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
“您來,我們培養您的孩子!您不來,我們培養您孩子的競爭對手!”這句某教育培訓機構打出的廣告語,赤裸裸地把制造焦慮作為自己的營銷手段,至于本身所提供服務的質量,只字不提。
在教育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關于一個孩子課外輔導需要花費多少時間、精力的話題早已不再新鮮。今年年初,一篇介紹北京學生課外輔導花費的文章并不夸張地介紹道,家長們每月為此付出一到兩萬元已成為當下常態。
在記者的學生時代,“減負”一詞屢被提及,與之對應,學生間流傳著這么一句俏皮話:“減負減負,越減越負”。多年過去,減負之說已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興趣教育”“能力拓展”等諸如此類的新穎概念。可惜,再華美的辭藻也抵擋不了發自心底的牢騷與埋怨,在教育憂慮的儀式化瘋癲現場,演出者或痛苦或無奈,唯獨難見孩子成長的快樂。
“妻子想要賣了我的房子,說是要換到小學學區更好的地段。才結婚入住新房三年不到,貸款還沒還清不說,就是精力上我也一點換房子的欲望都沒有,裝修搬家的過程我可是一點都不想再重溫一次。”
剛過而立的英子遇上了煩心事,妻子考慮女兒即將步入小學,近階段多次鼓動英子把新房賣了,換一套學區較好的房子以為女兒的入學做準備。“我女兒剛開始上幼兒園,在我看來距離讀小學還有一段時間,而且坦白講我個人并不認為進入哪所小學會對女兒未來的學習生涯起關鍵性影響。”英子說道,“但我太太非常在意,她現在隔三岔五就會煞有介事地和我商量換房子的事情,甚至經常用所謂‘孩子的未來來刺激我。”
入讀哪一所小學,仿佛成了孩子教育生涯的起跑之爭。即便許多城市為了做到最大限度的教育公平,開創了包括“教師輪崗制”等種種新舉措,但遠遠未能澆滅家長們的教育熱情。正如英子所述:“我太太的這些想法,我敢說并不是特例。她經常參與那種媽媽群的討論,在和我交流的時候,也經常會援引群友的做法,反正我聽下來,這種為了讓孩子讀上好學校折騰自己房子的行為,至少在她的認知里,是理所當然的。”
英子與太太之間關于女兒入學的觀念碰撞仍在繼續,而江達走在了他們前面,已經開始為孩子的課外培訓發愁了。
“我兒子小學三年級,目前周末參與的培訓班有英語、寫作和足球,以前還參加過吉他、鋼琴、畫畫的培訓班。說實話參加培訓班這個事情,已經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了,在他們(江達兒子)那個年紀不參加培訓班的才是少數。”江達表示,“我現在的煩惱是給孩子上哪些培訓班。孩子從今年年初開始,就一直吵著鬧著想要參加跆拳道的培訓班,但說實在的,這種體育類的培訓班,不是說我不愿意支持,問題是他已經參加一個足球培訓班了,如果再參加一個跆拳道,那么他周末有一天時間說白了幾乎都是在玩。現在學習競爭這么激烈,花這么多時間在體育類的培訓班上我覺得并不值得。我和我妻子都想讓孩子報一門奧數的培訓班,但是他一點興趣都沒有。當然,我們的想法有些功利,覺得這樣對他的數學成績會有所幫助。”
其實江達的兒子成績并不差,目前的三場培訓班課程已經幾乎占滿了孩子的整個周末。當記者向江達詢問,如果再報一個奧數培訓班,孩子的壓力會不會過大時,江達表示,“這是大勢所趨,身邊的其他孩子都在學這學那,你能讓自己孩子落后嗎?你要說辛苦壓力什么的,當然有,而且我們家長也有。拋開經濟層面不說,我和妻子都是上班族,也只有周末可以放松放松,但為了孩子參與培訓班課程,來回接送就幾乎占滿了周末的時光。他在上課的時候,我有時候就坐在汽車上等他,我也是犧牲了休息的時間啊。”
不難想象,在我們身邊,與英子和江達類似的父母不在少數。他們竭盡全力,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條件。在追求這所謂良好的教育條件時,家長們愿意傾盡所有,以至于來不及辨別花錢購買的教育質量是否合格,是否物有所值。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部分無力承擔高昂培訓班費用的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竟爭相舉報在外兼職從事教育培訓的學校教師,以一種“我沒有你們也別想得到”的氣魄,企圖拉低其他孩子的受教育水平。
學區房也好,培訓班也罷,說白了最終都指向孩子學有所成的家庭期待。無需多言,良好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證孩子有一個較好的人生前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期待更是無可指摘。
孩子的教育已然成了育兒生涯的一根主線,貫穿于家長的生活,值得玩味的是,其并非以一種“付出-收獲”的健康模型呈現,而是以一種“焦慮-撫平焦慮”的交替折磨狀態現身。
進而我們可以提出疑問:是什么讓孩子的教育成了焦慮,而非有的放矢的定向付出?
倘若付出一分努力,可以換得一分回報,相信人們只會有決心而不會有半點焦慮,而焦慮的來源根本在于回報的不確定性。更進一步提問,回報的不確定性又為何產生于孩子的教育過程中?
人們只有在面對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時,才會產生回報的不確定性。舉例來說,所有人在學習一門新的技能時,都會思忖學習是否能取得想要的結果?換言之,學習投入的精力是否能夠有所回報?這就是焦慮的最初形態。
推至孩子的教育角度,焦慮的來源在于,對孩子教育成果的期待,超出了很多家長本身能夠掌握的范圍。在此,記者必須道出以下幾句也許有些刺耳的話語:我們必須承認,所謂的文化分層本身是存在的,文化分層也同樣直接反映在對下一代的教育中。無需細微到眼界、氛圍等方方面面,光是日常言談與家庭討論話題的不同,就足以在孩子的成長與教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無數人都在期待自己的下一代能夠有更好的發展,力爭上游,殊不知,很多東西并非只要花錢就能買到。當然,家長們也非全然不知,要不然他們也不會時常暗中懷疑時間與金錢花得是否值得,其直接表現就是:焦慮。
我們也可以說,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其實超出了真正意義上自己的期待。而是把社會型塑的,看上去頗為高級的典型期待套用到了自己家庭內部。具體來講,電影、新聞、都市傳說等媒體為普通市民提供了太多跨越階層、教育改變生活的完美典型,這些典型無不代表了教育的力量,當然,也許還有某種當代生活的華貴氣息。
在這些完美典型中,最易模仿也是眾多培訓機構想要大眾模仿的部分,恰恰正是其中的華貴氣息。當孩子天真地攀比著誰參與的培訓班更有趣更輕松時,無意間家長也卷入了這場攀比風潮之中,只是攀比的主角理所當然地轉變為金錢。首先是送孩子參與了多少培訓班,更多的報班量代表著花了更多的錢;其次是參與的培訓班有什么來頭,外語當然缺不了外教,體育類的定是不能缺少國家級運動員充當教練;另外,培訓班的教學位置至關重要,高端商業區定是比小街小巷來得洋氣許多。
紛繁的概念與思緒摻雜進了孩子的教育之中,一整套邏輯觸碰到了家庭、孩子、家長、社會的方方面面,唯獨缺少關注到孩子對于自己的期待。所謂的努力,歸根結底更像是一種撫平焦慮的安慰劑購買行為。正如江達自己所述:“身邊的其他孩子都在學這學那,你能讓自己孩子落后嗎?”
只可惜這所謂的不落后,精確意義上來講,不如解釋為“不落后于向培訓機構送錢”。
當然,也有部分家長對培訓班的期待并不是很高,讓孩子參與培訓班更多地考慮是出于打發時間與培養興趣的目的,這樣的心態倒是更適合于當下的環境。但無法忽略的是,很多培訓班的質量本身存在問題,我們有理由擔心,在面對一門新知識、一項新技能時,與其遇到一位不合格的老師,還不如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其中樂趣。
英國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有過這么一段話:“在教育你的孩子時要進行你自己的較高的教育。在心智方面,你必須學好那門最復雜的學科,那就是在你的孩子、你自己和社會中所表現的人性和它的規律。在道德方面,你必須經常發揮你的高尚情感而控制那些較低級的。”
很簡單,斯賓塞強調的即是家長的榜樣作用。有些可惜的是,我們見到太多失敗典型。早已失去鍛煉習慣的家長期待自己的孩子在校外培訓班中愛上并精通某一運動;素愛電視連續劇的家長期待自己的孩子遠離追星等流行文化;幾乎從不閱讀的家長更是幻想自己的孩子能夠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
有些諷刺,但很真實。教育,從來不是家長買上一套學區房,替孩子報上幾個培訓班,忙完了晚上再和朋友搓上幾圈麻將就能解決的問題。