度,快不能快到食而不化,不可理解,慢不能慢到不值得。法國學者帕斯卡爾說:“讀得太快和太慢,都一無所獲。”粗處,如滄海橫流,見其氣勢;細處,如匠人煉玉,細雕慢琢,見其功夫!善于抓住和放過,抓住讓自己感動的故事、人物、場景、語言,全力以赴做各種解讀,放過艱澀、詰屈、生硬之處,讀整本書,還要著眼于一個“通”。
作為提上日程的教學活動,讀,要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通過典型的任務的引領,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升思維品質,豐厚文化底蘊。在熟悉作品的基礎上,多樣化的任務,讓作品的閱讀經由這些任務達到認知的由淺入深,實現整本書閱讀的核心素養。例如關于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的閱讀就可以運用多樣化的陳述方式:
1.建立主要人物信息檔案。
2.列出魏、吳、蜀的“大事年表”。
3.寫出三國時期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的起因、經過、結果。
4.選擇一兩個主要人物,用文言文為其寫一篇傳記。
5.寫一段關于《三國演義》的書評。
讀,要循環往復。不僅讀一遍、兩遍……,不僅要默讀,還可以朗讀、誦讀,要在語言中“潛沉、翻滾”,將自己融進去,又把浸潤過的翻出來。用曹文軒教授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好的讀書人,讀到最后就會有那樣一個境界:知識猶如漫天遍野的石頭,他來了,只輕輕一揮鞭子,那些石頭就突然地受到了點化,變成了充滿活力的雪白的羊群,在天空下歡快地奔騰起來。”[2]
讀寫是一體兩面的事,深度的閱讀要靠寫作來完成。寫作是對閱讀的檢閱。相對于純粹的閱讀,寫作能夠從另一方面完成閱讀。讀詩歌可以模仿詩歌寫作,讀小說可以模仿小說的寫作,可以從形式、內容、語言等各個層面進行,實際上,有些有成就的作家,有時候的創作也有一定程度的模仿,例如張衡的《二京賦》從謀篇構思方面就模仿了班固的《兩都賦》,不可否認,兩者都是歷史上的名篇。作家魯迅的《狂人日記》在題目和形式上都借鑒了俄國果戈里的同名小說《狂人日記》,而魯迅的作品其深度可見一斑。通過自己的模仿性寫作或直接寫作,可以有效地解決一些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翻過來又促進閱讀。
讀,就是在最美的文字里遇見,遇見雪片般飛舞的語言,在自己腦海中形成生動鮮美的形象;遇見蔚藍的幽湖,通過湖面這面巨大的鏡子,從不同角度映照出別樣的自己;就是在較為寬廣的視域里,準確、精彩、靈活地表達自己的思考、認識、見解。
參考文獻:
[1]李安全.建設切合語文教學實際的文本解讀學[J].語文教學通訊,2018(2A).
[2]連中國.不負年華不負君[J].語文教學通訊,2018(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