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
卡爾·雷蒙德·波普爾爵士(英語:Sir Karl Raimund Popper,1902.07.28~1994.09.1),出生于奧地利,猶太人,獲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美國哲學家巴特利稱其哲學為“哲學史上第一個非證成批判主義哲學”,代表作有《研究的邏輯》《開放社會極其敵人》等, 在社會學亦有建樹。
卡爾·波普爾的人生,就像一顆代表著某種巨大征兆的流星,當流星劃過上空,卻似乎什么也沒發生之后,人們很快就把這顆到來前讓他們魂牽夢縈的流星拋諸腦后,仿佛從未遇見。
波普爾在維也納長大,當時是“一戰”結束后不久。時代特征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雖然父親是名律師,家庭生活富裕,但是波普爾目睹了貧窮與政治的動蕩。他深受觸動,并決定從事社會工作。他曾經在一家診所幫助弗洛伊德學派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給被忽視的幼兒做手術。顯然,這期間發生的一些事對他后期的哲學思想產生了影響。波普爾的父母都是猶太人,后來改信路德宗教義,希望能夠融入維也納社會,幫助波普爾接受維也納信仰的洗禮。盡管如此,納粹仍然把波普爾當作猶太人。他的英國同事費了很大力氣才幫助波普爾離開維也納,并在新西蘭克萊斯特徹奇(基督城)大學學院找到了工作,在那里當哲學教師。“二戰”期間,波普爾一直在那里教書,同時還完成了兩部“戰爭題材的作品”:《歷史決定論的貧困》和《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岸稹苯Y束后,他又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書,并在那里繼續維護自己對科學、政治學以及認識論本質的看法。
與其他個人生活頗具傳奇性質的思想家相比,波普爾的學術生涯絕對算得上順風順水,但即便如此,他所招致的個人非議一點不比別人少。早年,波普爾曾獲得愛因斯坦、哈耶克、波爾、李約瑟、羅素、卡爾納普和摩爾等人的支持,這使得他在求職等方面暢通無阻。但隨著波普爾個人在學術界逐漸嶄露頭角,以及一些個人觀點的提出,有關他的評價在正反兩方面同時快速傳播。正面上,波普爾是英國皇家協會會員,英國學術學院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去世前擁有20個大學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著作被翻譯成40種語言。撒切爾夫人將波普爾和哈耶克視為自己的“兩位老師”。他的弟子更是涵蓋杰出的學者如拉卡托斯、費耶本德和阿格西等,也有億萬富翁索羅斯;反面上,施特勞斯對波普爾發出了極端的鄙視:不學無術而欺世盜名的典型,更有不少人信誓旦旦:他(波普爾)根本配不上哲學家的名號。
讓波普爾背負如此矛盾兩面的直接原因,即是他的學術風格。波普爾習慣于用極其清晰通俗的語言來表達深奧而復雜的思想,使其著作具有“難以閱讀但容易概括”和“論證復雜但結論明確”的特征。因此,人們不需要研讀他的著作,就能夠方便地將其學說概括為一些簡單的論點。這使他變得“通俗易懂”而得以流行,但同時也在流行中被簡單化、通俗化而被曲解。在這個意義上,布萊恩·麥吉的評論是頗有見地的,他說波普爾的清晰性“甚至掩蓋了他的深度”。波普爾的學說在獲得廣泛的傳播和影響過程中,流失了其復雜與深刻的部分,其重要意義被低估、被忽視以至被淡忘。可以說,波普爾自降身段扮演了叔本華式的化繁為簡者,但是,如同叔本華的遭遇一樣,相當一部分“故作高深”的哲學家并不喜歡自己的“陽春白雪”有朝一日變成“下里巴人”。
波普爾頗受爭議的另一個原因,在于他一定意義上的“言行不一”。他曾傲慢地宣稱,維特根斯坦后期的研究,以及由此發展出的語言哲學完全是誤入歧途;柏拉圖,更是他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第一卷中的主要攻擊對象。如此愛好指名道姓負面評價他人思想的行為,顯然與他所倡導的開放與寬容精神并不相符,以至于有人戲謔波普爾自己便是“開放社會的敵人”。
無論如何,波普爾的結局多少有些無奈,當短暫的爭議過后,他的理論變得少有人討論,乃至于與他生前的榮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許當他最終將蘇格拉底“我一無所知”的箴言作為自己思想的墓志銘時,他就早已準備好接受自己死后遭遇的所有可能,其中當然包括:在波普爾任教長達23年的倫敦經濟學院,他曾用過的辦公室并沒有被改建為“波普爾紀念館”,而是變成了一個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